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一晨專欄|書同文,音各異,愁煞人II

上週發表的拙文《書同文,音各異,愁煞人》收穫了不少網友的回應,頗感意猶未盡。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周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深受漢語言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作為書面語的漢字長期根植於日本、越南、朝鮮半島。即便是近代以來上述國家和地區不約而同地開展了長時間的“去漢字化”運動,但漢字應用直到今天仍然深刻地存在。這其中尤以人名地名的漢字應用最具代表性。因此,中國人很自然地就會以這些漢字的標準中文發音來唸白這些人名和地名。

娄一晨专栏|书同文,音各异,愁煞人II

然而,同樣的漢字書寫卻因為各民族口語發音的不同變成了南腔北調。更要命的是,這些南腔北調又被轉寫成了國際通用的ABCD!於是,當Tokyo、Hokkaido、Seoul、Busan、Hanoi、Ho Chi Minh City這些地名,或者Sasaki、Nakata、Yamamoto、Seo Jung Won、Huh Jung Moo、Park Chu Young、Le Huynh Duc、Marcel Van minh Phuc Long Nguyen這些人名以BCD的形式擺在你面前時,你會不會在心底深處罵人?

在我20多年的解說生涯中,每當有漢字文化圈各國和地區的選手參賽時,無論什麼項目,查清這些選手的漢字用名一直是一段極為痛苦的過程。

日本足協的官網很贊。每一期日本國家隊名單公佈時,日本足協官網一定會把選手的漢字用名和英文拼寫同時呈現。日本游泳協會、日本田徑協會、日本排球協會就經常只公佈選手的漢字用名,相對應的英文拼寫我只能另外查找。記得以前我的同事小薇負責解說排球,常常就對著前方傳回來的英文版日本女排名單煩惱。

娄一晨专栏|书同文,音各异,愁煞人II

徐正源

韓國足協的官網上有韓文名單和英文名單,沒有漢字用名。好在韓國人名的英文拼寫還比較接近於漢字發音,因此像本文開頭所提到的三位韓國足球名宿Seo Jung Won(徐正源)、Huh Jung Moo(許丁茂)、Park Chu Young(樸主永)還是比較易於查找和確認。當然,Park Chu Young(樸主永),最初國內媒體是譯成“朴周永”的。哦,想起來了,現任水原三星隊主教練的Seo Jung Won(徐正源),很多年前我曾經在安陽LG隊的官網上查到他的漢字用名是“徐貞元”。

回到中文語言系統。

你一定見過Peking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Tsingtao Beer、Chunghwa這些老字號的拼寫吧?作為晚清、民國時期通用的韋氏拼音的典型代表,這些老字號至今仍然出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校徽上,仍然出現在青島啤酒、中華香菸的商標上。

娄一晨专栏|书同文,音各异,愁煞人II

還有同樣出名的Li Hung-chang(李鴻章)、Sun Yat-Sen(孫逸仙)、Chiang Kai-shek(蔣介石)、Mao Tse-tung(毛澤東)、Soong Ching-ling(宋慶齡)、Soong May-ling(宋美齡)等。甚至還有Chinese Kung Fu(中國功夫)、Tai Chi(太極)、I Ching(易經)、Chow Mein(炒麵)、Kungpao Chicken(宮保雞丁)……

而同在中文語言系統之中,仍然是因為南腔北調和拼音文字的緣故,兩岸三地及新馬泰等地的中國人名字一旦寫成英文,怎一個亂字了得?試試一下幾個人名:Andy Lau、Jackie Cheung、Sally Yip、Fish Leong、 Michelle Yeoh、Lee Chong Wei,還有一個Takeshi Kaneshiro,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