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軍裝是一位軍人外在威儀的表現,同時也是一個國家國威的象徵。隨著歷史的演變時代的進步,軍裝也在不斷髮生變革。

坦克兵的服裝,是軍服的一種,而軍服又是服裝的一種。服裝,說穿了無非是“人體的包裝”。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原始人類便已經有了最簡單的“服裝”——樹葉和獸皮,解決了“遮體和保暖”兩大需求。到了近代,服裝更是發展為一個龐大的行業。當代的軍服,除了具有遮體和保暖的基本功能外,其顯示身份、地位、工作場合、性別等功能也越來越突出。

古往今來,各國的軍服林林總總,想探究軍服的方方面面,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裡,只能簡單介紹一些與坦克兵服裝有關的知識。

各式各異的坦克服裝

坦克誕生不久,就出現了坦克服。最初的坦克服,是從騎兵服和空軍飛行員服演變而來的。這裡有張一戰時的照片,可以看出當時坦克兵的“打扮”。從照片可以看出,英軍的坦克服和一般的軍服沒有太大區別,有的扎有綁腿,但坦克兵都帶上特製的鋼盔,可避免在坦克車內行駛時的顛簸碰撞。德國的坦克兵很像飛行員服,袖管和腳管處都是緊口,操縱坦克時比較利索。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特殊一點的是少見的防護面具。注意!它不是防毒面具,而是專門為坦克兵配置的防護面具。因為一戰時的坦克上還沒有潛望鏡,坦克乘員是通過車上的縫隙對外觀察的,很容易被鑽到縫隙內的炮彈破片擊傷,德國人才想到用有一定防彈能力的材料製成的防護面具。

到了二戰期間,各國坦克服大都制式化。蘇聯紅軍坦克服已經和今天的坦克服差不多,帶橡膠條的坦克帽、緊口夾克式坦克服、腰掛手槍、馬褲、長腰馬靴,為其特點。而德軍的坦克服則是黑色的“坦克兵夾克”,按照德國人的說法,這種坦克服和坦克結合在一起,給人以“精悍”的印象。而英國坦克兵的“形象”則是腳蹬短馬靴,頭戴貝雷帽,戴耳機,身著坦克服,扎武裝帶,褲子上的口袋很多,這和當今的休閒便裝和戶外運動套裝有異曲同工之妙。日軍的坦克服則和當時的航空服十分相像。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概括起來說,二戰時期的坦克服已經和今天的坦克服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夾克裝樣式,便於在坦克內操作和坦克保養作業,看起來比較精神。軍服一般為馬褲形式,是由騎兵的馬褲演變而來的,馬褲的下部緊口,便於穿馬靴,馬褲的“臀部”突出,上寬下窄,坦克兵謔稱它為“錐子褲”或者“雞腿褲”。

不過,這種馬褲配上馬靴,也是倍兒精神的,穿著也比較舒適。馬靴,也有長短之分。蘇軍的坦克服堅持採用長馬靴,是因為長馬靴的防護功能更強,一般是用上好的牛皮製成,質地堅硬,磕磕碰碰無礙大事。

二戰期間,打完坦克炮彈之後,退出的炮彈殼直接落到炮塔底板上,如不穿馬靴,很容易砸傷坦克乘員的腳和腿。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美軍坦克兵換裝了新的坦克服,除了硬質坦克帽和矮腰馬靴外,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阿德米拉”阻燃纖維材料製成的夾克式坦克服,著火傾向極低。坦克服,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有的還具有隔熱、耐油、加熱、降溫、三防等功能。如我國的部分坦克部隊為坦克乘員配發了降溫坦克帽,這種降溫坦克帽是我國坦克專家的發明專利,堪稱是帶有“微型空調器”的坦克服裝,深受熱帶地區坦克兵的歡迎。

解放軍坦克服,跟蘇式坦克服差不多,沿用了幾十年。細心的人會發現,在天安門廣場國慶大閱兵中和抗戰勝利日大閱兵中,車輛方隊打頭陣的坦克兵的服裝已經煥然一新,不僅坦克帽變了,坦克服也變成了合體的迷彩服。這套新式的坦克服,不僅美觀大方,穿著舒適,防護性也更強,穿上以後“倍兒精神”。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五花八門”,坦克帽名堂多

