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草稿「大動干戈」以求「出奇制勝」《手把手教你寫小說》

向草稿“大動干戈”以求“出奇制勝”《手把手教你寫小說》

節選自《手把手教你寫小說》北鋒 著作

第二十章 深刻反省、重整旗鼓,向草稿“大動干戈”以求“出奇制勝”

在寫作草稿或一稿的初期、中途以及任何節點,都會有一個或幾個“休整與反思期”,一方面是到達生理極限(連續寫作10天左右),一方面才思枯竭或遇到重大阻礙。

這種阻礙並不能通過上一節的“暫時放下與快樂起來”得以解決。

也許,只有更長時間的學習與反思,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20.1 為了書籍流行和暢銷,為深刻立意穿上時尚的“迷影服”

寫作是少年的幻想、青年的衝動、中年的事業和老年的回憶。

幻想、衝動、事業和回憶都需要“化妝”,為了獲取世人的關注和認同,高貴的喻世情懷也要披上一件時尚的外衣。

有人說:商業化將文化的情感昇華,道義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大大壓制,而將官能娛樂的功能大大強化,娛樂感官、娛樂好奇心、娛樂窺視欲等等,使低俗文化漸成主流。

現實被虛幻美化,無聊用瑣碎消磨,單調用怪異激活,庶民的生活缺少戲劇性,對於明星由豔羨到仰慕進而崇拜,庶民需要“PS(修片)”過的偶像與之徹夜狂歡。

討好專家不如討好孩子,專家不看影視劇,而孩子們有大半生時間懷念你們所帶來的淺薄的快樂。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將智商打折,很難在被低俗明星統治的世界裡生存。

其實,時尚的淺薄裡不乏深刻的人性和哲理,深奧的立意也未必完全排斥浪漫情懷,如果能夠守住倫理底線並且不致身敗名裂,高貴的思想者大可坦然地參與各種娛樂。

智慧的寫作者,善於把艱澀的哲學思想用“情、色、財、戲”加以調味,並裝入流行小說俗豔的套子裡,向那些只買“誘惑封皮”的讀者賣個好價錢。

20.2 題材的“換心術”,是書籍增強生命力和延長生命期的主要招數

作者在寫作期與投稿期,一定聽到內行、前輩或編輯說過“我對你的題材不感興趣”。圖書的確有不同的“流行季”,不同的題材輪番流行,又輪番失寵。

“快手”作者往往不甘心“坐等”機會,而是以“投機取巧”的方法追逐潮流:用某個酷愛而且塑造完成的角色(往往以自己為原型),合理“穿越”於各個年代和故事之間,參與各種有趣的情節,詮釋不同的人生精彩。

任何題材(如言情、偵探、歷史、軍事、幽默、荒誕等)都有獨特的書寫特點,也都有互通、互融的共性和關係。任何角色能在任何題材裡出現,描寫出現在不同題材裡的同一角色,或者在自己比較擅長的題材裡裝入各色人物,對作者既是考驗又是享受。

比如,一個定位於“平民英雄”的角色,能夠言情、偵探、歷史、軍事、政治、兒童、農業、幽默、荒誕等所有題材中出現,以“平民英雄”特有的氣質、個性和言行,詮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主題。

反之,言情、偵探、歷史、軍事、政治、兒童、農業、幽默、荒誕等所有題材中,都可以出現一位“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平民英雄”,他將勤奮工作、儉樸生活、扶貧濟困、救人危難、見義勇為,或者僅僅作為社會生活中一定存在的典型形象而加以表現。

其實,只有初寫者和無名氏才去追逐易變的潮流,偉大的圖書和它們的作者,不論外面流行什麼,永遠在“名著”的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

20.3 結構、架構的“異形美”,也是書籍流行和暢銷的主要技巧

作者大都不會對立意和題材動手術——這是書稿的宗旨與根本。

寫作的困難和阻礙大都是架構與情節的不協調,人物與細節的虛浮感,以及語言與描寫功力的欠缺。而明晰、連貫、有條理性和整體感的線索、伏筆與橋段,是長篇小說區別於其它文學體裁的主要特點。

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的作者,必然曾經寫作(或者已經不屑於寫作)詩歌、散文、隨筆、評論、各種劇本和中短篇小說,一些人甚至在這些“簡單體裁”中已經獲得成功。

可是,大多數作者不善於構思包含著複雜的角色、情節、線索、伏筆和橋段的長篇鉅製,或者從心裡厭惡“與讀者鬥智的文字遊戲”。這是個性使然。

這時候,作者首先需要突破“只講道理、不重情節”的心理障礙。

尤其在草稿階段,如果不能架構起較為複雜的線索、伏筆和橋段——除非是碎塊式的後現代、意識流等“先鋒文學”——在後期的寫作與修改階段,將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

可以說,所有角色和情節都是由複雜的線索、伏筆和橋段貫穿起來的。

線索,包括首尾分明的“鏈條型”、首尾融合的“圓環型”、中心開花的“輻射型”、經緯交織的“蛛網型”,散亂突兀的“靈異型”,各自獨立又能互相契合的“板塊型”,以及充滿主觀、催眠、夢境、下意識的“魔幻型”。

