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與「研學游」融合發展


南粵古驛道與“研學遊”融合發展


“南粵古驛道”項目於2016年2月正式列入廣東省政府工作規劃,是廣東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工作佈局中的重大規劃項目之一。此後兩年間,其具體建設工作由示範段進而擴展至重點段,正在全省範圍內持續穩步推進,社會反響很大。而依託“古驛道”大力開展“研學遊”活動,是一個新的切入點,既體現了國家最新的青少年素質教育要求,又履行了2018年3月國務院 “全域遊”旅遊新業態落地方案,由此而促發一種混合型的新景觀,完全可期。

在南粵古驛道開展“研學遊”活動的契機。

南粵古驛道之所以能引起社會高度重視,一是“古驛道”文化資源內涵的獨特性,具有多重開發的重要價值。二是“古驛道”與“美麗鄉村”建設存在密切關聯。三是對推動“精準脫貧”提供了若干可行路徑。同時,“古驛道”自古具有延綿越境的特點,這意味著在跨區域、跨省市縣延伸發展中會孕育更多的合作機遇。尤其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而言,具有近水樓臺的便利。

而近年來快速湧動的“研學遊”活動,其作為一種國家層面的重要規劃舉措,推出力度之大,也為國內數十年來少見。“研學遊”於2016年11月由國務院所屬教育部、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交通部、文化部、旅遊局、團中央等11個部門重磅推出,至今已在不少省區取得了明顯效益。對於廣東而言,“古驛道”與“研學遊”之間完全可以通過 “合璧”“嫁接”,創出新成效。

廣義上的“研學遊”概念,是風靡西方世界、經久不息的國民素質培訓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其以培養寓知識和生存技能於一體的整體性國民素質為終極目標,是國家強大的基石之一。例如,聞名於世的1908年英國“童子軍”訓練營、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建立的諸多研修中心等,都是成功的範例。而狹義上的“研學遊”是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展視野、學以致用,增強社會公德體驗的活動。

由國務院機構的頂層設計審視,2013年2月由國辦首次印發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設想。2014年8月,該設想通過《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落地下沉至旅遊、教育兩口,明確要求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範疇。2016年底 11部門再將其具體化為: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融合;建立小學——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強調“研學遊”基地建設、示範精品線路,形成佈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2018年3月9日,國務院又出臺了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意在全面鋪開——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場館、科研設施等發展科技旅遊。亮點在於形成紅色旅遊、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標杆性“研學遊”產品。

在執行方面,以廣州為例。2018年3月19日,廣州市教育局發佈《廣州市教育局關於組織中小學生開展新時代廣州城市發展主題研學活動的通知》:各學校通過組織春秋遊、夏令營、主題班會、課外實踐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組織學生到廣州的城市標誌性建築、歷史遺蹟、知名企業等參觀遊學。開展示範性參觀及採風,製播“羊城時政學堂”特別節目。要求及時開展本校的研學活動。


南粵古驛道與“研學遊”融合發展


在南粵古驛道開展“研學遊”活動的必要性。

(一)“古驛道”與“研學遊”的互補效應

“古驛道”總體上是一種待開發的靜態的自然、經濟、文化資源。迄今在廣東省內所發現的官方、民間“古驛道”遺址、舊址共171處。其構成主要包括板石路面、涼亭、古橋、古堡、古寨、古碑刻、古路引、古民居、古書院等古文化遺存。其文化內涵涉及疆界版圖文化、商貿驛郵文化、族群遷徙文化、民俗宗教文化、文人宦遊文化、紅色軍事文化等方面,是廣東社會發展的重要縮影和載體。

