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又到農曆九月初九。

每逢此時,很多人都會念這樣一首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卻沒有多少人知道茱萸是種什麼植物,甚至連著名海派作家施蟄存也是如此:“(我曾)有一個很天真的體會,以為茱萸是一種草本或木本的植物,每逢重陽節,家家都仿清明植樹之例,每人該種一株。王維因為自己在異鄉作客,因而想到家裡今年少一個人種茱萸了。”(《閒話重陽》)

那麼,這重陽節的茱萸到底該怎麼插戴?古人的重陽節都怎麼過?重陽節被奉為“敬老節”又從何時開始的?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因月、日兩九相重,九為陽數,故稱“重陽”,也叫“重九節”。重陽節延續年代久遠,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季秋九月,“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那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習俗。

春秋戰國時期,《楚詞》中也提到了重陽節,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而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據考始於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把重陽當作一個節日,最早見於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

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

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吃花糕。皇帝還會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等。

登高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重陽登高,自古以來就有了,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年間,當時登高是為了免受災殃,久而久之,如今的登高變成了一個美好、風雅的習俗。秋日大氣涼爽,空氣清新,登高遠眺,何不快哉。

賞菊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重陽節恰逢金秋時節,菊花盛開,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貌似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重陽賞菊之習尤為盛行,但已不限於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和艾草一樣具有消毒的作用。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所以不少婦女、兒童將茱萸佩帶於臂,或插在頭上。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還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吃重陽糕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兒女的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當今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點都稱之為重陽糕。有的還會在糕上插小紅紙旗,或者放置獅子、小鹿之類吉祥的裝飾品。

不過,由於越來越多的老年病纏上了我們的長輩,吃重陽糕也要有所顧忌。重陽糕作為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蛋白的點心,不宜空腹食用,以免引起胃酸分泌過多,出現燒心等情況,尤其是胃病患者,更易誘使發病。

在製作重陽糕的過程中,為了使糕香甜可口,通常會放入較多的糖甚至豬油,而常用的材料糯米,又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所以很多人就不適合吃重陽糕。如果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重陽糕,也不是完全不能吃的。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可以選擇不含豬油的重陽糕;胃腸功能不好的人可以自己製作一些經過發酵的重陽糕;胰腺炎患者可以選擇清淡的、脂肪含量少的重陽糕;糖尿病患者可以製作一些不加糖的椒鹽品種的重陽糕等等。民間還使用紅棗、茱萸等作為重陽糕的點綴,藥食兩用的一些中藥材放入糕中,可以達到食療的效果。只要掌握好自己的飲食選擇,對重陽糕的品種進行“改良”,選擇或製作適合自己的品種,同樣可以增添過節的氣氛。

飲菊花酒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菊是應時的花草,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並且由於菊之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獨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裡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


重陽節雖然是個節日,但人們在相互碰面的時候,不能說“節日快樂”,祝福語則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不管人與人之間如何祝福,重陽節最重要的都離不開一個“孝”字。

我國的孝文化由來已久,自舜帝的“孝感天下”開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後來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文化體系,稱為孝文化。《孝經》可以說是長期封建社會中的孝文化的經典,《孝經》把“孝”分了這樣幾種幾種:帝王之孝、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孝對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樣。比如諸候之孝、卿大夫之孝,更強調他們要忠於職守,孝忠帝王。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孝,主要是孝敬父母之“孝”。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今天的重陽節,除了是傳統佳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我國把1989年將農曆九月初九正式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又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定,重陽節成為了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這個現代的敬老節,可以說是“傳統的發明”,但這種“發明”並非憑空而造。傳統以登高為中心的重陽節,本來就有祈祝長壽的內涵。所以從“登高節”到“敬老節”,其文化意義沒有與傳統斷裂,反而是一種繼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子女們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他們無法經常陪伴父母,只有在傳統節日,才可能回家小聚一番。而大部分離鄉背井、努力拼搏的遊子可能連家都無法回,只能奔波在工作崗位上,用一個電話或者一封郵件,最好的狀況也只是用視頻聊天來和親友聯絡感情。但一個電話或者一封電子郵件並不能滿足家人對親情的渴求,因此,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其價值所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方面,要從敬養父母開始,除了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慰籍外,還應尊重老人的愛好和精神需求,多從老人自身需要出發,和老人一起參加一些如旅遊之類的利於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動,給老人帶來快樂,增進和老人的感情。另一方面,要打破尊老敬老的侷限,積極擴大愛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範圍,把目光投向那些需要我們關心關愛的老年人身上,切實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同時,要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變成日常行動,不要侷限於節日裡送送禮物、參加活動,而應時時處處發揚尊老敬老美德,把傳統美德化成日常功課。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重陽節正逢氣候轉涼,老人需要注意起居、飲食調理,方能身體健康。

飲食宜淡

菜品要清淡,口味忌重。建議老人一日的食物組成:穀類150-250克,魚蝦類及瘦肉100克,豆類及其製品50克,新鮮蔬菜300克左右,新鮮水果250克左右,牛奶250克,烹調用油30克,食鹽6克,食糖25克,少飲酒,喝足夠的水分。

食物宜雜

沒有一種食物能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因此,每天都要吃穀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色澤搭配,口味搭配,幹稀搭配。

質量宜高

質量高不意味著價格高,如豆製品、蛋、奶等都是質量高的食品,老人應當經常食用。還要注意多吃魚,少吃肉。糖的主要來源是主食和蔬果,儘量減少白糖、紅糖、砂糖等精製糖的食用。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數量宜少

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老人要吃多種食物,但每種食物數量不宜過多,每餐七八分飽。

溫度宜熱

食物的最佳消化吸收過程是在接近體溫的溫度下進行的。老人對寒冷抵抗能力較差,一旦食用生、冷、硬的食品,就會影響到消化、吸收,甚至引起腸道疾病。因此,老人的食物以溫熱為主。

蔬果宜鮮

新鮮、有色的蔬果類,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果中還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有刺激食慾增加和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的作用。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質地宜軟

老人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飯菜質地以軟爛為好,可採用蒸、煮、燉、燴等的烹調方法。選擇的食物儘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如肉類可多選擇纖維短,肉質細嫩的魚肉;牛奶、雞蛋、豆製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

速度宜緩

細嚼慢嚥有利於消化、吸收。尤其在吃魚時更要注意。魚肉由於肉質鬆軟、細嫩,容易咀嚼、消化和吸收;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等優點,是老人的首選食品。但由於魚刺的問題,限制了許多老人的食用。解決好這一問題,首先要選魚刺較少的魚類,吃魚時,最好不要與米飯、饅頭同時吃。

飯菜宜香

老人食慾降低,在食品的製作方面要更加精心,注意色、香、味、形的調配。此外,優雅、安靜、整潔的就餐環境,集體或結伴就餐的形式,都可提高老人的就餐興趣。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飲水宜多

老人對口渴的感覺不像年輕人那麼敏感,因此,要自覺多喝水,可選擇淡茶或白開水。千萬不要等到口渴再喝,以免缺水。缺水會引起老人便秘和體內代謝失調。

進補宜少

如今,很多人時興“貼秋膘”,但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食療。在保健方面一定要與醫生多溝通,不要盲目進補。很多補品尤其是中藥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否則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九九重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