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是指接什麼?送什麼?

悠然見東山


看了幾篇回答,說的不太對。我這裡有不同的意見。



大部分說,“姑不接,姨不送”的意思是姑和姨屬於外姓人,外親,不夠資格接送。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兩姓旁人,朋友之間都可以參予接送,姑姨怎麼不行?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也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這個說法都有。但它的意思不是不夠資格,而是恰恰相反。


大家知道,姑和侄子不僅是最親近的,而且是一個姓,是一家人。姑和自己的父母的地位是一樣的。常常有姑婆,姑媽一說,就是表明姑姑也就是和婆婆同等地位,這是對新媳婦來說的。既然姑和婆一樣,當然就不適合去接親了。因為姑和婆都是未來兒媳婦的直接上級,身價不凡,怎麼能屈就接親呢?那也太掉價了。也有例外,如果你娶的兒媳婦是公主,或是王爺家的令愛,那就另當別論了,不僅要接,而且婆婆,姑姑都要跪接呢!

再說姨的事,就好理解了。也是和姑的事一個道理。姨是新娘的姨,姨是媽的姐妹,有和媽一樣的身份和地位。女兒結婚,一般父母是絕不會去送的。因為那也是太掉價了,顯得孃家人太沒身份了,也不是姑娘嫁不出去了。既然這樣,和媽身份差不多的姨,就也絕對不能去送親了。我講清楚了嗎?

其實,這都是民間的老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民俗民風也在不斷變化。特別是大城市,往往不講這些。我就親自參加過這樣的婚禮,婚慶當天,孃家人包括父母摯親,甚至爺爺輩的老人共計二百多人一道來送親。而婆家也報以同樣的規格,也是這二百多人。兩家共計五百多人在一起舉辦了婚禮。堪稱盛典,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圓滿收官。


盛廣學雜家雜論


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是指接啥?送啥?

在我們當地農村,在嫁娶之時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說法。就是說,男方在接新娘時,當姑姑的不能去接,所以這姑不接指的是接新娘。而女方送閨女出嫁時,姨姨不能隨送親的隊伍去到男方家送親,指的也是送新娘。這種說法在北方農村說的多,至於南方是否有這種習俗就不知道了。

姑不接

按說,從新郎的角度上看,姑姑是親近之人,為何接親不用姑姑呢?過去人認為,姑姑雖說血緣關係親近,但畢竟是嫁出去的人,是"外姓人"了,所以接親這種大事,還是要自己家人來完成。

我們這邊帶領新郎去女方迎親的一般是新郎的叔叔、大爺或是哥哥,結婚當天"夾"著一床毛毯,叫"夾氈",在頭前走,如果遇到啥不能見的,用它來遮擋一下。


姨不送

結婚當天,女方有"送人客",隨男方迎親的隊伍去送新娘。這送人客中也不能有新娘的姨姨,這也是因為姨姨屬外姓人的原因。

送人客到了男方家裡,是當天的"貴客",受到最高級別的招待,一到家就由男方安排專人陪著喝茶。一般來說,送人客有的時侯是新娘的叔叔大爺或哥哥,也有的人家讓姑夫當送人客的。不過有一點,"送人客"必須是有酒量的,山東人好客這一點,在結婚當天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的。


你們那裡結婚當天有沒有這種姑不接姨不送的風俗呢?歡迎留言與我交流學習。


建行漸遠


問: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是指接什麼,送什麼?

看到這個題目,料想題主一定是河北人,而且很可能是京南津西。"姑不接姨不送"只是俗語的一半,後面還有一句"姥姥妗子送場病″,才是整個俗語。

這個俗語說的是結婚時的接親送親,姑不接的"姑″是男方的姑姑,姨不送的"姨″是女方的姨,姥姥妗子也是女方的。

和現在不一樣,過去成親男方去接親的差事是比較低下的,接親的人都是本家的嫂子,成親後就是妯娌。嫂子到女方家也是女方家長的晚輩,給新人父母道喜,放蘋果,為新人梳妝帶花,攙新人上車,等事都是未來嫂子去做,而且嫂子和弟媳說葷話也隨便。

