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木屐製作技藝故事:莞屐尚花輕爲貴 嬌娘賴汝過火盆

东莞木屐制作技艺故事:莞屐尚花轻为贵 娇娘赖汝过火盆

紅漆描花木屐非常精美(本文圖片均由記者 陳棟 攝)

东莞木屐制作技艺故事:莞屐尚花轻为贵 娇娘赖汝过火盆

木屐上的圖案以花鳥為主

东莞木屐制作技艺故事:莞屐尚花轻为贵 娇娘赖汝过火盆

非遺傳承人梁錦泉正在製作石龍傳統木屐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首家喻戶曉古詩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之手。中國曆代類似的關於木屐的詩詞多不勝數,畢竟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就連東莞市石龍鎮手工木屐製作技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東莞尚繡花屐,以輕為貴。其中東莞石龍鎮的傳統手工紅漆描花木屐,選料精,顏色豔,圖案美,有著步步高昇、一帆風順、花開富貴、吉祥長壽等好意頭,深受人們喜愛。不僅是日常行走、乘涼的必需品,更是東莞人辦結婚、喬遷、外出謀生活求學時必不可少的行頭。

前世:過去東莞人人愛穿木屐

說起木屐,不得不說起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晉文公為逼隱居綿山的介子推回來,放火燒山。誰料孝子介子推並沒有背母下山,反而抱樹而死。晉文公後悔莫及,命工匠用那樹根做成一雙“木屐”,不時套在腳上,呼為“足下”以示敬之。從此,木屐和清明寒食開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足下”也成為一個敬辭,運用至今。

過去,木屐不僅在中國非常普遍,在嶺南更是頗受歡迎,東莞地區人們還特別熱衷紅漆描花木屐。探究其原因,木屐是當地最接地氣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嶺南地區溼熱多雨,貧乏年代,人們經常赤腳行走,很少能穿著鞋襪,鞋底較高的木屐非常適合嶺南地區梅雨天氣較多的氣候特點,人們穿著木屐上街不溼鞋不溼腳,通風方便,比草鞋、布鞋和皮鞋都實用,走在青石板上還會發出清脆的響聲,讓人心情舒暢。是故,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有記載說:“今粵中脾媵,多著紅皮木屐。士大夫皆尚屐。沐浴乘涼時,散足著之……東莞尚繡花屐,以輕為貴。”

東莞石龍鎮的傳統手工紅漆描花木屐,選料要精,顏色要鮮豔,圖案精美,非常喜慶,加上木屐(底)比較高,有著步步高昇的好意頭而深受東莞人喜歡。尤其在過去,它可是東莞人辦結婚、喬遷、外出謀生活求學時必不可少的行頭。每當有新人要成婚,按照東莞舊習俗,天還未亮,姑娘早已梳妝打扮完畢,等待來接親的丈夫。浩浩蕩蕩的接親隊伍行至門口,姑娘穿著紅色木屐緩緩走出家門,從此成為人妻。新婚滿一個月,新人的房間內又多了兩對小木屐,意為求子求福。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東莞石龍木屐業發達,老街上的木屐店鋪就多達幾十家,曾有店鋪在門前掛上一隻碩大的木屐作招牌招攬顧客。東莞市傳統手工紅漆描花木屐製作技藝傳承人梁錦泉,年近六甲,入行近30年了。他回憶說,舊時東莞街頭,處處可以聽到大人小孩穿著木屐的踢踏聲。他小時候,父母只有過年才捨得為子女買一雙新屐,在年初一早上穿著到街上去“踢踏”炫耀一番。

今生:部分本地人只有結婚和新居入夥時會穿一下

純手工做一雙好看的木屐並非易事,從制板到最後完工,需要近20個工序,而石龍全手工紅漆描花木屐製作更難,需要在木屐上繪製松鶴、太陽、龍鳳等傳統山水花鳥花樣元素,相互組合為寓意“一帆風順”“花開富貴”“吉祥長壽”等好意頭的國畫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美學修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木屐逐漸被其他鞋類取代,銷路有限,竟成了夕陽行業。加上工序繁瑣講究、利潤微薄,年輕人不肯學或只有三分鐘熱度,導致該非遺項目後繼乏人。入行近30年、與木屐為伴,與油漆為伍,辛苦了半生的梁錦泉,雖然一如往昔,每天重複著打磨、畫樣、釘屐面等木屐製作步驟,但作為東莞唯一會這門技藝的人,他對其技藝的傳承憂心忡忡:“再過幾年就不做了,也做不動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製作技藝如果還是後繼無人,以後也許就再也看不到這種木屐了。”

據他介紹,目前在東莞,只有一些結婚場合還用得到紅漆描花的傳統木屐,部分人依舊遵守著結婚和新居入夥時穿木屐的習俗。“本地人在辦婚事跨火盆時,新居入夥時,為了圖個‘夫妻恩愛’‘步步高昇’的好兆頭,都會購買一雙(木屐)穿一下。”

十年木屐步苔痕,石上松間水自喧。三辟草堂仍被褐,數行書札忽臨門。2010年,梁錦泉入選東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成為紅漆描花傳統木屐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這讓他看到了曙光。

為了把這種傳統文化保存下來,並讓更多人認識它,梁錦泉在材料、繪畫內容、包裝等做了諸多新嘗試,近年來,更是時常出入各類課堂教學,頻繁亮相各大“非遺”活動傳藝。石龍鎮文化部門也積極進行了宣傳推廣,並以此創作了群舞《木屐聲聲》,該節目曾於東莞市第七屆青年舞蹈大賽頒獎晚會上榮獲金獎。(記者 沈漢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