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梁波:當災害性天氣來了,不允許我不是專家

他身上總貼著“預報員”的標籤,從最初的值班預報員、副主任預報員、主任預報員、首席預報員,再到如今的國家級首席預報員,他一心只做一件事,一干就是近20年。

漆梁波,上海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他說:“瞄準一個目標去努力,持之以恆,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把氣象預報做得更精準一些是漆梁波的目標。


漆梁波:當災害性天氣來了,不允許我不是專家


壓力再大,也要堅持把預報做到儘可能精細”

這個夏天,申城的天氣不太消停,剛送走“安比”,又飛來了“雲雀”,然後“珊珊”“摩羯”“溫比亞”“蘇力”接踵而至。往往一個颱風還未登陸,又有接二連三的颱風抱團生成。

“這幾個颱風來時,我都在。”漆梁波說話的語氣很平和,彷彿在這些關鍵時刻值班與天氣平穩時值班並沒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在臺風天值班,要做的工作很多,要承擔的責任更大。漆梁波要馬不停蹄地和大家分析預報系統、討論颱風最新動向;要編寫專報,向相關部門和用戶彙報情況。他笑著說:“每當這時候,氣象臺的焦點便是‘首席預報員’,任何人都可能來找我,所以要考慮的東西很多。”

今年影響上海的好幾個颱風路徑都很詭異,他需要結合經驗在關鍵時刻給出一個明確的預報意見,壓力可想而知。然而,重壓之下的漆梁波依然逼著自己把天氣預報報得再精細一些。“預報是否準確要看你拿什麼尺子衡量。如果要求絲毫不差地預報臺風影響的時間、地點,那是很難做到的。”漆梁波說,但如果過分追求準確率,併為此放棄對精細化程度的要求,對防禦工作來說,這種預報就不夠實用。“作為一名預報員,我的責任是盡最大努力減少颱風帶來的損失。”漆梁波看得很清楚。

為了做到這一點,漆梁波沒少下功夫。多少個值班結束後的夜晚,他留在辦公室,只為研究颱風的路徑和風雨影響。一般來說,颱風的登陸點和影響預報需要至少提前兩天告訴公眾,但提前兩天也意味著平均誤差可能在100公里到120公里左右,要想準確預報風雨影響難度則更大。

況且,上海在地圖上只是一個“小點”,失之毫釐,也會謬以千里,80公里的誤差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預報員要對誤差“錙銖必較”,不值班的時候多花點功夫深入鑽研,才能在臺風來時大膽作出精細預報!”漆梁波,“今年的幾次颱風預報和防禦效果都不錯,可見付出都是值得的。”

“做好預報員,首先要堅持做一名科研人員”

當初因為喜歡雷達探測,漆梁波才與氣象結了緣;因為喜歡實實在在地做點兒事情,所以自1999年從中科院博士畢業後,漆梁波就一直堅守在上海中心氣象臺值班一線的崗位上。

每天關注天氣形勢的變化,把握重大天氣的影響,協調各個氣象產品的發佈口徑,然後做好與預警、服務的對接——預報員值班的一天看起來似乎很簡單。

但在漆梁波看來,要當好預報員,不僅要值好班,更要在背後花費大量時間做科研。“當數值預報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後,我們再想提升1%的準確率都極其困難,所以要花更多精力。”要想駕馭新科技,就要接受新挑戰。世界上的事,從來都是公平的。

漆梁波從未停止過學習與鑽研。他不僅繼續研究自己的專業大氣物理,還開始學習天氣動力學相關知識,鑽研強對流天氣、雷電大風和暴雨的預報機理。他說:“當災害性天氣來了,不允許我不是專家。”

熱愛鑽研的他眾望所歸,擔任了上海市氣象局暴雨團隊負責人和中國氣象局暴雨預報專家團隊副隊長。這些年來,他帶領團隊參與研究颱風暴雨、極端暴雨指標等項目,研究近20年來上海地區的暴雨預報,出版了《上海地區暴雨預報和分析手冊》等一系列專著。

“付出更多,才能看到更多”

許多年過去了,所有的勤奮和鑽研都開始有了回報。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氣象服務保障中,當大家一開始的樂觀被白天出現的一場雷雨殺得手忙腳亂時,漆梁波通過分析模式系統,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晚上一定不會下雨。”果真一點雨都沒下,開幕式彩排得以順利進行。

2017年5月5日,我國國產大飛機首飛測試。當日天空低雲很多,飛機的夜視系統也尚未完備,各方面關注,壓力特別大。在仔細分析實況和各類參考資料後,漆梁波和他的團隊果斷給出建議:“13時到15時試飛。”最終,國產大飛機在15時19分成功完成首飛任務,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然而,剛過了十幾分鍾,又一波雨接踵而至。這時間“掐”得簡直“神了”。

漆梁波堅信,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在把預報做得更精準這條路上,他還要走很久,走很遠。現在,他心裡最著急的事情是——目前未來12小時的強對流天氣預報準確率還不高,得再多鑽研……


--END--



中國氣象數據網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