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可愛的、迷人的,哲學也是如此。蘇格拉底這位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給我們提供了關於自身、命運等問題的思想和解釋。他關於人生痛苦與幸福的解釋更是迷人。本文將從:一、痛苦的人和快樂的豬;二、要做痛苦的人和三、蘇格拉底探索出的幸福信條三個方面探討此問題。

一、 痛苦的人和快樂的豬

(一) 痛苦的人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第一種痛苦,就是我們在世界中的陌生感:我們無法認識我們的世界及我們自己。在蘇格拉底看來,這個世界不斷地揭示它所宣傳的東西為假。人們無法認識自己生存的世界,也無法認識自己。

至於世界,一切都如此的充滿歧義,如此模糊,如此轉瞬即逝,如此快速,他與所有自稱對世界有所把握的語言都相悖。人們無法用絕對的語言描述事物,更加無法用絕對的語言定義世界。長久以來,人們侷限於觀察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相同性質的事物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事物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因此,對世界有所體驗的任何個人,都曾證實我們生活的世界背叛了所有形式的陳述,人們只能歸於沉默。

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或者是因為過於頻繁的世事變遷而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或是因為不斷被否定的認識(或是結論)感到沮喪;或是在追逐效仿他人中失去了自我;或是……他們盲目彷徨,痛苦不堪。

第二種痛苦,是我們的挫敗感:我們花時間追逐某事物,時間卻不斷使之延遲。對我們來說,一切皆是失敗,由此而產生的憂傷,如同一種詛咒,糾纏不離。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慾望從未曾得到滿足,我們從來不曾得到我們需要的。一旦我們達成心願,它就不再被欲求了。失望似乎是我們的宿命(成功之後會失望,失敗了更是失望,豈不悲哉?)。對此,無一例外。

佔有的愈多,欲求也愈多,結果我們發現:由於我們追求著我們沒有的一切,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如同被剝奪了一樣。當我們能夠為所欲為(看上去似乎已經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事物了)時,人就如同被一個非此即彼的兩難境地給壓碎了。因為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或者,能夠什麼都不要,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或者,想得到的必然多於能得到的,並且永不得到滿足。而且,慾望就是這樣,如果慾望超出了我們的能夠滿足它的能力,可以欲求的東西就變得無窮無盡。但是,我們享用它們的能力卻非常有限(飽和)。飽和顯示出了我們的無能。使我們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中。

(二) 快樂的豬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這裡的豬代表了那些,安於現狀的沒有理想,沒有思考,一味享受,不奮鬥,不追求,永遠懦弱,妥協,屈服的人們。他們或是得益於先輩的奮鬥,或是搖尾求食,有的乾脆放縱私慾,自私功利地活著。他們沒有責任感,使命感,對生命的畏懼感,不追求自我的實現,只為了像動物一樣滿足基本的生理欲求,樂不思蜀。

其實,在大眾的眼裡他們也許是快樂的,因為他們可以不勞而獲、苟且偷生。但是,在蘇格拉底的眼裡,他們是不快樂的,不是適合人的快樂,所以稱他們為“豬”,與人相區別。這群人實質上是不快樂的:他們沒有理想、抱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他們為自己的慾望所累,環境的小變遷就會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痛苦;他們依附於他人,任人宰割,沒有自由,沒有獨立,沒有安全,更沒有幸福(因為,低俗的快樂並不等於幸福。);他們……從這些方面看,要做痛苦的人是正確的。

二、 要做痛苦的人

蘇格拉底深知,人是痛苦的(具體情況上文已經論及,在此不累述),豬是快樂的。但他卻希望人們,能夠活出個人樣。即使痛苦,也要苦中作樂,也要探索幸福。他希望人們能夠走出痛苦,走向幸福。即使是經過痛苦磨練後的幸福,也是珍貴的,值得的。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一) 蘇格拉底面對自己的痛苦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們感受的痛苦來自於兩個方面:一面是人們被迫接受的,他們沒有選擇餘地。這方面的痛苦是不自由的,對人無益的。它使人生活悲慘,任人宰割。另一方面的痛苦是人主動、自願選擇的,它可以磨練心智,是一種苦行僧注意,人們能夠在痛苦中感受到愜意與愉快的。

蘇格拉底便是選擇了這種痛苦的,他一年四季穿相同質地的披風,一樣赤著腳,每天保持身體的鍛鍊,經常思考,控制自己的慾望,在口渴時喝水,在飢餓時吃飯,從不挑剔。這不是被人逼的,而是他磨練心智的體現。

