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向德國宣戰。不過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失敗的很迅速,沒過多長時間法國就快速的淪陷了——6月18日法國政府宣佈放棄抵抗,22日雙方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國戰敗,承認德國為佔領國。可按理說,法國是當時世界一流的陸軍,而在武器裝備方面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也是最強的,那麼法國為何在二戰時會被德國迅速擊敗呢?到底是法國哪裡出錯了?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說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法國,很多人立刻就會認為馬奇諾防線是法軍“完全防禦”軍事理論的標誌,並固執的認為這條防線就是法國失敗的根源。但很少有人詳細探究過這條防線誕生背後的緣由,這些緣由又是如何決定法國在二戰爆發前採用的“完全防禦”理論的。

有人說,法蘭西民族自從拿破崙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軍事奇才,此話雖有偏頗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法國自拿破崙王朝潰滅之後一直處於一種較為動盪的社會狀態之下,普法戰爭的慘敗曾給了法國人一個重整軍事理論和思想的契機,在背上沉重的民族恥辱的十字架後,法國人一心為了復仇將“大規模進攻”理念奉為經典的軍事思想,同時將軍人的榮譽感上升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在一戰初期,法軍不但輕視野戰炮兵的火力掩護,還迂腐的認為步兵在德軍槍和大炮的打擊下跑步前進都是對軍人榮耀的一種侮辱。在付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生命為代價後,法國人終於逐漸務實,摒棄了那些可笑的理念,在盟友的幫助下最終打敗了宿敵德國。

一戰結束後,法國這個名義上的戰勝國也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被戰爭摧毀,國家背上沉重的戰爭債務。

當政治家們準備給德國強加一個懲罰性的“和平條約”以阻止他再度威脅法國時,法國軍隊開始考慮採取何種軍事措施在未來可能的入侵中保衛法國。

當時軍隊高層分成兩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帥,一戰結束時的盟軍最高指揮官,他認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德國一旦再次威脅法國,法國應該立刻發起一場跨過萊茵河的進攻。另一派則強調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的優越性,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它們能給攻擊部隊造成巨大的損失。他們認為法國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構成的戰略防線抵禦入侵,直到盟國能提供援助,以聯合封鎖來扼殺德國。

最終軍人們選擇了後者的觀點。首先從人口因素上的考慮為防禦學派增添了砝碼,一戰戰後的人口統計表明法國只有4000萬人口,德國有7000萬,而且德國的出生率更高。此外研究還表明因為戰爭的影響,法國在1930年後將面臨嚴重的兵役人員短缺現象;其次殘酷的一戰令普通法國人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既然國恥已雪,不願再戰的民意反對保持一支“完全攻勢”的軍隊,和平是那麼可貴,誰還願意主動發起戰爭?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一戰初期法國鼓吹“大規模進攻”帶來的慘重損失和失敗,以及後來數次防禦戰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數人都認為未來的戰爭形態不會脫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種類型,因此一戰中取得的經驗被法國人完全保留下來——“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日後法國人將現代技術對其進行改進併發揚光大,終將這一“完全防禦”的軍事思想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法國人的軍事思想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完全進攻”變成了“完全防守”,馬奇諾防線便是這種軍事思想的最佳實踐。

說到法軍的這種軍事思想,不能不提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是法國人面對強敵勇於犧牲,堅持到底獲得勝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徵,是法國人在一戰中最大的驕傲。從這場戰役中得來的“熾盛火力結合堅強防禦”的經驗在日後的戰鬥中被屢屢實踐,並從中得出“炮兵開路,步兵佔領的進攻新方式”,日後為法軍奉為教條,並在二戰爆發後被不折不扣機械式的執行到底。

“野戰炮兵掩護下的經過要塞加強的不間斷線性防禦”成為法軍最新軍事思想和行為準則後,所有的一切皆圍繞其開始作業。法國人特別注重火力掩護下的固定防禦,野戰條件下的部隊機動被忽視,作戰條令和訓練大綱都不鼓勵部隊進行冒險性進攻,儘可能在戰場上“避免與敵人發生遭遇戰”,在預定防禦陣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對來犯之敵進行打擊成為法軍的作戰原則。

一戰中嶄露頭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飛機,被法國人可笑的定義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國將領固執的認為飛機的作用就是給炮兵指示目標,而坦克的活動範圍必須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進攻只能在炮兵完全摧毀敵方防禦之後才能由步兵發起,坦克必須掩護進攻的步兵。

