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

近四十年來,中國人民在積極墾複大批荒蕪茶園和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低產茶園的同時,開闢了信中成片的高標準新茶園,使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目前19具產茶省(區)中,浙江和湖南兩省種植面積已超過200萬畝,安徽、四川、福建、雲南、湖北、江西六省種植面積也達150萬畝以上。浙江省茶葉年產量超過10萬噸,而湖南、四川、福建、安徽也都超過5萬噸。1988年各主產省的茶葉生產情況詳如上圖。在全國一千餘個產茶縣中,年產達500—2500噸的有160多個縣,年達達2500噸以上的有20多個縣。安徽省的歙縣,浙江省的嵊縣、諸暨、紹興、臨安,湖南省的安化、臨湘、桃源縣年產5000噸以上。其中個別縣年產還曾突破過萬噸關。同時,還陸續興建了大批具有相當規模的茶場(廠)和茶葉生產、出口基地,這些骨幹力量,有效地促進了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這一時期,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現代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

第一階段是1950—1970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複、發展、努力擴大種值面積為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每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階段是1970—1988年,這一階段的面積和產量,分別平均年增加8.3%和12.4,重點攻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特別是進入80年代後,茶園面基本穩定,而總產的增加主要依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按採摘面積計算的茶園平均產量,1980年每畝23.4公斤(幹茶,下同),到1988年提高到45.5公斤,增加了94.4%。

近四十年來,茶葉生產戰線取得的成就,突出表現在:

首先,從根本上變革了茶葉生產基礎,改善了茶園結構。50年代初期,茶園大多荒蕪,僅有的300多萬畝茶園也大多零星分散,樹老株稀,80%左右茶園實行糧茶間作。群眾說:“遠看似茶園,近看為糧田。茶樹像缽頭,採茶沒花頭。”針對這一狀況,全國茶葉工作者和廣大茶農,先後墾複了200多萬畝荒芫茶園,綜合治理了300多萬畝低產茶園,闢荒植茶,新發展了800多萬畝成片集中的新茶園。與此同時,籌建了300多個大型茶場(廠),建立了500多個茶葉生產基地和28個茶葉出口生產體系,增加了對茶業投入,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茶區面貌。現今,茶區到處是集中成片的新式茶園,或是蜿蜒盤曲的梯坎茶園。1988年全國採摘茶園畝產比1949年提高2倍多,其中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廣西、臺灣等省(區)平均畝產已超過50公斤。據這完全統計,全國畝產細茶150公斤的茶園約有70萬畝;畝產細茶250公斤的約有9萬畝;畝產細茶400—500公斤的約近萬畝。茶園的經營管理正向專業化、集約化和規範化方向發展。

現代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

其次,以機器代替手工,基本實現了茶葉加工全程機械化。50年代中國茶葉的加工,基本上沿用傳統的手工製造方法。1956年浙江省率先試製並推廣了炒青綠茶初制機械,之後皖、湘、粵等省相繼發展,大大促進了製茶工業的機械化進程。目前,大宗紅、綠茶已實現了機械製茶。隨著珠茶炒幹機,龍井茶整形機,雨花茶揉制機,烏龍茶搖青機、包揉機,花茶拼和機及多層窨花聯合機,緊壓茶蒸壓機等的研製與推廣,特種茶類的加工也正在逐步實現機械化。至1988年,全國茶葉產製作業的機械化程度已達到70%左右。在茶園作業方面,通過研究、引進、仿製和試用推廣,採茶、修剪、中耕除草、播種、噴藥、灌溉也相繼應相了機械操作。

第三,加速了茶樹良種的選育、鑑定、繁殖和推廣,不斷擴大了良種種植面積。近四十年中已收集、篩選、保存了有價值的種質資源650年;運用不同方法和途徑選育出大批性狀優異的地方品種(系)和新品種(系),其中52個品種已通過全國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各茶區推廣。為了加速無性系良種繁育,全國各茶區推廣短穗扦插育苗技術,並在浙江、雲南、廣東、廣西等地建立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從而有效地促進了良種的推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茶樹良種種植面積達400萬畝左右,約佔茶園總面積的25%,改善了茶園品種結構,也促進了茶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

現代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

第四,豐富了茶葉類,擴大了茶葉商品範疇。近四十年來主要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是研製發展了紅碎茶,開創了我國曆史上紅碎茶產銷的光輝篇章。紅碎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88年已突破10萬噸,從而有效地擴大了茶葉出口,使紅茶出口量超過了綠茶;二是恢復和發展了名特優茶生產,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就有數百種之多。三是茶葉商品形式發生了變化。在茶葉市場上,除了傳統的固體形條茶和緊壓茶外,已相繼出現碎茶(顆粒形茶)、速溶茶、液體茶、茶飲料已及各種茶製品。單純的茶葉商品也向加香花茶以及佐料和草藥的保健茶、藥用茶延伸,這些變化緊扣了時代的生活節奏,迎合了消費者的嗜好,同時也促進了茶葉商品範疇的不斷擴大。

現代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