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疑學術論文造假事件,被輿論忽略的問題更值得關注!

教授疑學術論文造假事件,被輿論忽略的問題更值得關注!

這兩天南京大學青年長江學者的學術論文造假事件被廣泛關注,南京大學已開始對事件進行調查。

近年來,隨著學術界對作假、抄襲等不良現象愈加重視,相關的新聞也多有耳聞。根據有關媒體的報道,這次新聞的主角梁教授聲稱這是中國學術界的普遍現象,這不得不讓社會輿論譁然。

很多媒體開始批評學術界的唯論文、唯學歷的現象。但是,筆者認為在學術界唯學歷和唯論文其實並不是什麼重大錯誤或者不合理現象,對學者的評價當然要依照其學術成就來作出,如果不看學歷和論文質量,難道看顏值和人品嗎?要知道顏值和人品也是可以作假的!

所以,相比之下,筆者更加關注被輿論忽略的幾個問題。

1.大學教授的授業責任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大學教授至少在授課方面比起其他老師是很輕鬆的,一週不過幾節課。還有更誇張的,有的老師上了那麼多年課,講義課件都從來沒換過,有些紙質版的講稿遠遠望去都能看到泛黃的年代感。

那麼,大學老師的時間都用在哪了?有人說大學老師都忙著寫論文發表升職稱,又或自己搞研究立項目申請經費,當然,這種現象的確是一個問題,但筆者認為有點妖魔化了。

其實很多大學老師只是沒有動力或者說懶得去精心備課,甚至認為大學授業並不是他們的主要職責,至於那些忙於搞研究申請項目的老師,本質上也是這麼認為的。

所以我們還得回到本源,反思一下大學老師的職責到底在哪?研究還是授業?兩者孰輕孰重呢?

筆者認為兩者同等重要,大學老師,尤其是名校的老師,其身份角色本就是多重的,既然被稱為師,傳道授業解惑自然是其分內之事;同時他們又被稱為學者、研究者,這就表示進行學術研究也是在價值所在。

都說大學是國之重器,而大師則是大學的靈魂,每年那麼多的莘莘學子擠破頭進入名校,當然期盼著這些名校的大師們能夠授之以道。

雖然說教授專家們的科研也很重要,但科研必然比為國育才更加重要嗎?或許那麼多學生中就有那麼一個人,只要遇到一個合格的領路人,就能比他的老師走得更遠。所以說在抽象層面很難去說科研一定比授業重要。

說到這裡,筆者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筆者碩士階段的指導教官的想法。筆者的這位導師也是一位在學術界享有盛名的教授,筆者在上他的課程時,發現他同一門課程的講義內容每過一學期幾乎都有新的內容和變化。一次午飯問起時,導師說每次上課之前他都會對以前的講義進行梳理,把最近新的研究成果、學界觀點變化或者自己的想法融合進去。而且每次上課前一晚,導師是不睡覺的,他要把第二天上課的內容再梳理一遍,查漏補缺,然後趁著自己記憶最佳時用最好的方式去交給學生。當問到導師時間安排時,導師說教授學生的時間至少要保持50%,自己研究40%,剩下的用於行政事務。說實話,聽到這樣的陳述時,筆者內心是肅然起敬的。而且,他的這種時間安排並沒有影響他自己的學術成就。

2.學歷的含金量

現在高校研究者,特別是名校的年輕學者,壓力大是不爭的事實,要想升職稱、提高自己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就必須在核心期刊持續發表高質量的論文。

但這並不是減少授業時間或是進行學術作假的理由,因為這本就是學者所需承受的壓力。

筆者在出國留學之前,一直認為在高等院校做學者是一件很穩定很輕鬆的事情,出國後看到國外學者的治學態度,再去了解一下國內一些優秀學者的真實研究寫照,我發現以前的想法是大錯特錯。

誠然,普通高校的老師確實可以享受安逸,但至少像985、211這些國內一流大學的學者們應該肩負作為這些大學國之重器靈魂的責任,傳道授業、學術研究固然壓力再大,也應承學者純粹的赤子之心砥礪前行,因為這個群體應是社會精英中的精英。

說到這裡,就會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大學學者的待遇問題,因為他們是精英、他們需要揹負傳道授業和學術研究的壓力和責任,自應賦予他們相適應的待遇和地位,但這不是筆者今天想說的重點。

筆者想說的是另一個問題:精英的選拔。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聲音:我們國家高學歷很多,但一流學者卻很少。為什麼?筆者認為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學歷濫發,造成虛假的人才繁榮。

筆者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通過CNKI查找相應文獻,由於論題較偏資料有限,就把很多博士和碩士的文章也作為參考資料整理出來,但筆者無奈的發現,這些文章大多沒有什麼價值,都是大同小異的泛泛而談,甚至沒有任何新意,不過是對過往觀點的粗線條重複而已。

依靠這樣的論文獲得一個知名高校的博士學位在筆者看來是極不妥當的。因為獲得博士學位的人,特別是社會人文學科的博士,很多最終會在走上學者的道路,前面已經說到,學者應該是個精英群體,其門檻或者說選拔標準應是嚴苛的,只有那些足夠優秀、足夠努力、對學術研究有足夠動力和執著的人才能進入這個群體。

如果選拔標準不夠嚴苛,把一些本不具備學者素養的人也納入這個群體,今後他們自己也會感受到排異效果。

就拿這次新聞事件的主角來說,把自己碩士和博士論文都給刪了,想必多多少少是存在一些瑕疵的。若果真如此,當時讓她憑藉這樣的論文獲取學位本就是值得反思的。而憑藉這樣的文章進入這個群體後,如果本身卻並不具備身份相適應的能力,迫於壓力鋌而走險也只是概率問題。

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努力卻獲得了一個精英的身份後,他從內心對這個身份也不會尊重,反而會萌生“差不多行了”、“大家都是這麼幹的”這樣的想法。

其實這不僅僅適用於學者,其他的精英群體也是一樣,如果不把門檻提高,誰都能進來插一腳,整個群體必然龍蛇混雜,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整個群體也就極難提高整體的社會信譽度和社會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