當然,最常用最有魅力的還是包含多種(主、次、明、暗等)線索的“複合型”。

伏筆,是為高潮和結尾所埋設的線索,也就是故弄玄虛和“賣關子”。伏筆不僅能調節劇情的節奏和情調,而且只為高潮和爆發點而設計。伏筆不能太多、太複雜,否則會把作者自己弄昏。

記憶力不好的作者,更要把每一個設下的伏筆單獨記錄,以便不斷提醒自己,在適當時候將它們一一了結。遺漏結局的伏筆都是敗筆。

橋段,翻譯自英語單詞“Bridge Plot”。

Bridge是“橋”的意思,引申為“起橋樑作用的東西”和“過渡”;plot則有“情節”、“策劃”等含義。橋段包括一些常用的動作、表情、場景、臺詞等,是影視作品中比較大眾化的表現方式,在文章中起著不可或缺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文學橋段是表現角色和故事的“情節點”。

利用動作、表情、場景、臺詞等,暗藏並表現著所有的線索和伏筆。它包括以配角襯托主角的“對比法橋段”,不可思議又可以被接受的“幻境法橋段”,以及“堆棧法橋段”、“陷阱法橋段”、“鏡鑑法橋段”等。

總之,線索、伏筆與橋段的構思與寫作,折磨著每一位長篇小說的作者:它們既虛無又具體,既陳舊又新穎,既庸俗又精彩,既不可或缺又難以取捨。

如果在草稿階段受困於它們的構思與寫作,最好的辦法就是:

在寫作過程中逐漸增加人物、細節和道具→自然會產生更多線索、伏筆與橋段→直到二稿之後再酌情刪減。

20.4 不同角色要有不同的形象、功能和個性,千人一面、千人一聲都屬敗筆

長篇小說的角色分為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典型角色、非典型角色、正常角色、病態角色、深刻角色、膚淺角色、積極角色、消極角色、顯形角色、隱形角色等,每個角色都應該是獨特的、不可或缺、不可複製的生命體……

在內容豐富的長篇小說中,每種角色都有出現的必要。

角色的外形、氣質、修養和個性,決定他(她)的心態、言行、際遇和結局,任何“試圖人為地改變角色固有命運的做法和嘗試”,要麼是大膽突破、推陳出新,要麼給人以幼稚、主觀和不真實的感覺。這種幼稚又成熟、低級又高級、落伍又新穎的表現手法,大量存在於通俗文學、前衛文學、革命文學和哲理文學之中。

由於物質與生理的多樣性,在意識和心理層面上,常態的、異態的、病態的人物比比皆是,這些人物在不同年齡、狀態、情緒和人際關係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的作用和價值,並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現。

20.5 小說的各種敘述與描寫,要向散文、論文、說明文“偷藝”

描寫,用語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現出來。

敘述,把事情的前後經過記載下來或說出來。

說明,解釋、釋意和證明。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敘述、描寫和議論都是說明。而說明比敘述、描寫和議論更偏重於科學性、知識性和抽象性,所以,長篇小說一般只用敘述、描寫和議論而較少說明。

不過,由於說明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言簡意賅的特點,對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關係、構造、功用、方法、成因、規律和發展過程等具有強大的說明力,立志於書寫“名著”的作者不妨在某些段落採用一些說明文字。

或者在敘述、描寫和議論過程中,借鑑使用概括說明、定義說明、分類說明、舉例說明、比較說明、比擬說明、解釋說明、引用說明、數字說明、圖表說明、證人說明、推理說明等諸多手段。

小說語言分為敘述語言(敘述人語言)與人物語言(對話)。

敘述人語言對小說敘述起著定調和奠基的作用。

敘述的作用主要是介紹事件發生與發展的過程,介紹人物的經歷和事蹟,為議論說理的部分提供論據。敘述文字在長篇小說中不能多於30%,否則就變成散文或論文了。

敘述的人稱體現敘述時的觀察點、立足點,也就是“以誰的角度寫作”的問題。

第一人稱是作者以“我”、“我們”的身份,敘述所歷、所聞、所見、所感。第二人稱是作者用“你”、“你們”來敘述,這種方法在文學創作中較少使用,但是會有親切或“下視”的功效。第三人稱敘事,則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以客觀的、全能的方式和口吻,向讀者描繪人物經歷和事件經過。

敘述的語言風格多種多樣,體現著作者的個性、修養、信仰、愛好、民族和地域特點以及職業特色。

可以採用嚴肅的正規語言、優美的散文語言、自由的詩歌語言、深刻的格言體、做作的戲劇臺詞、病態的譫怪魔語,以及通俗的口語、拗口的地方土語、搞笑的市井俚語,或者作者獨有、獨創、他人很難模仿的“專利語”。

敘述突出前因後果,描寫著重細節特徵。

長篇小說主要有景物描寫、場面描寫、人物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一切描寫都要為主題和情節服務,為了節約筆墨和時間,不必浪費過多的文字,去描寫並不重要的環境、場面、人物、動作和心理。