姑姑已是姑奶奶,是高身份的人,在這裡是代表主家會客的身份,所以接親的苦差是不能讓姑姑去的。

女方送親是由女方的叔嬸和哥嫂來承擔的,因為這時叔嬸和哥嫂就是女方的代理家長,也是主婚人,和男方家長的一切交接都是由叔嬸來完成,比如領閨女認公婆,託咐公婆要擔待,和囑咐閨女要聽話等事,都是代父母而行的。

閨女是在自家叔嬸哥嫂眼前長大的,就可以有理由代其父母託與男方,而姨是外姓之人,舊社會認為外姓送親到婆家名不正,姨送親也說明女方孃家人丁不旺,女兒過門後容易受氣,所以避諱姨或妗送親。

嫂子接親還是妯娌之間走近的開頭,進了婆家以後的大事小情都是由嫂子指引的,而姑姑永遠是位為尊長的。






金蘋果老楊


婚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尤其在農村可謂熱鬧異常,正值國慶佳節,結婚的人很多,明天也是農村表弟結婚的大喜日子,在前天晚上商量操辦事宜時,有長輩就曾說過“姑不接姨不送”這句話,到底指的是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


“姑不接姨不送”是在婚嫁時的一種講究,新郎的姑姑已經是出嫁的人,就不能再代表自己的孃家,只能代表丈夫這一家,因此,在迎娶新娘的時候,必須要有自己本家的人來接親,不能有姑姑來接親,這就是所說的“姑不接”;同樣的道理,新娘的姨媽也是出家之人,又是外姓,女兒出嫁不能讓自己的姨媽來送,必須要是自家人親自送,這就是“姨不送”。

那麼結婚的時候,誰才是接送最合適的人呢?按照我們農村老一輩人的說法,沒有結婚的兄弟姐妹是最合適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結婚參加婚禮的還有很多自己的同事、朋友等等,這些人同樣也可以接送。

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說法,“姑不接姨不送”是“辜不接疑不送”的訛傳,具體意思是指,當男女雙方簽訂婚約,倘若發現女方有違背道德的行為,男方就有權利悔婚,這就是所謂的“辜不接”;相反,倘若在簽訂婚約後發現男方有重大的隱瞞,女方同樣也可以悔約,這就是“疑不送”。無論怎樣,都是為了讓這段姻緣更美滿,讓新娘新郎今後的生活更幸福。


生活巷


咱們在農村生活,有很多的俗語老話都是代表著農村的一些風俗禁忌,而且很多的風俗禁忌都是因為一些諧音造成的。比如農村風俗中的“姑不接,姨不送”就是和諧音有關的一種風俗,那這種風俗是什麼樣的風俗呢?咱們現在來看看!

“姑不接,姨不送”

這是農村的一種接親、送親的習俗,在農村,結婚的時候,姑姑是不能接親、姨媽是不能送親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姑”諧音通“孤”、“辜”,而“姨”諧音通“疑”,而孤單、辜負、懷疑都對夫妻二人的生活有著比較負面的影響,所以人們才有“姑不接,姨不送”這種說法!

不過這種風俗並不全是因為諧音而誕生的,也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因為接親、送親都是婆家和孃家人對出嫁女兒的一種感情上的表現,都是要家中地位比較高的人來做這些事情,比如兄弟姐妹之類的,來表達出對新人的重視。而姑、姨是嫁出去的人,已經是“外人”了,讓她們來接親、送親是對新人的輕視和不尊重,所以沒有人會這麼做!

所以說“姑不接,姨不送”是農村的結婚中的接親、送親習俗,是我國一種非常傳統的文化習慣,一直在被人們遵守著!

駿景——殷


駿景農業


在山西太原地區農村悠久以來,祖輩對婚嫁風俗,就一直流傳這一無文規定的習俗(姑不請,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妹的命)。其意是指在新郎去女方家娶親時,應有新郎的姐夫或妹夫以及伴郎負責娶親任務,因姐夫與新郎系平輩,去女方家遇混新郎的尷尬局面,可與伴郎配合給新郎解圍。因姐夫是新郎家之姑爺,如遇女方家在吉日當場又提出一些額外條件,姐夫可代表主家處理一切相關事宜,實是男方主家的全權代表。所以,姑父長輩不宜參於接親之事。姨不送,新娘主家安排送親人選,新娘的舅,伯父叔叔,哥哥嫂嫂,如無舅姑父也可送親。送親人選,主要代表女方主家,到了男方家後向新親家協調囑託新娘出閣後,到了新的環境生活,要尊敬長輩,勤勞料理家務,同時將新娘缺點提出,耍求以後改正,公婆遇事多加原諒。姨父不能送親之因,舅是姻親關係中主要親屬,伯父叔叔哥嫂是直系親屬,去男方家送親言行舉之均代表女方親家之意。姐姐送了妹妹的命,妹妹出嫁,姐夫姐姐不能送親,而且妹妹上花轎時要避之。這在婚俗命理方面有一定的講究。在此順便提一下,辦婚事時,寡婦,孕婦,病人不宜參加婚禮,更不能進入洞房。


