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化核定編制,才能解學校教師缺編之困

一邊是編制部門信誓旦旦地說,本縣市教師不缺編;一邊是教育主管部門叫苦不迭,教師缺編嚴重——這是不少地方出現的怪現狀。

兩部門的意見出現分歧,甚至相左,問題出在哪裡?我認為,出在核定教師編制的方式上。編制部門依據區域內學生總數,按照師生比核定教師編制總量,而教育主管部門將這塊“蛋糕”切到各學校時,則出現了差額,不能滿足每所學校對教師量的需求,更不用說質的需求。

究其原因,編制部門在核定編制總量時,沒有考慮三個方面的缺編情況:一是學校特殊性缺編。有的學校規模小,學生人數少,班額小,如果按照師生比核定教師編制,則不能滿足學校對教師的需求;如果按照班生比配備老師,或二者結合,就要擠佔其他學校的編制。二是學科結構性缺編。無論是鄉鎮學校,還是城區學校,都存在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三是教師臨時性缺編。核定教師編制時,幾乎沒有考慮教師的病假、產假甚或傷亡等情況,但實際上,因各種原因而臨時脫離崗位的教師時刻都存在著。

在核定教師編制時,幾乎不考慮班生比,只依據區域內學生總數,按照師生比核定教師總量,這種核定編制的方式雖然簡單,但過於粗放,即使核定的教師編制總量充足,也不能解除學校教師缺編的困擾。

精準化核定編制,才能解學校教師缺編之困

因此,教師編制核定需要精準化,精細到學校,精準到學科,精確到編、崗的實際差距。也就是說,既要考慮學校特殊性缺編,也要考慮學科結構性缺編,還要考慮教師臨時性缺編。

如何才能精準化核定教師編制?廣東省推進實施的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值得借鑑。按照中小學教職員編制標準,根據學校佈局結構調整、班額、生源(含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情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對學生規模較小的村小學、教學點,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這種核定方式避免了規模較小的學校和教學點擠佔其他學校的編制。

此外,為緩解教師編制緊張,廣東省加強了公辦中小學臨聘教師管理,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統一標準、統一招聘、統籌調配臨聘教師,所需人員經費由本級財政核撥,確保臨聘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統籌調配臨聘教師,可以緩解學校學科結構性缺編、教師臨時性缺編的壓力。

教師編制核定能否做到精準化,既與地方政府重視教育的程度有關,也與教育主管部門主動爭取政策支持的力度有關。因此,教育主管需要做好兩門功課:一是摸清區域內各學校教師的家底,包括各學校、教學點的教師需求總量,以及各學科需要的教師總數,做到數據準確、詳實;二是主管部門據理力爭,主動向地方政府做好彙報,用責任感贏得政府的支持,主動與編制部門協商,用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和精準的數據說服編制部門,使之採用更具優勢的方式核定教師編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