在草稿階段,描寫並非很重要,細緻、細膩的描寫可在二稿、終稿時再進行。

20.6 優秀小說的抒情和評論,甚至可以超越散文、雜文、議論文

文字不是無情之物,文以載道,文以言情。

通過飽含真摯感情的表達方法,激發讀者的共鳴與認同,抒情的作用與敘述、描寫同樣重要。抒情分為直白式的直接抒情,以及通過敘述、描寫、對白和議論所表達的間接抒情。

抒情,應該抒發那些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對於低級、頹廢和變態的感情(儘管理解和同情)要以批判為主。抒情,應該抒發真摯的、內在的情感,任何虛情假意、故作多情和為文造情只會令人反感。抒情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也十分重要,詩意的、哲理的、朦朧的、優美的修辭手法,能將抒情的效果充分發揮。

議論,不僅是坦然地講道理、論是非,還是“一針見血”的抒情方式。

作者通過事實材料、理論依據和邏輯推理,以科學的分析、評論、證明和判斷,立場鮮明地表達態度、闡述觀點,直接影響並引導受眾,建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客觀概念、人生見解、思維方式和對生活的全面認和。

議論,包括論點(一個判斷句)、論據(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和論證(說明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聯繫的過程)三個要素。論點必須鮮明,任何模稜兩可的論點都不是論點。論據必須科學、真實、充分、可靠,以人證、物證、歷史資料、統計數字、科學理論和權威人士的言論為主。

論證方法主要有例證法(舉事實),反證法(從反面看),引證法(引用理論、數據),因果分析法(分幾個方面剖析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比喻法(用相似的事實來證明抽象的道理),以及歸謬法(假定對方論點正確以推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從而證明自己的論點)。

20.7 重視對話與獨白的小說,可以輕易改編為影視劇本

語言由語音、詞彙和語法構成,是人類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維持人際關係、令人類不斷進化的社會系統。

其中,口語是談話常用的語言;對話(會話)是兩人或多人之間的交談、討論和爭辯;獨白是獨白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心聲是發自內心的聲音或心裡話;而文字,則是刻在紙面的語言。

口語比文字更早出現,口語表達比文字記錄更加廉價,當然也比文字更難保存。文學作品中的對話(對白),就是用文字記錄口語。

對話不僅是各種劇本的主要成分,也是長篇小說的“填空(注水)法寶”,對話的體量決定著一部書寫作與閱讀的難易程度,一般來說,對話越多越通俗,對話越少越艱澀。

當然,也有作者十分善於利用對話的普及功能,闡述故事的主題和內涵,介紹故事的題材和背景,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表現角色的關係和情緒,製造懸念和伏筆,間接地敘述、描寫和說明,推動故事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引導或誤導讀者的閱讀行為。

獨白,是一個人說話,包括一個人的內心獨白和一個人對不在當場的其他人講話。

獨白時並沒有聽話的對象,有時對著虛擬(如敵人)、虛構(如情人)、虛幻(如上帝)的聽話對象說話,有時完全是對著自己說話。

獨白是對情感、情緒、理想、幻覺的獨自表達,由於沒有實體聽眾,不必擔心被誤解、被嘲諷、被利用、被告發,所以往往是最真實、最坦蕩的心聲。

語言風格代表一個人的特點,小說的語言表達,必須符合角色的性格、身份、情緒和教養程度。

為了調控敘事節奏,為了舒緩閱讀疲勞,也為了合理地增加篇幅,普通長篇小說允許出現大量的“流暢而空洞的廢話”。然而,優秀的長篇小說更需要真誠而含蓄、感性而邏輯、理性而溫情、高貴而通俗的對話。

總之,不論何種語言(包括口語、文字、會話、獨白、心聲、不同語種與方言等),都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思維方式的表達,以及為了達到或惡、或善的目的,而有所(或精心)準備的交際手段。

語言的大忌則是:虛偽、粗暴、低俗、淫穢、空洞、晦澀、生造和臆造。這些語言缺點大量存在於通俗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當中。

20.8 增強文風的趣味性並不難,只要多讀幾篇笑話和腦筋急轉彎即可

圖書,根據思想質量和文學價值,可分為“一年書”、“十年書”和“百年書”。

為了在當代暢銷並且流傳百代,作者的創作態度要嚴謹,書籍的內涵要深刻、情節要豐富、人物要鮮活,細節、語言、心理描寫等要具備百看不厭的魔力。

寫作過程中所安排的線索、伏筆和橋段,不過是表現主題和人物的必要載體。

要記住,任何偏離故事主線的內容都可稱之為“無效內容”。而許多被評論家詬病的書籍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它們具有吸引讀者的“下里巴人”式的風趣的敘事風格。

如果在描繪角色外形時寫道:“這是個拔根胸毛都值20萬的著名大帥哥。”讀者立刻會想到某位混血男歌星的形象,以及他被人“20萬拍賣胸毛”的緋聞,從而發出會心一笑。

如果這樣描繪一對胖情侶:“這對互相打鬧的男女是兩個胖子,像一對皮球在街道上滾來滾去……”

