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爲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明朝常被後人譏諷為特務治國”,不但設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五花八門的特務組織,而且這類一般認為見不得光的機構,在明代都是公開運轉,並不避諱。

這種現象並不尋常,在漢、唐、宋、元等朝代,皇帝同樣會培植密探,以建立垂直、可靠的信息渠道,但明代才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將特務機構制度化的王朝。

而且,情報工作畢竟性質特殊,明火執仗不但形象不佳,還可能讓密探們難以展開工作。此外,同時設置如此多職能相似的機構,也會顯得特務部門臃腫、冗餘、效率不佳。

為什麼明代需要這麼多特務組織?

錦衣衛的功能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高度集中的巔峰,臣子都是皇帝的打工仔而非合夥人,朱元璋毋需像從前的君主那樣對特務組織遮遮掩掩。

開國僅十五年(公元1382 年),明太祖朱元璋就設立了第一個公開的特務組織——錦衣衛指揮使司。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明太祖袞龍袍像



錦衣衛成員主要由皇帝的親兵組成,除日常護衛外,還兼具巡查緝捕等職能,有權越過正規司法程序行事。

早在設置錦衣衛前,朱元璋就擅長蓄養密探,如檢校高見賢等特務,專司監視衙門官吏、蒐集民間傳聞等工作。這些人來源複雜,有親兵、官吏、甚至太監,不隸屬於統一的特務機構。

和錦衣衛相比,他們的偵查效率毫不遜色,連官員請客吃飯都會向皇帝詳細彙報。

錦衣衛成立後,情報工作也沒有統一起來,朱元璋仍會採取傳統做法,派出多個互不相干的特務調查同一事件。

例如洪武十五年八月,有人舉報和州參軍郭景祥之子違法作惡,朱元璋先派按察書吏唐原嘉前往調查,後又派太監佛保廉前往調查。前者回報說,郭子曾手持長矛意圖弒父,後者則報告並無此事。朱元璋認為後者更可靠,不但釋放郭子,還杖責報告未獲採信的唐原嘉。

既然情報工作還是要動用原有的親信間諜,朱元璋為什麼要專門成立公開的特務機構?

這是因為,錦衣衛除了收集信息,更肩負有製造恐懼、恫嚇臣民的重任。明太祖曾直白地談論其功能:「有此數人,就像養了幾條惡犬。即使不咬人,也能讓人害怕。」

不過,錦衣衛已經足夠嚇人,後來的明朝皇帝們為什麼還要設置東廠、西廠?

也要讓錦衣衛害怕

明朝的第二個特務機構東廠,創立於明成祖朱棣時期。

朱棣朝的第一位錦衣衛指揮使紀綱,本是山東臨邑(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的一個秀才。朱棣靖難起兵時,經過臨邑,他主動前往投效。紀綱為人機敏,善於察言觀色,很快獲得了朱棣的信任。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明成祖袞龍袍像



1403 年,朱棣成功奪取皇位,紀綱被升為錦衣衛指揮使,負責特務活動和用於拷問審訊的詔獄。

紀綱深知朱棣對建文帝遺留的舊臣很不放心,他在民間廣佈眼線,嚴加監視,大肆抓捕,工作頗有成效。

不過,作為特務頭子,紀綱自認為壟斷諜報系統,也開始企圖把皇帝矇在鼓裡。

由於皇帝所恨的文官武將都歸紀綱處置,他就將這些人帶到家中,用「代為求情」做幌子詐取錢財。等錢財被騙取殆盡時,再突然把他們押到集市上誅殺。他甚至扣押為皇帝選拔的妃嬪,將美貌者收作小妾,甚至有蓄養亡命之徒、私造盔甲弓箭的說法。

可惜好景不長,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 年),紀綱忽然被仇家舉報,國家正規監督系統「給事中」和「御史」也紛紛彈劾他。立案調查後,紀綱的罪狀一天之內就被迅速查明,當天即被凌遲處死,其家屬和黨羽也遭到清剿。

事實上,朱棣的情報來源從來都不只靠錦衣衛,反而是紀綱被矇在鼓裡。早在靖難戰爭時期,朱棣就曾憑藉宦官的協助,獲取南京朝廷的內部情報,只是這些人都不是明面上的情報人員,不能對紀綱起到震懾作用。

紀綱死後,朱棣痛定思痛,深感“制度化”的特務系統十分危險,不能被單個機構獨佔,必須從宦官隊伍中引入新鮮血液,讓權力在握的錦衣衛特務們同樣為恐懼所震懾。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 年),朱棣設立東廠,由宦官主持廠務,負責和錦衣衛一模一樣的工作。領頭的宦官喚作“督公”,又名廠公。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督促現有特務系統的最佳方案

東廠的廠公往往由皇帝的親信宦官擔任,十分有利於明朝皇帝蒐集外界信息。但是,經過數代更迭,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時,情報工作還是出了問題。

特別是憲宗時期的李子龍案,主犯是保定易州一位叫侯得權的和尚,因相信妖書,改名李子龍,轉行做了道士,結識大批內廷高官,被他們奉為上師,甚至能偷入宮參觀。

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 年)九月,李子龍被錦衣衛校官逮了個正著,經都察院審訊,李子龍和幾個涉案高官遭到誅殺,罪責較輕的同黨也被判以充軍。

很明顯,李子龍案能發展至此,本身即說明皇帝的情報工具嚴重失靈。錦衣衛和東廠連宮中諸事都不能掌控,如何能瞭解京師乃至全國的狀況?

