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療法治腦損傷靠譜?還有很多後果難預料!

假如人類想要實現探索天狼星等恆星的計劃,那麼宇航員就需要在載人航天器裡“沉睡”400多年。這種大膽設想,臨床醫學的依據是低溫給細胞按下了“暫停”鍵,生命的進程隨著溫度的下降而逐漸減緩,甚至進入長期暫停的“冬眠”狀態。

事情真如設想的那樣嗎?


低溫療法治腦損傷靠譜?還有很多後果難預料!



據每日郵報網站報道,一項研究發現,使用低溫療法治療創傷性腦損傷,不一定能緩解炎症,還可能會增加患者出血和感染的風險。

創傷性腦損傷是造成40歲以下歐洲人群殘疾最常見的病因,在過去的5年中創傷性腦損傷發病率增加了21%。

在我國,創傷性腦損傷患者也大量存在,可以說,創傷性腦損傷是基層醫院神經外科的最主要疾病。

先前的研究表明,低溫療法可減慢或停止缺氧細胞的死亡——這一過程被稱為細胞凋亡。化學反應的速度會隨著溫度的下降而減緩,這是低溫療法的核心。

如果把昏迷病人的體溫降到攝氏32至34度,並維持24小時,就會大大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腦損傷。

低溫療法的理論基礎在於低溫能減緩新陳代謝,降低大腦對氧的需求,並防止一些有破壞性的生化反應使大腦因缺氧造成損傷。

科學家們發現,低溫法能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分泌生長因子,這些生長因子有利於大腦康復。

另外,低溫能提高大腦內生長因子的分泌。

但是降溫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大腦如果長期處在低溫狀態,會造成一定的損傷,因此,目前的低溫療法,大多會將腦部降溫的幅度控制在1℃—3℃左右,並且在時長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多半為24小時以內。

可以這樣理解,低溫療法是一種以物理方法將患者的體溫降低到預期水平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

對於創傷性腦損傷的患者,低溫療法可謂好處多多,但其在功能預後上的益處還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臨床評估。

在顱腦外傷數據庫中,影響患者預後的混雜因素較多,如年齡、損傷機制和院前急救時間等均可能對預後造成較大影響,很難恰當評估低溫療法的作用。

低溫療法可能會導致血液凝結大量減少,以及缺氧導致的組織損傷;肌體溫度降低意味著身體細胞代謝率減緩,細胞需要的能量減少。這些都是造成許多低溫意外受害者死亡的原因。事實上,這些症狀被稱為“死亡三要素”(通常指嚴重創傷時出現的失溫、酸中毒和凝血異常)。

研究者稱,低體溫抑制了新陳代謝。如果體溫迅速降低且幅度明顯,大腦便不會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傷。但如果降溫幅度不夠大,且降溫過程太過緩慢,腦損傷就無法逆轉了。

低溫療法能減緩炎症反應,而炎症反應是一種重要的免疫反應,主要起抵抗細菌或病毒感染的作用,所以採用低溫療法通常會伴隨較高的感染率。

因此,醫學界在如何進行低溫治療的問題上一直沒有達成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