如果這樣描繪一對情侶:“一個高瘦男摟著一個矮圓女,就像IQ字母,令人想起一道道又嘎又怪的智力測驗。”讀者今後走在街上,一旦發現“IQ情侶”,一定大笑不止,雖然對“IQ情侶”不公平,但是,你的作品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一句俏皮話而永遠流傳。

其實,儘管內涵的“高級趣味”十分重要,但是最嚴肅的作品也不可缺少笑料。

世間充滿開心的笑、會心的笑、動情的笑、無奈的笑,而意味深長“笑”——不僅使人開心,更是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普通人人們從小到老,所接受的比較深刻的正面教育,主要來自那些最偉大的世界級“(文學、影視)笑匠”們……

第二十二章 結束初稿的寫作,便進入作品的沉澱與發酵期

寫作如釀酒,不到“年頭”的酒和未經發酵的作品都難登大雅之堂。

勾兌酒,是把新酒、陳酒、基酒、料酒、好酒、壞酒按比例調和,生產出大量的口味上類似陳年好酒的商品酒。

而寫作,則是把立意、情節、角色、描寫、對白等,按一定比例和排列方式加以調和,構成具有出版和銷售價值的文字作品。

在完成初稿之後,一般要趁熱打鐵,馬上進行一稿和二稿的創作(並非定稿),並且開始版權登記、網絡連載以及向各種出版機構投稿(參見“投稿與出版”)。

這樣做,可以固定版權、吸引讀者、聽取反饋意見。

但是,這時的書稿遠遠達不到出版標準,還存在大量的“精神病”、“器官病”、“皮膚病”、“語言病”和“技術病”,需要進行若干次重寫與修改。

一般來說,一稿較草稿容易寫作,它只是簡單的添加與修補工作,而二稿較一稿存在更多障礙:

一方面是“惜墨如金”不願意修改心愛的書稿,或者暫時不具備根據出版標準對書稿進行全面修改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進入又一個靈、肉的疲勞期,需要長時間的休息、調整。

其中,“惜墨如金”的心理較難扭轉,而應對“定期懶惰”的方法,不外乎倒推逼迫、暫時休整和分塊突擊。

22.2 突擊完成二稿的方法,就是連續、堅持加上適當休整

對於較為成熟的寫手來說,寫作一本標註為20萬字(實際15萬字)的長篇小說,大概需要三個月時間。

比如,草稿需要30天左右,一稿需要15天左右,二稿需要15天左右,加上其它事務的耽擱和阻礙,90天左右便可以成書。

或者:用一個月蒐集資料並構思,一個月突擊寫作草稿,一個月修改為一稿和二稿,也是三個月成書。

成熟寫手經常採用的“倒推、逼迫寫作法”,是將寫作任務分解到每一天,即每天不論情緒高低、時間長短、有無干擾,必須寫作一個完整的章節(平均三千字到一萬字),或者修改三、五個章節。這樣,可以按時完成既定任務。

而暫時休整,是指生理和心理實在疲勞到無法堅持的時候,再適當地休息和調整。尤其把寫作成為職業後,隨時的、短期的、長期的休息和調整,是連續、快樂、迅速、高質量寫作的保證。

至於“分塊突擊寫作法”,是把簡單的、成熟的章節一次性寫完,而把難點和重點暫時擱置,待到全書基本成型並且將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再用大塊時間對難點和重點展開最後突擊。

難點和重點往往是關鍵的“書眼”,對它們的寫作和修改不必吝惜時間和精力,沒有“書眼”或“書眼”平庸的書稿很難出版。

即使某些難點和重點實在無法完成,成熟的作者也不會灰心,他們善於“將幾部殘稿拼成一部新書”,或者“將尚未或已經發表的詩歌、雜文、寓言、散文、笑話、中短篇小說等統統加入長篇小說”。

這並非是避重就輕和濫竽充數,而是舊衣綴珠和“好”物利用,如此一來,長篇書稿反而具有架構新奇、文筆綺麗、情節意外等特點。更由於包含了詩歌、雜文、寓言、散文和笑話,使得長篇書稿更具藝術性、思想性、趣味性和韻律感。

22.3 二稿完成後,便進入需要“治病”的“沉澱與發酵期”

此時一邊繼續進行網絡連載、向各種出版機構投稿,一邊根據連載與投稿的反饋意見,對書稿的質量進行反思——只是反思而不是寫作。

一般來說,二稿距離終稿的時間越長,則反思越徹底、越深刻。當然,“沉澱與發酵期”的上、下限為十年至一年,太長則發黴,太短則幼嫩。

寫作,必須有獨具一格、獨具匠心、獨出心裁、獨樹一幟、獨闢蹊徑的特點才能獨領風騷,而獨到之處和“毒”到之處,主要在主題和立意上面。

凡事都有技巧和訣竅,寫作沒有獨家技巧卻有獨家思想,沒有感想和感悟等於沒有思考和邏輯,作者要善於把在學習、生活中積累的個性思想,巧妙地加入小說當中。

“精神病(主旨、立意的缺點)”只能逐步治療——畢竟成為哲學家至少需要20年苦讀;

“器官病(角色、情節、構思缺陷)”可以通過決心和勇氣解決——只要能忍受“割愛”的痛苦,就很少有治不了的頑疾;

