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爲何依然癡迷「爆款方法論」

進入2018下半年之後,電影市場下行壓力驟然增大。

尤其是10月以來截至10月25日中國電影市場月票房僅為31.94億,與去年同期45.63億票房相比同比下降30%。即便是在擁有國產保護“光環”的國慶檔內,7天假期票房也僅為19.04億,較去年的26.29億下降約27.58%。

這也是近3年來最為冷清的一個月份,截至10月25日僅有一部影片破10億,《無雙》取得11億票房,《影》取得票房6.19億、《李茶的姑媽》取得6億票房,其它影片票房均在5億之下。

影片質量不及預期成為今年10月票房整體票房疲軟的主因,其中《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則成為今年國慶檔墊底的影片,該片上映後從第5天排片就跌掉1%之下,上映20余天票房僅為1400萬,豆瓣評分只有4.6分,拉低了整個10月份電影市場的大盤表現。

《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由阿里影業、淘票票主導全權負責出品、製作、發行。宣發期間號稱大IP加持、全明星陣容出演、斥巨資打造特效。但沒想到上映後還是遭遇了“見光死”。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看過該片的觀眾認為其劇情毫無邏輯,演員毫無演技,造型十分雷人。其號稱巨資打造的特效也相當辣眼睛。業內知名的影評人“桃桃淘電影”斥之為《阿修羅》之後又一部年度“胡鬧大片”。

有觀眾吐槽,以後只要有阿里影業片頭的影片,都可以不用看了。但其實,《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並不算是阿里影業的一個偶然失誤。仔細盤點阿里影業這些年批量生產的撲街影片,我們可以發現其背後存在著必然的原因。

“爆款方法論”失靈,阿里影業、淘票票三連撲並不意外

早在2016年,阿里影業首部全權主控的電影項目《擺渡人》上映時,就遭遇滑鐵盧。電影耗費3億投資,票房卻只有4.82億。口碑同樣遭遇觀眾普遍質疑,豆瓣評分只有4.0分,被網友封為“年度爛片”。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去年阿里影業“捲土重來”,耗資3億主投主控了暑期檔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但是重蹈覆轍,再次遭遇口碑、票房雙雙撲街的慘劇——豆瓣評分4.2分,最終5.34億票房,又一次被網友們獻上“年度爛片”的封號。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兩連撲”的阿里影業仍然“痴心不死”,在今年相繼推出投入上億的《阿修羅》以及耗資2億的《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但是阿里全力扶持的《阿修羅》上映後三天票房不足5000萬,遭遇觀眾罵聲一片,隨即被緊急撤檔,被法新社、《好萊塢報導》、《綜藝》等外媒評為全球電影史上第五大爛片、中國最撲街的影片。至於《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的結局,現在也有目共睹了,比《阿修羅》撲的還慘。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縱觀阿里影業、淘票票運作的這些影史留名的撲街影片,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幾乎都是從同一個模子復刻出來的,而這個模子就是阿里影業一直在奉行“IP+明星+流量”電影項目運作“爆款方法論”。

不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日漸成熟、大眾審美逐步提高,電影行業的規律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只有“特效”+“流量明星”已經無法再打動觀眾,觀眾更願意為“故事內核過硬,情節吸引人,表演感動人”的好電影買單。

但奇怪的是,手握鉅額資本及流量資源的阿里影業依然在不斷低水平地複製其作業模式,幾乎是在用一年一部年度爛片的節奏,將批量生產的“爛片”推向市場,不斷證明自己幾乎淪為一家專拍爛片的公司。

《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的再次撲街,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管理層戰略頻繁變更,財報和市值雙雙堪憂

阿里影業電影業務全線失利,與四年來阿里影業自身戰略不斷調整、管理層更頻繁異動有很大關係。

阿里影業成立四年來,換了3屆管理層、三套發展戰略。3任董事長CEO在戰略上左右搖擺,內容投資製作等主營業務舉棋不定,頻頻受挫。

2014年,張強出任阿里影業第一任CEO,主攻內容方向,對電影產業鏈上下游進行了併購,試圖在阿里影業內部建立起覆蓋IP孵化、投資、製作、宣傳、發行的全產業鏈業務電影體系。但可惜的是,兩年裡,阿里影業不僅在內容競爭上敗得一塌塗地,還常年處於虧損狀態。2014年和2016年,阿里影業虧損額分別達到4.17億元和9.59億元。

2016年底,俞永福出任阿里影業第二任CEO,重新梳理了各條業務線發展,並宣佈減少內容製作、轉型做“新基礎設施”。 在2017年6月份上海電影節上俞永福公開宣佈了阿里影業的“新基礎設施”戰略,阿里影業及淘票票開始逐步去電影中心化、撤回擅長的互聯網業務領域,不作為上游內容競爭者出現。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但是去年11月,俞永福辭任阿里影業董事局主席,淡出阿里大文娛業務版圖。其制定的戰略也被放棄。隨後,樊路遠接任CEO,重新拾起內容,並宣稱對“優質內容無限上地投入”。

顯然,阿里影業經過四年摸索,在內容製作業務方面迄今仍然沒有摸清楚方向。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表明阿里影業內部對於電影業務如何發展,依然舉棋不定,董事會及高層並未在戰略上達成一致。

而阿里幾乎一年一部爛片的表現也已經說明其在內容製作上已經存在極大問題;而其基礎設施依賴的淘票票,則也陷入票補泥潭,在市場份額上長期無法突破,目前嚴重拖累了阿里影業的財務報表。

根據阿里影業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15個月內,阿里影業在淘票票的票補投入等市場推廣經費上就燒掉32.2億元,並因此造成16.59億元的淨虧損。

另外阿里影業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阿里影業內容製作業務方面的利潤僅為800萬元,在2016年則虧損2.413億元。阿里影業2018年參與外部項目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也無法彌補《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阿修羅》等主要投資項目造成的巨大虧空。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而在資本市場上,阿里影業也不甚樂觀。阿里影業的股價常年在徘徊1港元上下,其在港股市場上市值嚴重縮水:截至2018年10月16日,阿里影業當期市值僅為257.43億元,距離其2015年市值高峰860億港元,市值已經蒸發掉了四分之三,這種情況也引起了《福布斯》等國際財經媒體的批評。

連續出“爛片”,阿里影業為何依然痴迷“爆款方法論”

中國古人認為“三”是一個富有特殊含義的數字,而阿里影業恰好體現了這一點:三年中,阿里影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品撲街影片。觀眾們真的希望這種“爛片精神”其實可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了,但是有錢任性的阿里影業、淘票票真的能三思而後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