“研學遊”更多的是一種動態的人流活動,是融野外旅行、探索研究、體驗式學習於一體的綜合社會實踐。“古驛道”的內容可以細化為不同主題類型,成為各種主題線路活動的基礎:如地貌景觀、美麗鄉村、生態保護、紅色基因、華僑文化等,豐富多彩,地域特色明顯,可以直接作為有吸引力的各類“研學遊”主題。同時,“研學遊”的形式生動活潑,主要有旅遊、戶外調查、訪問、資料蒐集、參觀、體驗、家長伴遊等系列環節。在實操中藉助學校、旅行社等團體和企業的介入,形成互補雙贏的格局。此外,“研學遊”的參與者除了教師、導遊專業人員,便是學生主體。在一些特定的遊學產品如“親子游”類中,家長非常樂於參與其中。“古驛道”是廣東文化地理、社情資源的綜合性寶庫,與“研學遊”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互補關係。

(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合力發揮引擎作用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成為“美麗中國”規劃建設中的重要環節。目前,廣東省政府對以南粵“古驛道”為抓手的鄉村振興工作進行了重要部署,而“研學遊”由國務院多部門聯合啟動,更具明確指向性。鑑於二者的融合發展具備了引擎功能,亟宜從共享的層面加以優化組合。

2017年5月1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佈的“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2017年工作要點”所指出,擬圍繞古驛道打造“升級版”綠道,由綠道進而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以及扶貧開發、鄉村旅遊、戶外體育運動等工作,從而實現融合發展,促進古驛道沿線農村面貌改善和經濟發展。具體措施包括:構建古驛道標識系統、打造完成古驛道示範段、做好古驛道保護修復。努力打造“中國南粵古驛道”活動品牌:策劃“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主題線路、舉辦古驛道體育賽事、開展“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即海外匯款單及家書)後人活動。同時,促進古驛道沿線及周邊地區發展、推動名鎮名村保護和特色村鎮建設;加強古驛道沿線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古驛道沿線村莊對口精準扶貧脫貧;完善古驛道沿線交通基礎設施;提升古驛道沿線旅遊服務水平;積極開發古驛道特色農產品。

而“研學遊”的成熟文化產品分類則大體有:歷史文化旅遊產品、自然生態旅遊產品、工業科技旅遊產品、鄉村扶貧旅遊產品、現代景觀(城市)旅遊產品、研學戶外營地、研學旅行基地等,這些產品之間關係密切,可以實現伴生共享互動,其在共享層面的綜合引擎作用相當明確,二者完全可以快速實現合作共贏。

 (三)在“精準脫貧”中發揮“文化驛站”的優勢

客觀而言,這些年來的扶貧工作,從國家財政扶貧、優惠政策扶貧、產業扶貧、網絡流動扶貧、金融信貸扶貧,以及最新的人才扶貧等,其中,關於文化、旅遊扶貧的認識一直處於弱勢。而“文化+旅遊”的方式有其特定的意義,尤其是對於“古驛道”這樣的資源沿線地帶來說。借力於“文化+旅遊”扶貧——即依託“古驛道”雄厚的文化資源,結合“研學遊”的人流驅動特點,打造 “研學遊”“文化驛站”,是一種見效可行的路徑。

“研學遊”活動的關鍵要素,就是國情認知和德育教育。2017年5月《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2017年工作要點》強調:“加大推進古驛道線路兩側各5公里範圍覆蓋的1300餘個省定貧困村扶貧工作力度,重點解決8處古驛道示範段沿線15個貧困村脫貧問題。” 分佈在古驛道沿線區域、亟待“精準”的貧困戶,正是國情認知中的典型對象和中華仁愛美德的實施對象,是國情認知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根據古驛道沿線的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大體可以分作六種類型:土著原居貧困家庭、客家貧困家庭、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原有華僑關係貧困家庭、革命遺屬或遺屬親屬類貧困家庭、其它類型。將其歸入對應主題的“研學遊”活動中。面對貧困地區的旅遊活動,與文化民俗、自然風光等結合,用來寫生、作畫、入劇、體驗生活等,會構成南粵“古驛道”上的新型遊學文化“驛站”。