“技術病(文學理論缺陷)”可以通過學習治癒;

而“皮膚病(細節描寫缺陷)”和“語言病(對話與獨白缺陷)”,則是在終稿之前亟需解決並且能夠解決的小問題。

22.4 重點審視作品中各種描寫的優劣,並且堅決地汰舊換新

描寫,是用語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現出來,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觀其色、如嗅其味。

描寫分為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大種,人物描寫又分為神態描寫、外貌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等,環境描寫有景物描寫和社會描寫。此外還有直接描寫、間接描寫、主觀描寫、客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描寫的對象是人、物、場景、心理等一切有形或無形的客觀存在。描寫的方法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維妙維肖和具體形象。

其中以(無比喻修飾、以敘述代替、重在傳神的)白描,(細膩深刻、修飾較多的)細描,(單刀直入、通俗坦白的)直接描寫,(通過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圍事物的)間接描寫,(帶感情色彩的)主觀描寫和(不帶或少帶感情的較準確的)客觀描寫為主要手段。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中,社會環境是指能反映社會與時代特徵的建築、場所、陳設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風等。

自然環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環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對錶現人物身份、地位、行動,表達人物心情以及渲染氣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角色描寫,即人物刻畫,是長篇小說的主要和重要部分。

長篇小說的角色分為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典型角色、非典型角色、正常角色、病態角色、深刻角色、膚淺角色、積極角色、消極角色、顯形角色、隱形角色、主導角色、服從角色等。

在人類社會乃至宇宙範圍內的客觀規律是:物質決定意識,生理決定心理,意識和心理對物質和生理起反作用。

角色,尤其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主角與核心角色,是決定小說成敗的關鍵。角色描寫,分為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其中,肖像描寫重在描繪人物的面貌特徵,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飾、打扮以及表情、儀態、風度、習慣性特點等。肖像描寫的目的是以“形”傳“神”,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肖像描寫切忌公式化、臉譜化、大眾化。

“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語言描寫總是鮮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語言描寫包括人物的獨白和對話。獨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重要手段。對話可以是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幾個人的相互交談。描寫人物的語言,不但要求作到個性化,而且還要體現出人物說話的藝術性。”

“行動描寫,通過語言文字表現人物自身在矛盾鬥爭中的行動,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面貌的描寫。行動描寫應掌握兩個原則:1、人物性格應當從他自己的行動裡流露出來;2、人物的行動應當經過選擇,足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因此描寫人物行動的目的就應十分明確;3、要注意人物行動的生動性和典型性,所謂生動性,指的是作者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什麼,而且要寫出他怎樣做,所謂典型性,則指的是作者要寫出人物為什麼這樣做,而不那樣做。”

“心理描寫是指在文章中,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進行的描寫。是作文中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一種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寫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讓人物一無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聲,說出他的歡樂和悲傷、矛盾和愁鬱、憂慮和希望,使讀者穿透外表,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色的細枝末節。它是記敘文情節的基本構成單位。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同樣,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描寫雖然十分重要,卻並非百無禁忌。

首先,不應以旋律優美和炫耀文筆為藉口,大肆描寫一些無關宏旨的場景和人物,長篇小說的篇幅雖大,卻沒有可以承載無效內容的篇幅。

其次,描寫不要過於明顯和冗長,長篇小說畢竟不是散文和影視劇,太細膩太感官的描寫會分散讀者對主題的關注。

最後,描寫最忌概括和籠統,缺乏形象表現力的描寫不過是論文性的說明罷了。

關於描寫的著作與文章很多,讀者可以自行研讀。

(注:本節部分段落摘自《中國現代文學人物描寫辭典》)

第二十三章 修改書稿,要有“修改到底”的毅力和“痛改前非”的態度

寫作是艱苦而漫長的學藝過程,學無止境、藝無止境,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長篇小說的草稿都是垃圾,一、二、三稿不過是半成品,只有出版的版本才算基本合格。

事實上,許多名家的名作的每個版次——至少在文字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有的作家甚至“將作品修改至死”,可見,修改是寫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3.1 修改書稿的原因和目的

修改的目的不僅為了提高書稿質量,也為了提升寫作者的心態和能力,不具備謙遜態度和自裁能力的作者,幾乎沒可能完成一部長篇著作,至少不具備連續創作長篇著作的能力。

事實上,除非病態自信到了傲慢的地步,心態(理)正常的作者都會承認:“我的寫作過程充滿了阻礙和不確定性”。

比如:

在立意與構思階段,作者未必對哲學知識和文學技巧真的精通,在“一知半解”狀態下立意與構思,難免在學術與邏輯層面存在重大瑕疵;

在草稿、初稿的寫作階段,由於一氣呵成或斷斷續續,書稿的表達方式和細節描摹都未能盡善盡美;