面對制度危機,明憲宗朱見深考慮再三,決定在錦衣衛和東廠之外再成立一個間諜機構。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明憲宗畫像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 年)正月,在朱見深的授意下,御馬監出身的宦官汪直率錦衣衛校官百餘人,在靈濟宮旁的灰廠成立了一個獨立於錦衣衛和東廠的諜報機構。由於位於皇城以西,這個機構也被稱作西廠。

西廠最初由汪直統領,為皇帝提供了不少珍貴的情報,從市井小道消息到官場貪腐罪證,西廠幾乎無所不知。

但是,坐擁三大特務機構的皇帝,信息收集能力過於強大,也會引起下屬反彈。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 年)五月,大學士商輅與幾位內閣大臣聯名上疏,歷數汪直十大罪狀,要求罷免汪直。明憲宗收到上疏後大發雷霆,厲聲責問哪個是上疏的主謀。沒想到不僅內閣反對西廠,連司禮監的宦官懷恩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

憲宗迫於壓力,只得暫時取締了西廠,但只韜晦了一個月,便趁著監察御史戴縉上疏誇獎汪直,重新恢復了西廠。

汪直的最終倒臺,也體現了多個特務機構並行的特殊意義。

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 年),東廠校尉抓到一名潛入皇城偷竊的盜賊。總管東廠的太監尚銘將此事上報給明憲宗。憲宗厚賞尚銘,引發汪直大怒,稱尚銘是靠自己舉薦才得以提督東廠,遇到褒賞不應該獨享。

東西廠兩大特務機關由此開戰,最終尚銘搶先把汪直的黑材料捅給皇帝,不但有汪直的大量冒失言論,還有他結交武臣的危險事蹟。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同年三月,嗅覺靈敏的文官集團都發現,汪直已不再受皇帝的信任,群臣紛紛上疏倒汪,要求解散西廠,終於導致西廠再度關閉。

但是,西廠的存在對皇帝畢竟利大於弊,等到公元1506 年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後,西廠便重新誕生。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明武宗畫像



而且,武宗自幼在宦官的陪伴下長大,不信任前朝官員,即位後任命劉瑾、丘聚、谷大用等親信宦官三人,分別掌管司禮監、東廠和西廠。

不過,明武宗時期最獨特的特務制度創新,是第一次出現了不由皇帝主導、而是特務頭子自行創立的情報機構——內行廠。

宦官自己的特務機構

與其他明朝皇帝不同,明武宗時代屹立於諜報系統頂點的宦官,並不是掌管東西廠的官員,而是掌管司禮監的劉瑾。

在明代宮廷的所有宦官職務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握有最大的行政權(文書的硃批權),地位特別重要,之前歷代都不允許其兼任廠公。劉瑾掌管司禮監後,聯盟丘聚、谷大用兩位廠公,加上明武宗不理朝政,朝廷治權逐漸落入劉瑾一人之手。

正德三年(公元1508 年)六月,京師街頭突然出現大量控訴劉瑾罪行的匿名大字報。劉瑾聞訊大怒,把文武百官均召至奉天門下罰跪,想逼出大字報的作者,直到天黑仍無人招供。劉瑾又派東廠、西廠四處緝拿可疑人士,仍然無功而返。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劉瑾此時才意識到,這次和自己作對的很可能不是宮外大臣,而是身邊的其他宦官,甚至可能是表面與他同盟的廠公所為。

為防備同行,劉瑾改惜薪司外薪廠為辦事廠、榮府舊倉地為內辦事廠,自任廠公,被時人稱為“內行廠”,其偵查範圍極廣,連東、西廠都在它的監控之下,只要被劉瑾懷疑是有反對自己的意圖,任何人都逃不過內行廠的鐵拳。

到了這一步,劉瑾終於將行政權和特務權力集於一身,當時人說朝廷上其實有兩個皇帝:一個坐皇帝(明武宗),一個立皇帝(劉瑾)。


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不過,明武宗因懶惰導致大權旁落,並不代表皇權的合法性也會落入劉瑾手中,更不是隻有吏屬特務機構的人員才能當密探。理論上講,只要是皇帝信任的人,都有可能在某天偷偷向皇帝告發你。

1510 年,劉瑾被他的手下、武宗的親信宦官張永告發,武宗在懷疑中下令逮捕劉瑾,搜查其宅邸,果然發現了大批貪腐財物和違禁兵器。據現代西方學者估計,劉瑾通過不法手段獲取的財物,足以讓他成為當年的世界首富。

劉瑾最終也被凌遲處死,“內行廠”遭到解散。

只有專為皇帝服務的錦衣衛和東廠,不但堅持到了明朝滅亡,前者的末代指揮使還發揮餘熱,為大清順治皇帝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