手機用戶4113491925


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是指接啥?送啥?有道理嗎?

別的地方不知,起碼河南老家是這樣的“姑不接姨不送”。

所謂的“姑不接”,指的是侄兒結婚,做姑姑的不能去迎接新娘子。所謂的“姨不送”,指的是外甥女出嫁,做姨姨的不能去送外甥女。意思是不是有點繞?糊塗人了?

為啥會有這種奇怪的規矩?不是說男婚女嫁自家人越多越熱鬧越好嗎?那是肯定的。但是,

姑姑和姨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不是自家人,是外姓人!嗯,起碼有些地方的農村人是這樣認為的。

按照道理,姑姑可是自己大侄子的親人吧?是自己父親的姐姐或者妹妹,是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是可以迎接新娘子的吧?錯!不要忘記民間說的那句話!“姑娘是潑出去的水”,早晚都是外姓人。那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說辭又不靈了。姨姨就更不能提了,雖然也是最親的親人,可是屬於母系親屬,大家知道的那種觀念。理由同上。

我們老家的規矩是這樣的,可能也不太靠譜,說一下大家比較比較一樣不一樣?

男方接親。河南叫“接好”或者“接喜”。新娘子到家門口下車(古代下轎)之前,男方會安排兩個接親的女方親戚來做引路人。用來接替新娘子一方來的“送女客”(現在的伴娘)。並道聲辛苦,然後陪伴新娘子進入婚房(洞房)。安排的“接好”人可以是新郎官的任何女眷,長輩的嬸子大娘同輩的嫂子弟妹以及晚輩的小姑娘都行,就是不能用姑姑“接喜”。

女方陪送。河南叫“送親”或者“送好”。女方頭一天就會安排好自己出嫁姑娘的“送好”女眷,要一路陪伴姑娘到新郎的新家,直到交接到對方的“接好”女眷手中,才算完成任務。安排的“送喜”女眷可以是女方親戚的任何女性,除了母親,姨姨,姑姑等長輩,其他女眷都是可以的,包括嬸子大娘嫂子弟妹,晚輩小姑娘等等。

以上的男女方接喜的伴娘,雙方的表親也是可以的,不受拘束。

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這都是以前的規矩和說辭。現在簡化很多了,有的地方男女雙方家長同時出面,歡聚一堂的都有,不必太較真兒了。


農民妹子一枝花


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是指接什麼?送什麼?這個俗語主要是在說明農村嫁娶時的一些民間習俗。這個習俗在我們農村很多地方也都存在,而且一直流傳下來,我們也可以從中瞭解到農村的婚假習俗,它是一種文化值得我們學習。



所謂姑不接是指在男方在迎接新娘時,作為男方的姑姑是不作為迎接新娘的一員的。這時候的姑姑會在家裡忙活,比如幫侄子整理房間,整理衣櫃等。而我們那裡結婚的時候男方都要在特定的時間到女方家裡把女方接回來,這個過程就是接親。

農村習俗認為,姑姑雖然是自己的家屬,也是很親近的人,但是畢竟是已經外嫁的人了。而接親的陪同人員一般都是自己的叔叔、堂哥、堂姐或者比較要好的同學等等。



而姨不送是指,新娘在男方人的接送下回到南方家的這個過程,作為女方的姨是不送女孩一起到男方家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農村經常說的“送親”過程。這時候陪同新娘一起到南方家的一般都是女方的姐姐或者弟弟、哥哥、姑姑等等,這也是由於姨是外姓的原因。



最後,作為陪同新娘到來的女方的親戚朋友是受到男方家人特別招待的,一進門就有人專門端茶喝,抽菸的有男方專門發煙,而且在晚餐還沒開始的時候,男方還有準備各種小吃給女方過來的親戚朋友,最後吃完酒席,作為“送親”的女方家屬和朋友還獲得一人一個回禮小紅包。

大家結婚的習俗是怎樣的?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謝謝大家!