在三稿與終稿的完善階段,也僅僅糾正了一部分情節、人物與文字的錯漏。

修改,就是在最終的定稿與出版之前,對(自認為)基本或早已完成的書稿,進行一次或若干次、集中、全面的加工、修訂、修飾、改進與改正。

對於自己與他人(如編輯、同行、前輩等)非常不滿意的部分或整個書稿,要毫不留情地“美容”、“整容”、“大手術”、“器官移植”甚至“安樂死”。

可見,修改是寫作的最後一道工序。

不過,對於每一個作者來說,修改其實貫穿於寫作的全程之中,包括生活體驗、哲學思辨、材料採集、靈感捕獲、運籌構思、實體表達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認同、批駁、感知、反省、增刪、調換、推敲、潤飾、小修小補、推倒重來等諸多工序。

修改的目的是完善書稿,可是,有的修改是“點石成金”,有的修改卻是“點金成鐵”:

許多具有出版潛質的書稿,由於一次或若干次成功的修改,蛻變成具有文學、人文和思想價值的佳作;

而許多本來具有出版潛質的書稿,由於一次或若干次不成功的修改,反倒變成庸俗文字和思想的淵藪,甚至最終變成慘不忍睹的廢品。

那麼,怎樣才是有益、有效而有用的修改工作呢?

對於基礎優良的書稿,一般只做類似“美容”的小修小改;

對於那些需要“整容”、“大手術”、“器官移植”甚至“安樂死”的書稿,則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標準,遵守基本的程序和規律,重塑有瑕疵的主題和立意,根據題材重新採風與取材,調整誤差的架構和順序,昇華平庸的風格與文采,規範錯漏的文面與格式,以期“廢物利用”或者“化腐朽為神奇”。

以下便是修改與揚棄書稿的態度、方法和程序。

23.2 樹立正確的態度和標準

任何想“寫出流傳百代的名著”的作者,首先要確立“好書是改出來的”這一理念,所謂“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敝帚自珍”的心態實在要不得。

態度端正之後,作者自然會敞開胸懷、低下頭顱、廣開言路,積極採集並虛心接受一切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並且清醒地,對一切無益甚至有害的意見和建議,送上淡然而自信的微笑。

作者的自省、自審與自明是重中之重。

自省,是避免盲目、執拗和出醜的唯一選擇;自審,是理想與現實的妥協,是名譽與功利的平衡,是藝術對世俗的俯就。自明,也是保護信心和書稿的必要手段。

自審,包括對立意的道德境界的審視,對事實描述的角度和立場的審視,從閱讀者的視角客觀審視,以及以藝術美學的標準審視。

對立意的道德境界的自審,要在尊重個人心靈感受的前提下,努力遵循公認的道德、法律、信仰和公理的普適原則。這裡所講的道德、法律、信仰和公理,既是現行的觀點、立場、思想和理念,更是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在未來也將適用、非常純粹的可行性真理。維護道德、法律、信仰和公理的純潔性與先進性,是每個著作者天賦的權利和義務。

對事實描述的角度和立場的審視,是要求作者“跳出”狹隘的立場、情感和觀察角度,以最客觀、最公平的視覺與眼光,觀察、思考、評判、記述現實中的人、事、物、規律和邏輯。心態開放的作者未必寫出公認的好作品,而狹隘的立場、情感和觀察角度,一定會對現實中的人、事、物、規律和邏輯大肆歪曲。

從閱讀者的視角客觀審視,是“換位思考”和“將心比心”。由於寫作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識、主觀色彩和感情渲染,難免由於激動、衝動、感動和專注,而產生“自以為”和“想當然”的作品。作者要善於將自己作為一名冷靜、理性、智慧甚至挑剔的讀者,去審視書稿的立場、觀點、文學性和藝術性。

以藝術美學的標準審視作品,是以所掌握的文藝理論,客觀地評價並修改自己的“愛作”。尤其要與同題材的名家名作多加比較,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長處。

相較於普通小說,名著的優點大都非常突出,這些突出的優點甚至掩蓋了不足和瑕疵——其實許多名著在人物描繪、情節設置、歷史觀點和信仰立場上,不乏重大的錯亂和過時的表達。

以藝術美學的標準修改作品,是所有修改中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是說,即使書稿不具備高深的立意和複雜的結構,但是為了達到出版底線,至少要有精妙的敘、描、議、抒和說明,至少要塑造幾位個性鮮明的角色,在遣詞、造句、對白等方面,也要具備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許多時候,自省與自審並不能改變個性與認知,採集並聽取文學圈、文化圈的專業意見,或許能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比如職業編輯,不一定是寫作專家,卻大都是出版專家。

作為客觀的旁觀者和審閱者,編輯對於書稿的優點也許視而不見,但是對於弱點一定比作者更加敏感。他(她)們的意見無比珍貴。

如果對書稿和作者感興趣,並且是一位負責任的編輯,對於立意、架構、情節或人物產生並表達了困惑與質疑,那麼通常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書稿真的存在立意庸俗、情節混亂、人物平面化等重大缺陷,作者要虛心接受、努力改正。

其二,書稿過於專業、深奧或超前,已經超越大多數編輯(和目標讀者)的認知範圍,這時候,保持自信、堅持寫作與持續投稿,便是作者的最佳選擇。

總之,不論“自改”或“他改”,“實事求是”與“高瞻遠矚”才是正確的態度,既尊重原作的文本魅力與原作者的人格獨立,又要在不損害原文、原意的前提下進行合理修改,以達到去除糟粕、修正差錯、刪節冗餘、保留特色及精華的目的。

