雲浮,羅定,鬱南,三羅歷史中的將軍之神張元勛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從人上升為神格的人物。

如太公望,包青天,諸葛武侯,關聖爺,秦叔寶,尉遲恭。這些歷史人物,現在都有世人為其修廟,以享人間煙火。

下面,我要介紹這一位人物,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張元勳。

雲浮,羅定,鬱南,三羅歷史中的將軍之神張元勳

張元勳像

他曾經跟隨戚繼光在浙江福建一帶,抗擊倭亂,立下豐功偉績。其名至今還是流傳在閩浙一帶。

但是對比閩浙一帶的歷史留名,其在廣東更可謂流芳百世。因為在廣東連灘一帶他被奉為神明,立廟紀念,享受人間煙火。每年農曆二十,更是有多達數萬人的慶神活動。當地民間習慣在唱山歌的時候,必先唱一首《張公贊》,唱完才開始正式的對歌。

(當然,現在唱山歌已經很難找到相關的歌者了)

雲浮,羅定,鬱南,三羅歷史中的將軍之神張元勳

山歌

這一位出生在臺州的將軍,何以會在廣東的一個小地方被奉為神明?下面我為大家道來。

雲浮,羅定,鬱南,歷史上曾經合稱三羅。

這個地方,原本是屬於瑤族,族,漢族三族的雜居之地,因為該地圍繞羅旁大山。在萬曆年間,發生了地方的割據勢力(主要是各族土司等)領導的動亂,已經嚴重的影響到該地區的治安,漢族人民流離失所。

因為形勢的惡劣,當時的德慶知州建議動員二十萬大軍平息動亂。萬曆皇帝,下令當時的廣東總兵,張元勳,帶領軍隊征戰羅旁大山。以解決當地的動亂。

張元勳將軍兵分十路,團團圍戰,羅旁大山,歷時約半年。終於勝利回朝。瑤族,僮族剩餘的殘部,敗走流亡到現在的廣西一帶。

至此,羅旁大山一帶正式成為漢人統治的領地。為了鞏固統治,皇帝將原來的瀧水縣,破格升為州府,稱為羅定。東邊的雲浮,雲安一帶建”東安“縣。西邊的鬱南一帶建”西寧“縣, 這就是”三羅“稱呼的由來。(平定,安寧之意)

雲浮,羅定,鬱南,三羅歷史中的將軍之神張元勳

雲浮.鬱南.蘭寨

因為各州府的初建,開始仍舊是漢,瑤,僮三族雜居,耕作。但是因為經過戰亂,兵亂等原因,人員逃離,耕地沒有足夠的人力開發。各縣的執政官,就開始從其他地方,吸引勞動力過來開發。曾經有一個地方,以鼓聲分地,故而成為今天的”大方“。

新來定居的漢人,慢慢的形成了新的宗族,並開始另外一段新的歷史。原先遺留下來的小部分瑤民和僮族人也漸漸被漢化,消失在歷史中。

其中的禾樓舞和山歌對唱,則與漢人文化結合,流傳至今。

雲浮,羅定,鬱南,三羅歷史中的將軍之神張元勳

鬱南連灘民間歡樂節,每年的正月舉行!

而張元勳將軍在平定羅旁大山後因為朝廷中的流言蜚語中傷,最後辭官歸鄉,在家自號逍遙道人,十年後死於家中。

在張元勳將軍離開後,三羅地區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驅逐異族,平定戰亂的大將軍。於連灘鎮立廟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這一位漢人的名將,就是這樣,正式神格化。從一位保衛一方的將領變成一位護佑地方的神靈。

雲浮,羅定,鬱南,三羅歷史中的將軍之神張元勳

“動版”名畫《八十七神仙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