和坦克服相比,坦克帽的名堂算得上是“五花八門”。坦克帽的功能較多,除了有保暖的功能之外,還有隔振、隔音、防碰撞、護目、通話、防護等功能。從構造上講,蘇軍的坦克帽比較典型,由帽體、襯裡、3條保護帶、護額、耳機、喉頭送話器組成,防碰撞和隔音的性能良好。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坦克內的噪聲級相當高,達到100~120分貝,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噪聲、履帶滾動的噪聲和打炮時的噪聲,個個都是強噪聲源,乘員間說話根本聽不清,即使喊破嗓子也白搭。而乘員帶上了坦克帽,便可以自由通話。首先,坦克帽密封良好,可以很好地隔離車內噪聲;其次,更重要的是乘員間的通話,是通過電信號經放大後完成的。具體“路徑”是:乘員說話時聲帶的振動,由喉頭送話器轉變成電信號,再經胸前開關→收發信機(車內通話器)→乘員的耳機,還原成聲音信號。這種坦克帽一直沿用至今。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許多國家的坦克帽上,還配有護目鏡。解放軍坦克帽,和原來蘇軍的差不多。今人欣慰的是,近幾十年來,解放軍換裝了新式坦克帽。這種新式坦克帽向頭盔的方向靠攏,由防護性能良好的壓制硬質材料製成,質地輕,強度和剛度高,抗碰撞,硬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從馬靴到坦克靴,舒適性更高

坦克靴,也稱馬靴,是由騎兵的馬靴演化而來的。各國的坦克靴大同小異,無非是長短上的高腰、中腰和矮腰(低腰)之分;以及質材上的革制、帆布制之分。當代的坦克兵馬靴逐漸以中矮腰和革製品為主,穿著的舒適性提高。

坦克兵蹬上馬靴,走起路來“嘎嘎”直響,顯得十分威風。由於坦克兵的馬靴多采用上好的牛皮製成,質地較硬,防碰撞的能力較強。坦克車內比較狹窄,磕磕碰碰的事是不可避免的,蹬上馬靴,就不怕磕著碰著。再說,坦克炮射擊後,滾燙髮熱的炮彈殼從炮膛中退出,如果不穿馬靴,很容易砸傷燙傷腳和腿。

不過,牛皮長腰馬靴的缺點也不少。一是捂腳,特別是對於愛出腳汗的坦克兵更是添了不少麻煩。二是穿脫太費力,特別是高腰馬靴更難脫,有時候兩個坦克兵要互相幫忙,像“拔蘿蔔”似的,一個往前使勁,一個往後使勁,才能脫下來。美軍坦克兵穿著的矮腰、繫帶馬靴,脫靴就方便得多,不過,把這一排鞋帶繫緊也挺費事。如能改成尼龍搭扣式的繫帶方式就更好些。

坦克服裝走向數字化

隨著坦克部隊信息化、數字化的推進,坦克兵的服裝也跟著融入其中。美國陸軍坦克兵2010年之後的坦克服,即為典型的一例。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這種坦克服的最大特點是全密封(全包裝)、數字化的坦克服。整個坦克乘員被包得嚴嚴實實,坦克兵頭戴“凱夫拉”材料製成的硬質坦克帽、護目鏡和防毒口罩,身著迷彩坦克服和防彈背心,手戴防護手套,腳蹬矮腰坦克馬靴,活脫脫像一名宇航員!

更重要的是,坦克兵配裝了“鑲嵌式士兵系統”。這是一套數字化士兵系統,有了MSS,坦克乘員便可以對戰場態勢、地形地貌、敵我動態等一覽無遺,相當於把一部“智能手機”或“微電腦”融合到坦克服之中,坦克乘員不僅是戰鬥的參加者,也是戰場態勢的知情者,坦克乘員的戰場生存力也進一步提高。

人靠衣裝馬靠鞍,坦克兵服裝面面觀

當然,這一套捂得嚴嚴實實的坦克服在夏天穿著時也是夠意思的了,有一套“微型空調系統”,也是情理之中。

服裝,顯示著一個時代的特徵,深深地打著時代的烙印。軍服和坦克服也是一樣,顯示著時代的變遷和戰爭需求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