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鑒黃師」日聽4000條語言,內容讓人臉好

對於鑑黃師這個職業大家並不陌生,以前的“掃黃打非“都是針對一些影像和視頻 ,然而近年來,語音社交類軟件開始流行,現在語音社交平臺不少於50家,所以相應的“聲音鑑黃師”也應運而生。針對網絡涉黃涉暴,不管是之前的網絡視頻直播和圖片傳播,還是現在的語音實時播報,每個平臺都十分重視,聘用大量人員審核,且國家網監等部門也有專門人員監督檢查,目的就是要營造一個乾淨的網絡環境。

“聲音鑑黃師”日聽4000條語言,內容讓人臉好

 貴州織金縣一個95後的女孩叫王青,現在是貴陽市觀山湖區一家語音平臺公司的“聲音鑑黃師”,她說當時一起來這裡工作的有四個女孩,一個月後,其他三個女生都走了,只有王青選擇留了下來。王青說剛開始接受培訓的時候,覺得很不適應,有一些聽了就覺得噁心,挺難接受的,比如吃泡麵的聲音、嬌喘的聲音……”各種雜七雜八的聲音反覆聽幾十遍,而且還要求熟悉各種網絡暗語,反正怎麼噁心怎麼來”。

“聲音鑑黃師”日聽4000條語言,內容讓人臉好

經過一個星期的系統培訓,王青被安排上崗實訓,對被舉報的用戶進行聲音鑑別,聲音鑑黃師打開後臺,進入語音庫後,把錄製的語音逐條聽完,並迅速作出禁言或者封號的決定,特別嚴重的封設備(手機)。據王青說她們公司的社交平臺日活躍人數高達50萬,平均一天要聽4000條語音,工作一天下來,不想再聽任何聲音。不過,在王青看來,聲音鑑黃師這份工作雖然很辛苦,但還是挺有意義的,她說,正因為有鑑黃師,用戶才會有一個乾淨的聊天平臺。

“聲音鑑黃師”日聽4000條語言,內容讓人臉好

相比於圖片文字可以進行機器智能審核,但是聲音因其特殊性以及漢語的複雜程度,通過機器是很難給出非常準確的判斷。聲音會有情緒和音調的變化,每次判定會要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經驗來進行判定。聲音鑑黃師在鑑別涉黃涉暴的過程中相比視頻、圖片鑑黃師,沒有那麼直觀,完全只能靠人工聽,從龐大雜亂的語音中揪出涉黃涉暴人員,所以這也是需要一定的機智和經驗。

“聲音鑑黃師”日聽4000條語言,內容讓人臉好

“聲音鑑黃師”聽上去很新奇,其實並不容易,每天是不厭其煩人的監聽各種不堪入耳的聲音,再加上鑑黃師給人的印象依然是一種“不正經的行業”,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幾乎沒人會對外宣稱自己是一名鑑黃師,合適的人並不多,很多人幹不了幾天就走了。由於流動性大,聲音鑑黃師的缺口很大。現在的“聲音鑑黃師”是剛剛興起的一個職業,對這些新興行業我們應給予理解和包容,因為有她們的存在網絡環境才會良性運轉。

“聲音鑑黃師”日聽4000條語言,內容讓人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