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生而爲人,對不起自己

近日,蔣方舟接受了Know Yourself的專訪,期間她談起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她在專訪中所說的話,很讓人心疼。

“我總是小心翼翼,在和人交流時擔心冷場,想要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不會表現出任何傷害性和攻擊性。”

“除了近一年的時間來,我從來都沒有和人吵過架,我沒有跟人發生衝突的能力。”

“我是那個圈子裡年齡最小的,所有人都認為是晚輩,都覺得可以來指點一下我。我也總會認為自己需要‘謙卑’一些,於是也會拿出很諂媚的姿態來,放任大家的指點。”

“我從來不敢和人提出真實的意見,都是在一味地誇獎他們,像一個每天笑臉迎人的店小二。”

她在專訪中講過她親身的經歷。在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給她打電話,在通電話過程中責罵她,然後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個小時,但對方認為這個道歉很敷衍,掛了電話後便一直打一直打

她看著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但她不敢跟對方說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再這樣下去我會生氣這樣的話

過了一段時間,她再回想起這段經歷,她覺得很恐怖,因為即使在如此親密的兩性關係中,她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會跟對方爭吵,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這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沒有需求,抬高別人,貶低自己。可是我們生而為人,對得起別人,對不起自己。

討好型人格:生而為人,對不起自己

討好型人格主要表現為心思細膩,能準確體會到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想法。為他人著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很在意別人的評價,會為了別人的看法而去勉強改變自己。

他們沒有需求,能察覺別人的需求,無條件滿足別人。不敢做自己,表達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

與他們表面總是在人表現出來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裡,他們其實內心衝突很多。

正是因為解決不了這些內心衝突,他們活的很累,很壓抑,很委屈、很抑鬱、生命很萎縮,甚至很憤怒。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寫過一本書,叫《討好是一種病》(The Disease to Please),她在書中提到:“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的取閱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討好型人格:生而為人,對不起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極力地維持和別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可以說,這種取悅其實是一種自我犧牲。

因為不想讓別人不開心,所以別人吩咐什麼就答應什麼,這不僅是超負荷工作,而且會產生怨氣、倦怠,從而適得其反。最終別人會因為你太過在意這些承諾而感到失望。

討好型人格害怕發揮失常的人會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如難過、羨慕或敵對,因而經常“留一手”,不敢表露自己,後果就是,有機會都輪不到自己。

一個不懂說“不”的討好型人格,最容易順從別人的話。舉個栗子,在酒桌上,明明很清楚不能喝太多酒,卻對別人敬的酒來之不拒,最後難受的也還是自己。

如果把時間、精力及人生目標浪費在博得他人的喜愛上,你會成為世界上最受愛戴的死人。一個不能做自己,處處取悅別人,以別人為中心,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生而為人,對不起自己

討好背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低自尊。有兩種類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討好型的孩子。

一類是父母本身就是討好者人格,自尊和價值感都很低。

他們一方面會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討好別人獲取生存,一方面又言傳身教許多討好的模式。甚至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會在對待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時,犧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滿足別人家孩子的需求,捧著別人家的孩子,照顧別人家父母的臉色,而委屈自己,犧牲自己。

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自我感覺就低人一等,不自覺的就容易討好別人。一個家族在傳遞討好的時候,它一定會傳遞與之匹配的抱怨。在外人眼裡,討好型的家庭似乎與世無爭,對外總是在示好。但是就像一個人一樣,過度的討好會引發人性的失衡。在討好者家庭的內部,也會有更多的抱怨和負能量釋放的方式。

除非發現這種模式的不合理,才會嘗試去改變,不然的話,他們就會一直討好下去,甚至把這種討好模式傳遞給後代。

另一類出現討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著控制慾過強的父母。在這種家庭裡,孩子的一切必須圍著父母的需求轉,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見和自我,孩子必須孝順,一旦孩子做不到這些,這些父母就會通過指責、批評、打罵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漸漸的,孩子內心的聲音被完全泯滅,而成為只依賴大人評價的傀儡,孩子變的膽怯畏縮,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覺得自己必須討好父母,因為只有討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過。當他們長大後,討好父母的模式就變成了討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種養育模式裡,我們都可以看到,討好型的孩子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或者被剝奪了自我價值感,而“討好”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渠道。

為了獲得這種自我價值感,他們才會不惜自我犧牲、自我壓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滿足別人,以交換到別人對自己的滿意和好評。

討好型人格:生而為人,對不起自己

要走出討好型人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去除道德綁架。有著迎合型人格障礙的人身上有著很多犧牲型信念。這都是自己給自己的道德綁架。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我們只有先照顧了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去愛他人。對於有著討好型人格的人,首先要認識到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被同等的尊重,在自我價值上,沒有誰比誰更高貴。

2、 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並不意味著自私。或許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地方,回憶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並列出那些你不喜歡,但是不自主去幫別人做了的事情。然後,寫出你為什麼不想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事情都違背了你的原則。所以,我們要忠於自己的原則。

3、接受你初次拒絕別人的內疚感。改變習慣的開始總是艱難的。由於習慣了以別人的情緒為中心,所以很難將拒絕說出口。當你拒絕別人的時候,不用內疚,不用抱歉,因為他會找另一個可以幫忙的人,或者另一種解決辦法。如果你還是還是心軟了,可以從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後果:我又幫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然而事情總是可以解決的。別人也不會因為一件小事,有太多的想法。

4、學會自愛,提高自信。遵從己心,相信自己,不要過多地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即使你獲得了別人再多的好評,但這不是真正的你,學會自愛才會體現你的價值。不必時常和別人做比較,接受並且更愛自己,像對待良師益友一樣,善待自己。有時間不如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歡。

我們生而為人,首先要活出自我,討好型人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喪失了自我。遠離討好型人格,請這樣告訴自己,也告訴孩子。關注別人的需求重要,但是更要關注自我的需求,這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會影響我們做一個好人。

我就是我的世界,我就是我的一切。可以說每一次討好,都是對自己自我的踐踏和凌辱,以至於最後即便獲得了全世界的“愛戴”又怎麼樣?你真實的自我已經成為一個死人。

所以當你再試圖討好別人時,不妨看一下自己,朝著那個關係看一看,你會發現,這時的自己正在踐踏貶低弱化著自己,這種時刻,你是否有勇氣提醒自己:你生而為人,活著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別對不起自己。

討好型人格:生而為人,對不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