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年代開始,元青花逐漸成爲中國古陶瓷研究的熱點

從70年代開始,元青花逐漸成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的熱點

景德鎮生產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過650年的歷史,真正開始系統認識和研究它,只有60年左右。過去偶爾發現的元青花被當做明代產品,甚至被認為是清代康熙時期的產品,這種過失曾出現在早期文博機構當中。上世紀60年代中國元青花研究仍然是沉寂的,僅見馮先銘在香港《藝林叢錄》上一篇短文介紹了元青花造型與紋飾。從70年代開始,元青花才逐漸成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的熱點。至今鑑賞、研究元青花已經不是某些專家們的專利了,廣大愛好者沉浸其中,有不少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面世。

元青花研究至今,應該重新思考總結以下問題:

一、元青花胎土配方問題。

青花的胎土成分一改唐宋以來的單一瓷石,加進了高嶺土,提高了氧化鋁的含量,使大件器型的耐熱度提高,成型度好。現在有新的研究推翻了二元配方,經過實驗,提出元青花是三元配方,增加了釉石的成分。二元配方也好,三元配方也罷,元青花的胎到底呈現一個什麼樣的目視特徵?

二、青花料進行質的分類。

有研究表明,宋元時代中國北方的磁州窯和南方的吉州窯在釉下彩技術對元青花產生間接或直接產生影響。上博元青花展,國內外博物館的元青花,同是至正型,為什麼呈色各有千秋?為什麼同為大器,國外的藏品繪畫精細,髮色一流,而國內的藏品卻繪圖多有暈散,髮色欠佳?有專家說,這與燒造時的窯溫、器物窯內擺放位置有關,真的是這樣嗎?有研究成果提出,鈷料易暈散,故一般只適合繪植物和裝飾圖案,豈不知展廳中的多數重器從鬼谷子到蒙恬將軍,從王昭君到雉雞竹石圖,清秀典雅,惟妙惟肖。所以,事實說話,器物說話,不能想當然,不能進行文字推論,我們應實證推理。

三、元青花是否有嬰兒期?

多年來不少重量級的學者對元青花的出現認為“突然成熟,橫空出世”,沒有成長期,就像嬰兒一蹴就到了成年,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理由是隻看到成品,沒有初創和逐漸完善的過程。這隻能說明,元青花的快速成長的原因你還沒有找到而已,有很多事物是不可比的。資本主義兩百年發展到今天這般模樣,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變化讓全世界大吃一驚,這個快速是它內在和外在的一系列要素決定的,不能按美國的成長速度來套中國,延安是延安,西安是西安。某些研究人員為什麼不好好學一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呢?

從70年代開始,元青花逐漸成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的熱點

四、元青花的成型工藝。

不少人都認為,元青花的成型工藝是模印分段粘接,這因為大件器的胎土配方不允許直接手拉坯成型。試問,上博元青花展裡不少拳頭大小的小型器也分段粘接,這又是為什麼?就連雞蛋大的鳥食罐腹部也有接痕!這是工藝要求嗎?那又是為什麼?所以搞研究,特別是當代人研究古代人,切忌閉門造車,切忌絕對化,要充分考慮事物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五、青花料的呈色機理

老一輩專家評元器八個字,精者甚精,粗者甚粗。這只是個表象,為什麼呢?有人從窯址發掘找到答案,大件出口西亞而小件賣到東南亞或供國內銷售,出口的當然不惜工本。可是近年從國外發現的元青花小件也存在胎、釉、紋飾皆粗。又有說,大件用的是進口蘇麻離青料,小件用的則是國產料,所以髮色不一樣。近年來權威科技檢測出,大件小件用的都是蘇料,這又為什麼?僅僅是因為小件不值錢而粗製濫造嗎?這一定有我們尚不知的原因,是另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再說元青花紋飾髮色的問題,無論進口料(蘇麻離青)還是國產料(江西石子青、浙料、雲南珠明料等),從選料、制料、調料、繪製於胎上的乾溼程度,到最後入窯燒製的溫度上升快慢,著色,釉的濃厚度、施釉方式,助熔劑的化學組成,胎料成分,冷卻方式等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冶金化學問題。就是同一種青料,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呈色。所以,簡單地用國產、進口青料來說事,在研究領域是一種極不嚴謹的說法。

從70年代開始,元青花逐漸成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的熱點

研究元青花,目前基本沒有權威的古代資料來源,主要靠實物資料。在嚴肅的考古研究領域,實物最具有說服力。一個觀點可能長期爭論不休,一旦這一觀點在某個偶然機會中被最具說服力的實物旁證,爭論立刻戛然而止。同理,實物例證在元青花研究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著名的延祐型元青花的定論,在那件著名的塔式蓋罐被專家撿測出鐵而無鈷料成分,立刻被廢止了。所以我們要重視窯址、墓葬、居住遺址、窯藏、沉船等多途徑提供的實物,哪怕只是瓷片標本。

六、元青花官民窯問題。

現在還有不少人在爭論元青花的官窯民窯問題。標準器大維德盤口龍紋瓶已被確定為民窯精品,這一事實也說明當時的浮樑瓷局僅是一個管理和協調機構,各窯口的精品包括定燒器一是送往皇宮,二是遠渡重洋,其次品按市場規律尋找出路。有人說難道官窯還比不過民窯?我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特定的時期內,藝術品和技術產品的優劣不一定非與官方的權力掛鉤。比如說中國民營企業華為公司在若干領域已遠遠領先於官辦大型電子企業;美國和歐洲的一些高端軍工製造集團都是民營的,等著官方下單而已。

七、對館藏元青花認識問題。

據說,在上博元青花展,一位學者模樣的人在展廳現場指著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青花雲肩龍紋罐說,你們看,這件器上明顯地使用了中國青花料分水繪製的技法!要知道,公認的分水技法是從明代成化年間開始的!這件東西的斷代有誤!此話一說,一片譁然,幾位觀眾立刻與之爭辯起來。殊不知,元青花作品中用濃淡之色描繪圖案比比皆是,只是這件作品“分水效果”更突出罷了。這件事情說明,我們研究和觀察事物,不能死搬硬套,更不能自作聰明地用其一點攻其全部,連大開門的元青花的斷代都要否定。其實,他就該看到,從元到明到清初,中國青花紋飾“墨分五色”的傳承關係正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