這些在日後成為笑柄的概念,在當時被深深鐫刻在法軍官兵的頭腦中,以至於當他們突然面對超越自己認知度的一種全新概念的戰爭時才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凡爾登的英雄貝當元帥,也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坦克和飛機不能改變戰爭的形態和進程,法國的安全,主要建立在邊境上連綿不斷的要塞工事上”。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甚至當德國人在波蘭戰場上初步展示了裝甲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的威力之後,法國軍隊中仍然很少有人能夠看清楚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夏爾·戴高樂上校向法軍總司令部遞交了一份有關在波蘭的“教訓”的報告,並得出應該集中使用坦克的結論之後,法國前坦克兵司令迪菲約和現任坦克兵總監凱勒無比自信地指出:德國裝甲師會發現法國同波蘭大不一樣迪菲約將軍說:“這些裝甲部隊怎麼能像在波蘭那樣,孤軍深入並突破我們的陣地縱深,而不冒可能全部被殲的危險?”凱勒將軍則重彈法軍的教條:“在未來的戰鬥中,坦克的主要作用將同過去一樣,是協助步兵向前到達目的地。”

正因為如此,雖然法軍自己也很缺乏新型坦克,但他們仍然把新生產出來的坦克大量出口,在法國戰役開始之前生產出來的500輛新型的R-35坦克中,有235輛是為出口國外的。

如果說法國軍方對坦克的態度是一種純粹的無知的話,那麼他們對空軍的態度簡直是一場災難。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空軍已經嶄露頭角,二戰之前塵囂日上的“杜黑理論”也讓很多人開始重新認識空軍的作用,但這些人中間肯定不包括法國軍隊的決定性人物直到1939年年,法軍統帥甘末林將軍還在聲稱:“不會有像空戰這一類的玩藝,只能有陸戰”他還說:“空軍在未來的戰爭中不會發揮某些軍事評論家所預見的那麼大的作用,它將由於物力和人力耗盡而很快失去效用,它會在一剎那間被燒燬。”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法軍對於空軍的使用完全是一片混亂。飛機像坦克一樣被分配到每一個具體的陸軍單位,而這些陸軍單位的指揮官既不知道怎麼有效的使用它們,也沒有進行過任何空地配合的訓練,更離譜的是前線急需飛的時候,有大量新型飛機在飛行學校和倉庫裡閒置,因為法軍統帥部認為:“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沒有它們(飛機)而進行作戰。

在戰爭爆發前,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法國人的一個驕傲,這個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項目將築城技術發揮到了極致,法國人將國家安全完全寄託其上並非毫無道理。

如此一條堅強的防線,完全斷絕了敵人從側翼迂迴的可能性,只有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才可能達成突破,法軍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備防線的情況下可以調集儘可能多的預備隊對來犯之敵進行痛擊,這是多麼快意的事情啊!

很顯然,法國人也並不完全認為馬奇諾防線牢不可破,也有用機動預備隊對來犯之敵在突破後進行反突擊的準備,貝當元帥就認為“必須要有高度機動之兵力準備封閉突破口,或對突破防線之敵進行兩翼夾擊的作戰。”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在法國人的理念中,突破馬奇諾防線的敵軍必將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法軍機動兵力的打擊下,敵軍的進攻必定會遭到失敗。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樂觀,英國陸軍艾倫·布魯克爵士在1939年年末和1940年年初曾經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在日記裡寫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懷疑,馬奇諾的整個觀點是天才的設想。但是!它只給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認為法國本來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錢花在機動防禦的裝備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飛機和更多的裝甲師,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鬥意志將一起被粉碎“

不幸的是這名英國人的擔憂恰恰成了事實:1939年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之後,佈置在前線的法國部隊根本沒有臨戰前的緊張氣氛,從前線到後方的法國人一致認為德國人必然會在馬奇諾防線面前撞得頭破血流,這場戰爭將會是一場“輕鬆的戰爭”。他們整日裡無所事事,既不戰,也幾乎不訓練,更不用提操練那些聽都沒聽說過的步坦協同,空地協同戰術。法國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無用處的野戰工事,以及享受後方提供的豐富全面的娛樂設施,直到被德軍突如其來的攻勢打得一敗塗地。

應該說,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了意大利的進攻。另一方面,儘管防線發揮了作用,但法國和其盟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公眾將馬奇諾防線沒能拯救法國視作失敗,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法國最高統帥部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伍的結果。

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其軍隊的精華和參謀本部並沒有隨著德國的投降而徹底毀滅,嚴謹的普魯士軍人的傳統和頑強的日耳曼人的遺風讓他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同時期待著東山再起的機遇.XTL上臺後給了軍人足夠的空間和舞臺去施展他們的才華,以古德里安倡導的大規模運用機械化兵團進行作戰的思潮開始湧現。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比法國人幸運的是德國元首希特勒在一戰中只是一名下士,他對戰爭形態的認識並沒有像其他高級將領般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而且作為前線的戰鬥人員,其對毫無創意的塹壕戰有著本能的厭惡,一旦有什麼嶄新的創意能打破一戰傳統戰法的僵局,自然樂得大力培植。

德國人在一戰中吃過坦克的虧,戰後雖然“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人擁有坦克,但無法禁止德國人在軍事理論上對坦克戰進行研究並通過其他方式去實踐。

1922年,古德里安開始掌管德國陸軍的汽車兵。這時,他以一個德軍總參謀部軍官應有的審慎態度研究了摩托化部隊的技術和戰術使用問題。隨著發動機功率的加大和坦克行駛速度的提高,坦克的戰鬥力也顯著增強了,這一點在當時是顯而易見的。

