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化普: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


陸化普: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


導 語

當前,我國城市交通擁堵日益加劇、交通安全形勢嚴峻,交通管理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那麼,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管理效率、綜合解決交通問題的途徑有哪些?如何利用智能化手段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如何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今天交通言究推出的“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專家談專欄,邀請了“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來談談他的觀點。


城市交通管理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當前我國城市交通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交通擁堵,且交通擁堵已成為制約城市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不高、步行和自行車通行條件沒有顯著改善;出行不規範、不文明;城市用地結構不合理等原因導致的城市交通擁堵不斷加劇、秩序十分混亂,同時,交通管理還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交通擁堵呈現區域型大面積、全天候、全時段特徵


現階段,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呈現常態化趨勢,並逐步由中心城區蔓延至市區外圍,擁堵的時段由高峰向平峰蔓延。以北京市為例,交通擁堵指數為6.7,已進入中度擁堵等級。二環內擁堵問題更為突出,部分時段擁堵指數為嚴重擁堵等級,部分主幹路早、晚高峰時段運行速度低於15 km/h,全路網工作日日均擁堵時間超過4 h。通勤時間主要幹路嚴重擁堵,部分路網節點局部擁堵,成為路網交通運行的瓶頸,擁堵通常發生在路網的這些關鍵部位,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則會呈現“點–線–面”蔓延的態勢,即由某個交叉口的擁堵蔓延到相關聯的路段和相鄰的交叉口,甚至演化成區域性大面積交通擁堵,導致整個路網功能效率的顯著下降。

陸化普: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


圖1:城市交通擁堵呈現大面積、全時段特徵

2

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緩慢、分擔率低,步行和非機動車通行條件差


從目前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現狀來看,公交投入不足、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公共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公交線路之間銜接不暢、公共交通與城市用地的結合程度不夠、公共汽車路權優先沒有充分保障等問題依然突出。雖然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多數大城市相繼建設了公交專用車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共汽車的優先路權,但專用車道尚未成網,擁堵嚴重路段往往缺乏專用車道,導致公共汽車運行速度很低。此外,公交線網密度低、步行距離長、換乘不方便、準點率低等因素又進一步降低了公共汽車對居民出行的吸引力,導致

公交分擔率偏低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通道不連續或者缺乏,導致“最後一公里”出行困難。

陸化普: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


圖2:非機動車通行條件差

3

出行不規範、不文明造成城市交通秩序混亂


不文明出行在中小城市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行人闖紅燈、 不走斑馬線、 非機動車不按規定停車等候、 人行橫道前機動車不避讓行人、車輛逆向行駛、車輛亂停亂放等方面,這些不文明交通行為造成城市交通秩序混亂,影響城市道路暢通,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陸化普: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


圖3:出行不規範、不文明造成城市交通秩序混亂

4

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尚需大幅提升


近年來,儘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一些城市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應用效果。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從系統建設的科學性,還是相比系統建設的巨大投入所產生的應用效果,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都有很大差距。此外,隨著交通管理難度日益增加,也迫切需要顯著提升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水平。需要遵循交通規律、加強頂層設計、深入分析論證;需要基於交通工程原理、按照系統工程思想、以科學務實精神進行深入分析論證,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智能交通顯著的應用效果。

智能化手段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優勢有哪些?


基於交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智能交通系統將能夠實現實施精準分析、發展態勢把握、對策方案的智能生成和實施效果預估等,解決過去由於信息不足無法實現精準分析、精準施策問題,助力破解城市交通難題。我們的期待目標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應具備系統分析能力、戰略分析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方案生成能力、綜合優化能力,通過大數據分析從交通需求特性把握、交通設施建設時序、動態交通組織優化、精準交通執法與監督、交通信息服務與誘導等方面系統性創新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具體期待在以下方面實現智能化:

加深對交通需求的深度理解和變化態勢的實時把握;

實現設施規模結構優化和建設時序安排更加準確科學;

實現交通擁堵機理、癥結分析和對策方案的自動生成;

實現更加優化、切實有效的信號控制和動態交通組織,使交通基礎設施利用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使精準、高效執法成為可能;

支撐建立交通出行者誠信體系,從而加快改變出行者交通行為的進程;

建立高效精準的勤務督導績效考評系統,幫助建立更有戰鬥力的執法隊伍;

實現更好的交通便民服務。


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重點方向包括:

進行智能化的交通需求分析和交通行為分析;搭建支撐智能規劃、建設和交通運營的智能交通供給系統;建設實時動態支撐科學決策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形成智能化交通治理體系。系統框架如圖4所示。

陸化普:如何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水平?