鄉村波比


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指接什麼?送什麼?”這是在農村結婚時候的一些地方規矩,俗話十里不同規,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結婚時候講究很多的忌諱以及一些風俗習慣,也都會有一些不同,但總體的意思都是嚮往美好的喜慶婚禮,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還是要儘量避諱的。



在棒奔霸的河北南段,結婚時候也是講究“姑不接,姨不送,姐姐送妹要了命”的講究,接親隊伍大都是平輩居多,在最前頭的是新郎的弟弟,如果沒有親弟弟,本家的也可以,俗稱“提裙”,其實是坐在車裡手提一塊紅綾,遇到路口或者大石頭之類的,要伸出來,搖晃幾下,這是提前告知一些不應該出現的事物,要退避三舍。


接親女性裡面可以有妹妹,嬸子,或者是嫂子,男性裡面都是平輩居多,其中還有一位很重要的,我們俗稱“招客”,這位是屬於新郎新娘兩家關係都不錯的,屬於穿針引線之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和一些小變動,復責穿插調停,這時候不論女方有什麼新的要求,接親一方是以“招客”來調停,不去主要長輩是有原因的。

姨不送在過去有這樣的說法,現在新事新辦,女方家裡的親戚現在都會去送的,現在我們這送親的其實分為兩波,一波是大隊伍,正規送親的,稍後前去的,屬於“會親家”的人員,姨娘可以不在送親的行列,但是可以稍後前去,屬於“會親家”的隊伍,婚禮下轎子和拜堂開始的時候,有屬什麼什麼的遠離的說法,這些都是“講究”。

關於婚禮的說法還有很多,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棒奔霸


農村俗語,姑不接姨不送,是直接送啥?

碰巧,今天是問答紅人阿兮家裡嫁閨女,我們一干人等,包括題主在內,都是要去參加婚宴的。也許題主正是基於此才想到這個問題吧?那麼,答案就是接送新娘。

天地陰陽相合,萬物生生不息;男女夫婦相親,子孫代代繁衍。男婚女嫁,是天道人慾之正事,人生終身之大事,所以婚禮從古以來就備受關注,也有很多講究。這個“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窮一輩子”的農村俗語,是北方很多農村結婚習俗中的一個講究。

意思是男方到女方迎娶時,新郎的姑姑不能跟著車隊或迎親隊伍去接親,新娘接回來後,姑姑也不能參與接包袱和接媳婦,這叫姑不接。女方這一天要送親,新娘的姨姨和姐姐不能隨著迎親隊伍把新娘送到男方,不能當送人客和伴娘。即使是送上轎子或轎車這段,也不能有姨姨和姐姐參與。這便是姨不送,姐送妹子一輩窮之說。

這個規矩流傳很久,但是如何形成的,卻少有人知道。作為山東省民俗學會的會員,我從事風俗調查研究三十多年,也弄不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只能結合民間一些零碎的說法,進行分析研判,大題解答一下。

有個說法是,“姑不接,姨不送”是“辜不接疑不送”的訛傳。這個“辜不接疑不送”,是舊時婚書中的固定條款。“辜不接”就是簽訂婚約後,如果發現女方有違背道德倫理的行為(有辜),男方有權利悔婚。“疑不送”是指簽訂婚約後如果發現男方有重大隱瞞(有疑),女方也可毀約。這姑不接姨不送,就是從這演變來的。

另一個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從常理上講,一般新郎新娘結婚時,新郎的姑姑和新娘的姨姨、姐姐,應該已經結婚嫁人,姑娘嫁人就是潑出去的水,是外家人。結婚迎新人時,只能男方家族迎娶,嫁人的姑姑隨了外姓,新娘豈能讓外姓人接走呢?姨和姐也一樣,出嫁隨他姓,不再適合本孃家的送嫁了,那是本族人的事。

就我們這裡,結婚前去迎娶的多是未婚的兄弟姐妹,只有夾氈的是長者,而女方的送人客是本家的哥哥或叔叔伯伯,不會用外姓之人。當然,現在年輕人已經不太講究,伴娘隨便選,只要未婚就行,是不是本家族或本姓,已經無關緊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