古德里安在研究外國專家,特別是在觀點上同他十分接近的英國軍事著作家富勒和利德爾·哈特,甚至還包括後來的老對手夏爾·戴高樂上校的經驗以後,認識到發動機控制陸,海,空的新時代已經開始,發動機的作用將不斷增長。他指出,歷代將領都曾不斷尋求提高軍隊機動力和作戰行動速度的新手段,為此他們常常要增加快速行動部隊的數量。

古德里安認為,“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自從機槍出現在戰場上以後,步兵就喪失了它的突擊力在1914年,只有炮兵才能發揮突擊力;到戰爭快結束時,炮兵又讓位給坦克了。”馬奇諾防線的出現,令德國人徹底對常規的步兵突擊戰術感到絕望,法國人能想到的東西,德國人也想到了,但是法國人想不到的東西,德國人卻想到了,坦克和航空兵的結合將開創出一套嶄新的戰法——閃電戰。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著名的研究歷史的學者滕昕雲曾說過:“在一般人的看法中,德國的閃電戰戰法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但平心而論,德國人除了在戰爭工具的使用上有了一項極大的躍進之外,在戰爭原則和軍事思想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動。德軍閃電戰的戰法中可以看到一脈相傳的普魯士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德國人從一戰戰敗後即開始尋求一種新的方法以恢復普魯士軍事體系的一貫理念,即利用軍隊的高速機動,以切斷敵方交通線為目標的包圍性殲滅戰,德國人的觀念因為近代工業技術的革命性進步而獲得了飛躍性突破,但其本質上沒有任何改變。”

很顯然,裝甲戰的軍事思想完全符合德國人的傳統軍事思想,也能滿足對未來戰爭的需求,1939年年的波蘭戰役只是德國機械化兵團運用思想在實戰中的初次嘗試,在初步獲得成功經驗後,1940年年的國戰役則是“閃電戰”真正意義上的登臺表演,在這場戰役中,我們能看到機械化大兵團在航空兵的配合下首次獨立使用的威力。

兩廂比較法國和德國的軍事思想,不難發現這兩種完全相對的理論孕育出了完全不同的兩支軍隊。法軍受到的訓練皆為在不間斷的防禦戰線後的戰法,在炮兵掩護下依託堅固工事打擊來犯之敵,陸軍跟空軍談不上配合,甚至陸軍認為無需空軍協同作戰。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對於裝甲部隊高速機動作戰和多兵種協同作戰則從沒受到重視,其部隊的編制和兵器的研製也從無對其有過側重,這樣的軍隊在戰爭爆發後完全跟不上戰局的變化,這點從法軍裝甲師的編制和戰鬥經歷來說是最好的證明,當高速機動的德軍裝甲部隊突然出現在面前時,大部分法軍只能是待宰的羔羊,根本做不出應變措施,法軍指揮層對第一線情況的毫無瞭解和死板的指揮方式更是加劇了悲劇的發生。

相反在法軍的預設戰場,大部分防禦條件能夠滿足法軍作戰準則的情況下,法軍還是能夠打出漂亮仗的比如在根布羅斯地區,法軍步兵師依託野戰工事不但頂住了德軍兩個裝甲師的進攻,還差點令其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和意志。

在法國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中,許多獨立作戰的法軍據點給德軍的突擊造成了很大麻煩,在補給耗盡前這些據點基本都能堅守三天左右,很多法軍寧死不降,而阿爾卑斯山的法軍部隊更是給了想趁火打劫的意大利軍隊一個很大的難堪。

同法國人相比,德國軍隊第一線指揮官的主動,果斷的應變能力和專業素養決定了其在開戰後能夠輕易擊敗對手,普魯士老將軍毛奇認為戰地指揮官必須根據戰場形勢變化為基礎,結合自身的任務,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果斷的決定。

德國軍官團良好的軍事素養使得眾多的德軍將領在對自身來說也是一場全新模式的戰爭中發揮的遠比法國同行強的多,他們中的很多人能根據當面之敵的情況做出最當的決定並貫徹實施到底,將聯軍看來諸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而法國人由於還沉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帶來的陶醉感,並且受著遠遠落後於時代的軍事思想的指導,加上法軍中持續不斷,愈演愈烈的勾心鬥角,使得眾多法國軍官在一場全新的戰爭面前手足無措,表現出無比的笨拙。

二戰法國投降解密:歐洲紙老虎,法軍思想過於落後導致亡國!

綜上所述,1940年年的法國戰役在戰爭打響前已經決定了勝負,德國人主攻的軍事思想在引進了制空權和大規模裝甲兵團運用相結合的基礎上將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法國人採取的完全守勢的軍事理念在最終才發現他們什麼都沒有守住,這兩種完全相對立的軍事思想的大碰撞奠定了二戰後數十年來戰爭模式的發展。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