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媳婦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提要:農村媳婦都成了“少奶奶”,為何有這種現象?

其實,農村所謂“少奶奶”現象,是指農村的年輕媳婦。這些年,農村男多女少,娶個媳婦那得當少奶奶供著。一家人的收入她掌管,一家人的開支她說了算。天天宅在家裡網購。一出門就是去市裡或鎮上消費。只要是她哪點不開心,立刻回孃家了,一住就是十天半月。老公沒辦法,只能買上好東西去請回來。少奶奶本來代表的群體是大家閨秀的群體,只有那些知書達理、端莊賢惠,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才能稱之為少奶奶。這裡的“少奶奶”加上了引號,說明這些少奶奶只繼承了少奶奶衣食無憂的生活“權利”,卻是拋棄了少奶奶持家有道的“責任”。這便不是少奶奶了,而是“花瓶”而已。

那麼農村越來越多少奶奶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婦之前在孃家的嬌生慣養。目前剛結婚的大都是八零後和九零後,這一代人正值計劃生育最嚴格的時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獨子或者是獨女,嬌生慣養也並不為奇,上大學的是時候有同學的衣服都是父母來到宿舍拿回家洗完之後再給拿過來,這樣的獨生子女結婚之後,生活上的自理能力確實要差一點,無論是農事操作、做飯洗衣、還是照顧小孩,並沒有付出的意識,這一點是少奶奶越來越多的最大原因。

農村媳婦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為婦之後老公和婆婆的一貫忍讓。自古以來婆媳關係都是家庭裡面最難以調和的關係之一,但是隨著現代觀念的轉變,婆婆對媳婦的“尖酸刻薄”現在變成了“百依百順”,在醫院親眼見到一個婆婆對剛生完小孩的媳婦說:給你煮碗雞蛋茶喝吧?媳婦說:姑奶奶不餓。這個事情一度成為周邊人的笑柄。這樣的 一貫忍讓,只會讓一些素質較差的少奶奶變成高高在上的“姑奶奶”。

農村媳婦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社會男女比例失調的初步映射。重男輕女、男子傳家等觀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加之計劃生育的實行,B超等技術的發展,男女比例失調已經成為較為突出的問題,比例失調不僅是統計的結果,現在去到初中小學的教室,三十個左右的學生,男孩子都是要佔到一大半,這種比例的失調,讓所謂的物依稀為貴得到充分體現,許多農村男子由娶個好媳婦的標準降到了不打光棍就行的地步。

農村媳婦都成了“少奶奶”,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極端女權主義的誕生以及盛行。對於尊重女性,新中國成立之後,設立三八婦女節,無論各行各業都有女子的身影,為女性大展拳腳提供了跟男性一樣的平臺和機會,很多女性也確實頂起了新中國建設的“半邊天”,但是許多抱有享樂主義的女性把這種“尊重”錯誤的理解成了“特權”,比如重活粗活本就不應該女士去做,男人負責養家,女人負責貌美如花,這種觀念的大肆盛行也是少奶奶大量出現的原因之一。

一個巴掌拍不響,男方的原因也有許多。家庭出現如此原因也要進行反思。

是否盡到了老公自身的責任。女性在家庭中,傳統理念對於女性的地位本來就不夠友好,加上女性懷孕、生子等過程中,相對於男性付出了更多,所以男性在平時生活中理應為女性的各種生活提供相對較多的寬容,只有在家庭生活中付出更多,寬容更多,相信也能得到大部分女性的理解及珍惜。

是否在交流過程中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所謂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如果妻子做的有什麼不到位的地方,在床頭對妻子曉之以理,相信在和諧的夫妻關係基礎上,妻子能夠理解自身的缺點,改正自己的不足。

夫妻關係的維持在於男性和女性的互相付出,用心經營。如果在男子做到老公責任以及跟女方理性交流的基礎上,還是沒有得到女性的改變,這樣的“花瓶”再好看,也只是一種擺設而已了。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