那些能把新穎、完整、震撼等元素巧妙融合的,才是達到出版標準的優秀書稿。

23.3 遵守基本的程序和規律

修改要從大處、整體著眼,從小處、局部入手,還要根據立意、題材和情節,選擇最優化的敘述方式。

修改的順序一般是主題→材料→結構→細節→語言→格式→標點→其它,先從宏觀上檢查書稿的整體風貌和質量,再逐章節、逐段落、逐字句地推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取捨與調整。

主題與材料的重建屬於嚴重的“大修”,結構安排與敘事方法的整改屬於費時費力的“中修”,細節和語言的修改只是“小修”而已。

不論何種程度的修改,首先要冷靜、理性和豁達,最好處於或調整到心理的“冷卻期”,輪番採用“看讀法”、“朗讀法”、“冥想法”、“情境法”,將一切不符合人性和邏輯的情節,以及疏忽、錯漏、含混的文字,在最佳的語感和語境中進行徹底修改。

23.4 重塑有瑕疵的主題和立意

主題是書稿的靈魂,如果立意出現重大偏差,就算情節誘惑、人物豐滿、文筆優美,仍然是一部爛書。主題是寫作的基本意圖,對於讀者和社會要有積極意義,錯誤和偏頗之處要加以修改或訂正。

除非是知名學者或想“火中取栗”,消極的、詛咒的、反社會、反人類的主題一定不要出現。

作者要堅守真理的底線和原則,努力表現正確、深刻、鮮明、新穎、先進的主題。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反映現實狀況並且倡導文明與進步(化),表達一些不為世俗所理解、所接受的主題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妨採取較為模糊和隱諱的方式表達個性意見,但是,一定不要違背公認的道德和倫理,尤其不要觸犯現行的法律。

23.5 根據題材重新採風與取材

寫作的靈感與點子,一部分來自閱讀,一部來自生活。根據題材重新採風,就是有針對性地深入生活,從現實中發掘最真實的細節、感悟和人像。

比如,不吹吹海風幾乎寫不好與海洋有關的題材,而為了描述患有精神的角色,去精神病院採風比閱讀《精神病例大全》更加直觀。

根據題材重新取材,就是檢查並鑑定所蒐集和採用的素材,看其與主旨觀點是否一致,是否能精確表達立意和題材,是否具有準確、典型、豐富、生動和新鮮等特點。

素材的多少也是問題,素材過多會淹沒主旨所以要大力刪除,素材過少則導致細節匱乏、表現乏力,所以要及時補充。

另外,素材的真實性決定可信性,素材的典型性決定生命力,素材擺放在不同部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23.6 調整誤差的架構和線索

為了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作者需要審視以下要點:

結構是否嚴謹、完整而均衡?層次是否分明且詳略得當?

章節安排是否符合邏輯?

段落銜接是否嚴密順暢?

故事的線索是否明晰連貫且前後呼應?

細節對思路的表達是否和諧自然?

人物的關係和地位是否合理?

基本上來說,每個句子、每個人物、每個細節都是不可刪除的必要存在,每一段落都要圍繞一箇中心句子展開,每個章節都要表現一個分主題,每個伏筆都要前後呼應,每個情節都有過渡、交代和照應,每條線索都要順暢、合理而連貫。

這樣的書稿,如果立意和架構沒有太大問題,就算基本達到了出版標準。

如果由於架構和線索的誤差必須推倒重來,一種辦法就是“壓縮與精煉”——把超長篇小說改為長篇小說,或把長篇小說改為中、短篇小說。

這樣一來,雖然損失了一部分情節和文字,但是經過壓縮與精煉,整部書稿更有味道、更有嚼勁、更有“精品感”。許多優秀的中、短小說,其實就是把無法完成的長篇小說進行壓縮與精煉後產生的。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拆散後重組”——即利用影視“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在掌握好內在聯繫的前提下,把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加以切割、拼接,在“大卸八塊”之後合理重組,如果安排得當並且行文順暢,極有可能誕生一部具有後現代(支離破碎)風格和美學魅力的新穎作品。

23.7 昇華平庸的風格與文采

儘管過去的可能都將落伍,但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仍有存在價值。比如傳統的基本的修辭方法,仍然比前衛、新潮、奇異的文本語言更有表現力。

而“抽象的意識流派的表達”,不過是抽掉主語、抽掉賓語或抽掉對白的小技巧。能夠正確、規範地表達,能夠令讀者深刻地理解,才是寫作的根本目的。

文風,是通過文章的全部內容和形式所透露出來的一種寫作精神和態度。主要表現在對待寫作、對待讀者、對待生活的諸多方面。

文風是作者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所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藝術個性,是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寫作技巧成熟與否的主要標誌。

文風的形成受到傳統觀念和時代潮流的影響,更取決於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和基因類型。