南粵古驛道與“研學遊”融合發展


南粵“古驛道”與“研學遊”融合發展的可行性舉措。

(一)營造多功能的“研學遊”陣地

1.南粵文化古蹟主題。

一是推出與現行國家教材內容高度契合的、分層級指向青少年群體(大學、中學、小學)的傳統文化“研學遊”線路。包括:“秦平南粵古道研學遊”、“古驛道宗教文化研學遊”、“十三行古蹟研學遊”等,形成與教材相對應的實踐場景。二是推出“南粵古驛道歷史名人——研學遊”線路。具體為:“趙佗入粵古驛道尋跡研學遊”、“梅關通道唐代宰相張九齡尋跡研學遊”、“韓愈、蘇東坡尋跡研學遊”、“肇雷古驛道馮子材尋跡研學遊”、“潮惠古驛道劉永福尋跡研學遊”等。三是推出民族與地域特色文化“研學遊”系列。具體為:“客家文化研學遊”、“潮汕文化研學遊”、“廣府文化研學遊”、“雲浮鬱南古道僮族遺風研學遊”、“粵西北古道瑤族文化研學遊”等。

 2.僑鄉文化遺蹟主題。

廣東是著名僑鄉,擁有海外華僑3000多萬,分佈於東南亞、歐洲、美洲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是推出僑鄉文化系列主題“研學遊”活動。具體為:“葉落歸根——南粵僑鄉研學遊”、“珠璣巷宗族——遷徙文化研學遊”、“開平碉樓與村落——華僑文化世界遺產研學遊”等。二是推進南粵“古驛道”故事主題的影視開發。目前廣東省政府啟動的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工程,無疑於全驛道範圍內的歷史文化整理大動員,沿線的許許多多歷史故事,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深掘。

3.革命紅色基因主題。

南粵“古驛道”紅色遺址不同於其它革命遺址之處,即在於“古驛道”紅色革命事件的多樣性、流動性、抗爭求勝的英雄氣概。具體措施,一是結合粵北的樂昌、茂芝、梅嶺、大浦、武江等地近百年來民間口碑傳頌的紅色革命故事內容,推出探尋粵北、粵東“古驛道”革命領袖故事主題的“研學遊”活動。二是通過突出“研”的趣味,在“遊”中推出亮點,從而在“古驛道研學遊”過程實現與大眾媒體進行互動,以集聚人氣。例如,對於廣州“古驛道”區域新發現的紅色革命線索——花都區花山鎮花山圩紅四師成立遺址,針對性地組織“研學遊”活動。把“研學遊”作為一個探尋和宣傳、動員活動,讓參加者參與尋找彈痕、採訪當地老人等,由此更多地引起社會重視。

 (二)開啟鄉村生態系列“研學遊”活動

1.南粵山川地貌主題。

地質公園主題,本身就是旅遊業的一個相對亮點。一是以打造南粵“古驛道”韶關丹霞山地貌“研學遊”為龍頭,同時,作為或者正式列入省、市兩級指定的大學、中學自然科學課程實習基地。二是開闢新的南粵“古驛道”特色地貌“研學遊”,受眾群體面向社會大眾,但以青少年、中年群體為重點目標人群。路線選擇以江門、潮州為主。目前,這裡均以地貌資源產生巨大吸引力,是南粵山川地貌“研學遊”的優良切入點。

2.美麗鄉村生態主題。

相關舉措:一是將“古驛道”鄉村生態研遊項目整體委託給政府指定的旅行社組織實施,優惠使用政府規劃建設的59個區域服務中心、255個一級驛站站點資源,以體驗“古驛道”沿線的自然景觀為主。二是在“古驛道”鄉村生態“研學遊”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催化都市後花園遊、節假日短途遊、農業生態研遊等項目,擴大參與人群,提升社會效益。三是“研學遊”活動的廣告資源附加值隨之顯現,以其面向企業,推出冠名權等分項目。

(三)拓展文體創意“研學遊”