(二) 蘇格拉底面對大眾的痛苦

其實,在蘇格拉底以外的人的眼裡看,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人們對於生死的糾結。人們無法估摸命運,無從把握生死。他們把對於生死的擔憂視為人一生痛苦的根源。而蘇格拉底看透了這一切。他對於大眾們的痛苦是這樣看的:

他說:“死亡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有時候,正是對於死亡的害怕引起了所有的懦弱、所有的迴避和所有的妥協。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不能屈從於任何權力。不僅不能屈從於痛苦,甚至不能屈從於死亡。在最後的人生時光裡,他通過他的生命證實了這一點:善舉不是人們從中得到好處的那些事情,而是隻要我們做成了就有好處的那些事情。它不像權力那樣,是一種關於其他物質的媒介。他是真理和正義的殉道者。他說:“我們的生命不依賴於我們而依賴於我們的所作所為;不依賴於生命曾經活過而依賴於我們曾是什麼;不依賴於我們生活過的時間而依賴於我們好好生活過的時間。”

三、 蘇格拉底探索出的幸福信條

在痛苦中探索幸福——蘇格拉底的思想火花

蘇格拉底是一個追求幸福的人,眾多關於他的論述證明了這一點。幸福是蘇格拉底一生思考的主題,他提出每個人必須以其中某種方式實現。蘇格拉底成功了,他是幸福著死去的,而他的身邊卻是一群痛苦的人。下面總結介紹幾條他關於幸福的信條:

(一) 幸福來自關注人類自身的事情

蘇格拉底是一位把哲學從天上拉到人間的人。他認為,人類對於幸福的追求,應該著眼於人類自己的事物上。而關於世界的本源、宇宙的奧秘,神族的演進這些抽象的、玄之又玄的問題,是一堆無法被科學證實的邏輯上的推理。而關於這些推理間的否定缺乏意義,只能把人類陷入虛無狀態。而人類的事物已足夠繁雜,解決好人類的事物,才能確切地指導人生,其結果直接指向人類的幸福,使個人和群體受其恩澤。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任務是讓這個世界更明瞭,更容易被平凡大眾所認識、把握,給人們在追求幸福時提供更好的引導和解釋。他的一生都在盡全力做並且做得很好。

(二) 幸福來自感知

蘇格拉底認為,幸福來自我們自己的感知,而不是其他。如果有人認為自己不幸福,原因不是幸福還沒來的,或是幸福根本不存在,而是因為這個人沒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我們想要的幸福是我們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他人的,更不是由他人評定。真正的幸福是我們用心感觸的,不是別人的信條,別人的批判,更不是由他人命定的。它是我們個人的感知,是無法計量的,更加無法與他人比較,幸福不是攀比,更不是嫉妒。

我們的幸福感,雖與金錢等物質有關係。但卻不取決於物質。所以,不能用物質的多寡來衡量幸福的程度,不能把增加物質作為增加幸福的途徑,不要把物質作為目的。更不能用物質來衡量一切。

(三) 幸福來自專注和忘我

蘇格拉底是專注的忘我的,也是幸福的。因為他把時間和精力在那時全部用於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上了,不受外界的干擾、他人的影響。他經常會因為一個問題而停下自己的腳步,靜靜地思考,有時是幾個時辰,有時也會是整整一天。不管是什麼問題,只要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就會這樣。那何嘗不是一種陶醉,一種享受。

專注和忘我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有修養之人的成功的必不可少之條件。我們常說態度決定一切。就是說,專注和忘我是成就一切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 幸福來自自制

蘇格拉底一直強調自制。他認為不懂自制的人就不會很好地控制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樣的人會陷入物慾無法自拔,從而受制於物質,附屬於物質,認物質的擁有者為主人。他們在貪圖慾望滿足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嚴,同時也失去了,人本身的獨立。

不自制的人,永遠不會生活得從容,更不會隨遇而安。一旦遇上稍微惡化的環境,他們便無法順利生存。他們會陷入痛苦,不能發揮自己應有的能力和智慧。不會為他人、集體和國家做出任何貢獻。別人也不會信任他。蘇格拉底就是這樣,他只在飢餓的時候吃,在口渴的時候喝。