圖4: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要點框架

1

建立立體化全面感知系統及大數據共享平臺


構建萬物互聯、多元化、多維度的全面感知系統,建立政府主導的交通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跨部門、跨行業交通大數據整合共享,整合多元化的綜合交通監測數據、運營商數據、互聯網數據、出行末端停車場和加油站數據,接入交通相關部門數據。制定交通數據共享開放的相關標準和要求,推動技術、業務和數據融合;建立數據政企開放共享模式和機制;強化交通大數據共享開放平臺安全管理。

建設交通大數據分析研判平臺,真正實現基於交通大數據的深度分析研判功能,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用大數據揭示交通規律、交通機理和交通行為本質,提高交通研判預警、科學決策、精準指揮的能力,數據分析以需求驅動,結合需求提煉有價值的信息,避免數據分析的片面性、偏差性和數據的不科學解釋產生的誤導。

2

提高智能化需求分析水平


基於交通大數據共享平臺,利用現有的手機數據、卡口數據、GPS數據、道路交通流檢測數據以及社會經濟、土地使用等相關數據,對城市交通需求特性、交通行為特性及其變化趨勢進行分析,掌握實時動態的交通出行特性和交通行為特性的變化態勢為交通規劃、設計、管理提供科學支撐,為交通戰略決策的制定提供精準依據。

3

構建科學精準、實時優化的智能交通供給系統


交通供給智能化包括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道路網、公交、停車設施的基礎設施狀況評估診斷和科學規劃以及共享交通系統,建設先進的智能公交系統、智能慢行系統、智能停車系統和智能共享交通系統等。

❖ 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道路網、公交、停車設施規劃

通過基於大數據的交通需求分析,獲得精準動態的交通出行需求特性,動態評估、優化道路網、公交、停車等規劃方案,並根據需求特性的發展演化規律,精準制定道路網、公交、停車等設施的優化方案和建設時序。

❖ 建設先進的智能公交系統

建設先進的智能公交系統,提高公交服務水平和公交分擔率。建設智能化公交運行管理系統,不斷提高公交運行管理、安全管理、績效管理、優先控制、公交信息服務、智能需求應答型公交服務、多樣化與個性化服務等功能;推廣多樣化智能公交服務,上下車智能繳費,一卡通支付、手機支付逐步過渡到無感支付;基於移動終端的車輛到達和停站時間的精準預報和車輛位置的精準預測;建設智能VR車載系統;研發應用智能化公交設施與車輛,設置智能化交互式公交站點、VR人車互動,逐步推廣自動駕駛公交車的應用與服務。

❖ 建設先進的智能停車系統

規範停車秩序,建立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與停車資源共享平臺。通過智能停車管理平臺,實現區域範圍內停車場和停車位的統一管理和共享。基於智能停車系統,能夠實時發佈停車位的精確位置和數量並進行智能預測。應用自動停車系統,提高停車效率。研究應用機器人停車,最終實現自動泊車。利用新技術建立自動化停車收費,推進無感支付、電子圍欄技術的應用,減少進出停車場的時間,從當前的人工收費迅速過渡到RFID支付和手機支付,最終實現無感支付。建設便捷的停車誘導系統,分城市級別逐步實現城市停車分級誘導,停車場入位引導。

❖ 建設智能慢行與智能共享系統

建立智能便捷、連續的慢行交通系統,提高綠色交通分擔率。建立慢行交通的智能引導設施和智能語音設備,提高慢行交通與公共交通接駁的便捷性。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共享單車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利用電子圍欄技術,解決共享單車停車問題,提高共享單車利用率和秩序。

