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許女士跟丈夫吵架,男方父母也參與進來,一起罵女方,鬧得很大。

許女士決意離婚,於是諮詢律師。

她一個孩子一歲五個月大,還有一個未滿月,她想知道能不能都判給女方,多久能判給女方。

律師說,如果是一個孩子的話,一般判給女方,兩週歲以下一般歸女方撫養。

如果是兩個孩子的話,可以都判歸女方,也可能每人一個,會根據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原則判決撫養權,至於怎麼才是有利,涉及的情況很多。

許女士十分苦惱。

這裡並不是法律專欄,不好討論太多法律問題。我們不妨再看一下許女士的情況,分析一下她決意離婚的原因。

夫妻吵架吵到想離婚,並不少見,但大多都是情緒失控有那麼一剎那的想法而已,而上升到了諮詢律師的程度,那一定是心灰意冷了,想必許女士也是處於這種狀態。

在這件事情當中,男方父母的介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可能恰恰是這個因素,最終將導致夫妻倆離婚。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某市婦聯法律援助中心法律顧問趙律師說,他們對前來諮詢、調解、尋求代理的離婚案都會進行詳細登記,從登記情況發現,近幾年80後獨生子女離婚數量有較大增加。

其中有不少是閃婚者,因婚前相處時間太短,相互瞭解不深,婚後爆發許多矛盾,導致離婚。

不過其中也有婚前是同學、同事或認識時間很長的朋友,有較好的感情基礎,同樣鬧著要離婚。

他們研究發現,這些80後小夫妻離婚的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父母干涉得太多。

本來小兩口鬧點小矛盾實屬正常,但父母們常常如臨大敵,然後奮不顧身地參與到小兩口的生活中來。

一旦兩邊家長護子心切,插手其中,很容易便把小矛盾鬧到勢同水火的地步,而各種說法也劈頭蓋臉地隨之而來……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

“我兒子怎麼能娶個潑婦?”

“我女兒不是來你家受氣的!”

“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離婚!我兒子條件這麼好,不愁找不到!”

“離婚!說得好像我女兒不能嫁個更好的似的!”

……

相比於過去的父母,現在很多父母在某一點上要“開明”許多,那就是他們對子女離婚的態度。

他們不但推波助瀾而不自知,有些甚至還鼓勵子女離婚。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父母之所以會深度介入子女的婚姻生活,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認為自己的子女受了委屈。

小兩口吵架,雙方父母本能地會關注自己子女的情況,但一關注便不得了,都認為自己的子女受了委屈。

實際上吵架是雙方都在吵,箇中原因別人也不一定清楚,有誰就委屈誰就不委屈的說法呢?但是在父母看來,往往是自己的子女受了委屈。

這種本能也可以說是很多父母思維的侷限性,就是永遠都難以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小兩口的矛盾問題。

解決這個思維侷限性的方法,是反思。

父母們不妨細細思考,我們自己夫妻倆有沒有吵架?吵了多少年了?當年自己會希望父母介入並幫自己一起吵嗎?

任何事情一分析到自己身上,思路立馬會清晰起來。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誰都清楚自己的那點事情,都明白兩夫妻“床頭吵架床尾和”,也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幫倒忙,但是輪到子女小兩口吵架,作為父母的自己就忍不住了。

很簡單的問題,父母可以鬧矛盾,小兩口為什麼不可以?

你們都知道自己夫妻倆的很多矛盾都是小問題,為什麼子女們的不可以是小問題?

為什麼你們總認為是大問題?

父母介入子女婚姻生活,還有一個原因是,認為子女的配偶冒犯了自己或自己家庭的尊嚴。

小兩口的事情一旦硬被扯上跟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這事情就變得複雜。

比如小兩口吵架,雙方父母常覺得,當著我的面跟我的孩子吵,這個兒媳(或女婿)自然也是不尊重我們,要是尊重我們,至於吵得那麼厲害嗎?

這邏輯也是讓人醉了……

吵起架來誰還顧得了別人,也許當事人雙方的心都還沒那麼脆弱,父母的心卻先感覺受到傷害了,於是想著,連我們老人都不尊重,我不治一下你還了得?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本來你對兩個人都治一下,各打五十大板,效果還勉強。誰知你只治兒媳或女婿,那麻煩就來了,事情鬧得更不可開交,小兩口的矛盾上升到兩個家庭的矛盾。

真可謂,no zuo no die(用中國式英文表達會顯得文明且優美)。

解決父母們“小兩口吵架也是不尊重對方父母”這個思維侷限性問題的方法,同樣是反思。

你們夫妻倆當年吵架時,是因為不尊重對方的父母、不尊重對方的家庭嗎?那不都是腦門一熱就吵上了嗎?