(五) 幸福來自身心的鍛鍊

身體是心靈的附屬體,是心靈的僕人。一個人要想身心健康,幸福地活著,就必須保持身心的平衡,有經常鍛鍊的健康的心靈,有鮮活的心靈和有用的身體。嬌慣身體,會使其因慾望的膨脹而變得麻木遲鈍,甚至退化。退化的身心使人不能感到幸福的存在,感受幸福的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更不會有利於人們去實現幸福,以至於追求新的幸福。

蘇格拉底就是這麼做的。他不論冬夏,穿著同一件披風,赤著腳,堅持鍛鍊身體,不因嚴寒而退縮。不吝惜、嬌慣自己的身體。以使之強壯有用。他從沒有因為自己的學術有了名望,就到處誇誇其談,去炫耀。或是廣收門徒的學費,坐享其成。

(六) 幸福來自成就自我

尋找幸福中的重要步驟就在於認識自我,瞭解生命的意義和自我的意義。然後採取行動,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和你應該成為的人。有什麼比實現夢想更幸福的呢?

不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永遠也不會幸福。他們不會認識自我,更不會評價自我的價值,不懂得生命的標尺。有人忙碌一生,到頭來兩手空空,嘆氣惋惜,遺憾終生。就是在這一點上出了問題。

蘇格拉底不會這樣,他記住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命運幾經坎坷,他仍舊不會迷茫。他也知道了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別人的嘲笑和不解他能接受,面對死亡,他才坦然、幸福。

(七) 幸福來自自由

自由是蘇格拉底一生奮鬥追求的最高目標,是他最大的幸福,也是他為人做事的基本原則。為此,他把需求降到了最低,為的是不受制於物質。他講學卻不收學費,為的是可以自由地選擇學徒。自由地講學。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是為了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而活的。

蘇格拉底在《泰阿泰德》中樹立哲學家形象時,提及哲學家這一灑脫從容而又高傲的姿態:“他顯然忽略那些小老師們的方式。但是,(除他之外),沒有人能夠以一種如此自由的方式,將大衣的下襬放在肩上,頌揚那些諸如諸神靈那樣收穫的人的人生”他以獨立證明自由,以孤獨證實其獨立。

(八) 幸福來自健康的心態

蘇格拉底是幸福的,因為他打敗了自卑,樹立了良好的心態。雖然,他的醜陋和他的哲學一樣有名。但他還是靠自己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他人。無論是愛情還哲學,他都是大家。他把弱點轉化成了優點。超越了自身的侷限。

生活中也是這樣,有人過分關注自己的侷限、缺點,陷入了深深的自卑當中。他們把別人想象成了非常關注自己弱點的人,認為缺陷會帶來羞辱。其實,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而且別人關注更多的還是他們自己,他們對你的印象來自於你自己的表現。如果你自己信心不足,自找恥辱。別人也就不會對你有什麼太好的印象。

(九) 幸福來自自足

這一點在蘇格拉底的婚姻中尤其明顯。他用責任、耐心和仍讓維持了一段可愛的婚姻。蘇格拉底知道,知足者常樂,有所滿足才會有所把握,有所改進和發展。他為婚姻做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妻子仍受著貧窮的生活。他們互相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性格等。他們用實踐證明了現代婚姻中“不要改變你的愛人”這條原則是可行的。在婚姻中,幸福的夫妻總是愛著永遠的真實的、原原本本的對方。這樣的婚姻才是一方活水啊!

婚姻對於有才華的人來說是不幸的,因為一對夫婦總是依著兩人中較為庸碌的一個人的水準而生活,但蘇格拉底卻懂得舉重若輕,消化矛盾於無形。蘇格拉底說到:正因為她如此的兇悍,如果我能夠容忍她,就能夠容忍全世界的人了。

(十) 幸福來自分享

蘇格拉底喜歡分享。在學術中,他沒有把自己的思想佔為己有,而是免費地與他人分享。他喜歡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想法,並且看重延續性的情感的回報。他認為這樣是快樂的,也是幸福的。

在他反駁安提豐的“談論有價值就得收費”的謬論時,這樣一段言論足以證實他的觀點:“如果我知道什麼好的事情,我就傳授給他們(學徒或朋友們),並把他們介紹給我認為會使他們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長的任何其他老師。賢明的古人在他們所著的書中遺留下來的寶貴財產,我也和他們共同研究探討,如果我們從古人的書中發現什麼好的東西,我們就把它摘錄出來,我們把能夠這樣彼此幫助看為是極大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