對文風的基本要求是:貼切、準確、鮮明、生動、朗朗上口,真實、自然、新鮮、活潑、有感染力,質樸、精煉、創新、優雅、具有色彩美和音樂感。

所以,優秀的長篇小說是“默讀”、“朗誦”、“唱讀”、“聽讀(有聲讀物)”的典範,而且“默讀”、“朗誦”、“唱讀”、“聽讀”的過程都有令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文學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對於其表達方式的磨練是沒有止境的。長篇小說的文筆,要力求清新與通俗,或者新穎與前衛,儘量去掉大議論、大理論、大烘托、大渲染和大俗話,把重點放在文學語言的邏輯性和表現力上,以及口氣語氣、語速快慢、升調降調、韻律節奏等的修改上面。

23.8 規範錯漏的文面與格式

文面即文章的外表面貌,是內容的表面化與視覺化,檢查文面就是檢查文字書寫、標點符號、行款格式等是否規範。文面甚至反映了作者的寫作態度和品行修養。

整潔而規範的文面會令讀者產生愉悅感受並留下良好印象,反之,則會使讀者心生厭惡從而影響閱讀情緒。

書稿的行款格式包括文章標題、作者署名、分段、引文、對話的書寫格式。

標題無論幾個字都要大寫並置於一行的中間部分,兩個字的標題在中間空格,三個字以上的標題居中連寫,過長的標題需要轉行時,要使兩行字的安排適當而勻稱。

書稿的標題上下各空一行;重要的大字標題上下各空兩行。

如有副標題,應寫在正標題下面,前面加破折號;一般比正題縮進兩格,如轉行時應與上行第一字對齊。

標題中一般不用標點,中間停頓多用空格或間隔號。文中的小標題也應寫在一行的中間;如需轉行,要求與正標題相同。條目標題佔一行,頂格書寫。條目下的層次小標題空兩格書寫,後面空一格寫正文。

署名時,作者的姓名寫在全文標題下面一行的正中間。如果姓名是兩個字,兩字之間空一格;如果作者不止一人,各姓名之間要空兩格。

分段時,每個自然段開頭要空兩格,段與段之間一般不空行。

書稿中的引文要加引號。需要強調的引文或較長的引文可以獨立置段。另起一段的引文,第一行空四格,轉行後空兩格。

書稿中的對話要用引號標明。一般對話寫在段中,需要強調的對話才提行寫。提行的對話開頭的引號空兩格寫,轉行時則頂行寫。

同一名稱在一篇或數篇報道中出現不止一次者,要注意前後統一。凡外國國名、地名、人名、黨派、政府機構、報刊等譯名,均應以新華社譯名為準。各種名稱第一次出現時,應儘量採用全稱。年、月、日、人名、地名、文件名稱、事物名稱、技術名詞等一般不要簡化。有些名詞在口頭語言中頗為流行,但見諸文字時應按規範書寫。

凡公曆世紀、年代、年、月、日和時刻用阿拉伯數字。年份不能簡寫;星期幾一律用漢字;夏曆和中國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用漢字;中國民國紀年和日本年號紀年使用阿拉伯數字。

記數與計量(包括正負整數、分數、小數、百分比、約數等),不是出現在一組表示科學計量和具有統計意義數字中的一位數(一、二……九)可以用漢字。4位和4位以上的數字,採用國際通行的三位分節法。節與節之間空半個阿位伯數字的位置。5位以上的數字,尾數較多的,可改為以萬、億作單位的數。一個用阿位伯數字書寫的多位數不能移行。

其他注意事項,請參見“標點符號用法”、“最常見的個(錯)別字”等資料。

23.9 加強寫作與修改的信心和耐心

經過以上的修改與重組,一般來說,大部分書稿已經完整而完美。

但是,經年累月的辛勤筆耕,經過立意→構思→寫作→修改→粗裝修→精裝飾等階段之後,幾經複寫與修改的書稿,仍有大約97%不具備較高的文學價值,甚至未能達到最低的出版標準。

這時候,面對無人問津的心血之作,作者的個性便開始發揮作用,有人徹底放棄,有人愈挫愈勇,有人難免動起歪腦筋。

其實,經歷過構思的狂熱、寫作的艱辛和修改的痛苦,作者的品行與修養都已得到昇華,這才是寫作的最大價值所在。

不論一帆風順還是百思不解,不論受到客觀評價還是陷於人為磨難,作者都應抱有浴火重生的希望和信心把寫作事業進行下去。

關鍵還是“敝帚自珍”與“死不悔改”的心態,影響了作者對於作品的修改——他們總是太珍惜每一個段落、細節和文字——哪怕明知它們是多餘的。

其實,大手術時難免“誤傷害”,比如治胃病要切割肚皮,卻不必為健康而漂亮的肚皮感到委屈,因為如果治不好胃病死了人,再漂亮的肚皮也將同朽。

一部著作的誕生與發表,必然經歷千辛萬苦。千錘百煉的名著很多,一生坎坷的名著也不少,所以一定要保留、保護原稿(複寫、存盤或刻盤),否則,文稿一旦丟失便很難重新來過——因為心態和狀態不會重來——那時真的要痛不欲生了。

其實,只要不斷地寫作、調整和修改,20%的書稿還是具有文學價值和出版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