想多了真不是好事。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小家庭中有主導權,管人,管錢,安排各種家庭事務,而子女的配偶最好在所有方面都處於從屬地位。

但假如你問婆婆,公公被你管願不願意?回答一定是:願意願意!

再問,你兒子被媳婦管,願不願意?回答:不願意不願意!

繼續問,不是女人管男人嗎?回答:在我這我管家,我兒子那他管家。

你問岳母,岳父被你管願不願意?回答:那必須的!

再問,你女兒被女婿管願不願意?回答:那不行,女人必須管男人。

繼續問,如果你有兒子,願意讓他被媳婦管嗎?回答:不知道。

一個“管”字,曲解了婚姻的藝術。“管”出來的婚姻,能好嗎?

不管是父母在耳邊叮嚀,要管住你那口子,還是閨蜜、死黨獻招,要管住你老公、你老婆,假如你信了,都將意味著,你的婚姻好不到哪去。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胡女士在家中和先生一直都是AA制,兩個人作為有著較高文化素養和收入水平的白領階層,奉行這種理念也屬正常。

但母親一直勸她要掌握家中財政大權,她也開始動搖了。

於是她跟先生談,談著談著,先生覺得奇怪,心想一定是有人在背後說過什麼,通過大家坦誠的溝通,胡女士說了實話。

先生又好氣又好笑,說,我們現在這樣不是挺好嗎。我並不是不願意由你來管錢,只是以前大家都沒往這方面想,所以都只是順其自然而已。

先生又說,如果你真的有更好的理財思路,家裡的財政大權交給你又何妨。但我有一個要求,你不能告訴你母親,你跟她一說,她一定會在你耳邊叨叨,讓你在其他事情上也要管著我,我們的事情被其他人插手的話,難保大家不會鬧出什麼矛盾,這不是開玩笑的。

胡女士突然頓悟,自己差點被母親牽著走,試想,要是跟先生在彼此信任上都出了問題,管那些錢又有什麼意義?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小兩口有他們的相處模式,但父母們不信這一套,在他們眼裡,只有利益最大化。總之,自己的子女在家裡要處於主導地位,這樣自己才放心。

但是,小兩口感情好不才是最令人放心的嗎?假如他們自己知道如何相處會讓感情更好,作為父母還應該插手各種事情嗎?

要讓父母們知道自己大多數時候幫的是倒忙,似乎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誠然,有些父母也會給子女一些好的建議,但一般是先要求他們做好自己,或者鼓勵小兩口樹立共同的目標,好好過日子。

那些一味鼓動自己子女掌握並非建立在平等溝通基礎上的主導權的做法,只會害了子女。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年輕夫妻們也應該對這些做法說不,當自己夫妻倆發生矛盾時,哪怕自己很委屈,都不要向父母尋求幫助。

事情過後你便會明白,發生矛盾時誰都會覺得自己委屈,但過後都明白根本沒多大的事。

父母們卻並不是這樣看,他們看到你委屈的表情,必然是護子心切,他們一出馬,你接下來的生活或許就要自求多福了。

年輕夫妻能做到不在老人面前吵架最好,假如控制不住吵起來,眼看老人有要偏幫的舉動,自己必須明確表態,這是我們的事情,你們不要插手。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現在獨生子女的父母們對子女過度關心,常導致子女在婚姻中壓力過大,同時不懂負起自己的責任,不善於獨立解決問題。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父母們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無相關。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的結婚開銷都來自於父母的積蓄,父母付出了那麼多,自然會對子女婚後的生活產生極大的關注。

而這種過度的關注,對子女的婚姻並沒有什麼好處。

由於房價、物價高企,許多80後、90後們婚後在經濟上繼續或多或少受到父母資助,或者在帶孩子、家務瑣事上得到父母的幫助,於是他們也不敢忽視父母的意見。

“我兒子怎麼能被女人管”、“我女兒不是來你家當保姆的”

但是一碼歸一碼,屬於小兩口內部事務的,無論如何請自己解決,別讓父母介入進來。

父母們更要想開一點,別老是把子女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覺得需要為他撐腰,他沒你們想象得那麼委屈和脆弱。

一個需要父母為他撐腰的人,就算離十次婚也找不到真正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誰的人生都要靠自己去走,走過就知道,很多事情,沒什麼大不了。

-END-

——關注頭條號“說來話不長”,您可以看到更多別的地方看不到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