4

建設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智能交通管理包括全方位立體化監控、新一代智能信號協調控制、智能綜合管控、可視化集成精準指揮調度、實時交通誘導服務、智能交通運維管理、智能化交通安全管理等。

❖ 全方位立體化監控

建設涵蓋路面監控、制高點監控、空中無人機監控的立體監控體系,實現監控範圍從點、線到面的監控,監控效果從路口微觀、道路中觀到全市宏觀的監控。

❖ 新一代智能信號協調控制

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完善信號控制基礎數據。從管理者角度和個體出行者角度進行信號優化,實現單點自適應控制、幹線與區域協調控制、公交優先控制。尤其是幹線協調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提高交通運行效率的重點和關鍵。在信號控制優化方面,目前沒有顯著進展,需要紮實的工作和努力。

❖ 智能綜合管控

智能綜合管控是藉助智能交通系統實現交警對城市交通的綜合管理和控制。具體包括交通運行狀態實時監測、交通態勢動態分析預警、問題診斷及方案自動生成、實時動態交通組織、方案動態仿真分析、精細化違法管理。

❖ 可視化集成精準指揮調度

建立情報分析、指揮調度、精準勤務、勤務督查、信息服務於一體的可視化指揮調度系統,對大數據進行分析生成情報信息,及時預警,實時進行指揮調度,進行精準勤務。實現警情信息的地圖可視化展示,交通設施集成管理、事件警情定位、警情精確處置、調度預案設置、精準指揮調度、控制誘導聯動、部門聯合作戰。

❖ 實時交通誘導服務

通過誘導屏、互聯網、車載終端、電臺廣播、微信等多種信息發佈方式,將路網、交通組織、交通管理信息等實時交通運行狀態信息、交通控制信息和交通狀態預測信息發佈給公眾,實現交通信息的發佈與查詢,並進行出行路徑規劃。

❖ 智能運維管理

建設交通基礎設施雲端運維管理系統,實現對所有交通基礎設施雲化管理。實施交通基礎設施身份制,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可視化管理、設施實時狀態監控管理、設施全生命週期管理、設施應用研判及預警管理,對運維管理數據動態分析,支撐項目建設決策,實施大眾舉報運維管理。

❖ 智能化交通安全

基於交通大數據平臺實現大數據信息智能感知、融合。建立交通安全智能分析研判體系,實現交通安全精準預警與對策方案生成。高度智能化執法手段,精準化執法打擊,針對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策略,提高交通違法成本。

利用智能化手段,創新安全宣傳教育理念,豐富安全宣傳形式與內容。制定綜合措施,規範交通行為,培養良好交通意識,促進交通文化的形成,形成交通文化自信。

5

形成智能現代化治理局面


智能化治理是利用先進技術實現交通治理的現代化,具體包括實施督導考評、精準便民服務、建立出行者誠信體系等。

❖ 實施督導考評

實施可視化勤務督導,嚴抓警官勤務,推進隊伍正規化建設。建立監管監督系統,實現對個人、個案的精細化管理,通過PDA、電子檔案實現民警執法全過程可監控、可查詢、可追溯。

❖ 精準便民服務

建設基於大數據的交通管理精準信息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建立“數據+決策支撐”,根據大數據分析的重點、熱點、關注點,精準查處,針對性制定決策,打造決策制定新常態。在大數據共享平臺的基礎上,實現交通信息政府、企業、公眾共享,提高服務質量。基於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推行網上辦事,實現由“面對面”到“鍵對鍵”,交管業務網上預約辦理,打造惠民平臺。

❖ 建立出行者誠信體系

建立出行者誠信體系,推動信用信息共享和應用,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整合機動車駕駛人和所有人基本信息、交通失信信息,生成文明交通信用記錄檔案,將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納入個人失信記錄。推動交通信用與職業准入、個人信貸、車輛保險、評優評先等掛鉤,對交通失信行為人實施相應懲戒。建設城市級別所有交通出行者信用記錄評價體系,形成全民參與、社會共治的局面。

(文 / “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 陸化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