1.“古驛道”文化遺產主題。

“古驛道”原本擁有較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且適合時代發展方向,但暫時開發尚弱,下一步無疑是重要抓手之一,故須未雨綢繆。由於文化遺產的自然分類為大眾所熟悉和親近,故而將南粵“古驛道”沿途的物質和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遺存進行分類,從而確定不同內容和名稱的“研學遊”項目。具體措施,一是以地域文化為特徵,推出“古驛道”文化遺產“研學遊”。如客家、廣府、潮汕文化遺產“研學遊”系列。又如,宦遊文化、郵驛文化、遷徙文化等。二是以藝術類型為特徵,推出“古驛道”文化遺產“研學遊”。正如省領導所指出的,在組織展示瓷器主題的“研學遊”活動中,完全可以將古窯遺址、瓷器製作工坊、有關瓷器博物館等相關景點串聯起來,深挖內涵,引人致勝。三是以器物類型為特徵,推出“古驛道”文化遺產“研學遊”。在與“古驛道”有關的各種文化遺產的“研學遊”活動中,對於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如步道、茶亭、驛站、路碑、殘橋、古碼頭、候船亭等,進行精雕式的選擇,梳理不同的主題,依託其原真性而拓展“研學遊”活動,在“研學遊”中加以合理保護和開放利用。

2.文化體育賽事主題。

目前,古驛道活化利用中進一步提升空間,主要在於:品牌化、本地化、精細化、節日化,在互動中形成穩定參與群體,以達到長效運轉。例如今年3月的“2018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不僅選取湛江徐聞、茂名信宜、廣州從化、韶關乳源、惠州惠東、河源、汕頭樟林古港、梅州平遠、肇慶硯洲島等9個古驛道的古村落,古碼頭,古城區同步舉辦定向大賽。以面上效應,再連綴“古驛道沿線”的不同“文化散點”。

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還在於:“研學遊”文體賽事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與民俗舞臺、社區廣場、校園操場相結合。目前的文體活動,大多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出面定期召開南粵“古驛道”“研學遊”品牌研討會、發佈會。有的與共青團組織、旅行社、教育部門、學校方等進行多方合作,初步形成了借力、接力的效果,顯示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旺盛人氣。下一步,可以使“研學遊”承擔部分學校的文體教學功能,推動課程革命,引入各類創意設計賽事,則其長效效應或規模效應就會有更大的提升。

 3.南粵綠道專線“研學遊”。

世界綠道概念於1985年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而其真正的實踐活動始於2009年起的廣東珠三角綠道網的大手筆建設。2016年,國家建設部頒佈了“綠道規劃設計導則”,標誌著綠道完成了在中國的生根落地,讓廣東綠道在新的背景下以新的方式重裝上路。

南粵古驛道的《總體規劃》明確指出,古驛道線路的最終追求目標是通過古道、步道、綠道、風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線性載體,串聯沿線的古驛道遺存、歷史文化城鎮村、文物古蹟以及自然景觀資源等節點,為公眾創造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線性文化空間。由此,可以串聯起沿線的不同特色村落、自然美景等,組裝推出複合型的——綠道體驗線路遊。今年是重點段建設時期,南粵古驛道重點段正在加速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研學遊”複合體,以此為龍頭,能夠產生明顯“綠道+體驗”的共振社會效應。在其多樣化的綠道和古驛道連接區域,形成專線綠色專線“研學遊”活動,如“綠道古蹟攝影研學遊”、“瑤族文化‘發現之旅’單車遊”、“古驛綠道民居遊”等。

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指出要進行美麗生態建設和精準脫貧,為廣東工作指明瞭方向。而南粵“古驛道”沿線所牽連的 “美麗鄉村”資源和高度密集的“貧困村”問題,無疑成為十分難得的抓手。目前廣東省主導的南粵古驛道綜合工程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中,省政府已嘗試採用了“古驛道+文化”、“古驛道+旅遊”、“古驛道+體育”、“古驛道+產業”等多種創新方式,各類大型“古驛道”主題旅遊活動、體育賽事、文化活動紛紛開展起來,不少大型企業積極參與共建,沿線地方政府也以“古驛道”項目為規劃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由此造成的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發揮了巨大的拉動發展效應。

(原文刊登於《廣東經濟》雜誌2018年9月期刊,南粵古驛道網採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