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爲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文 | 書影君

一直以來,死亡,都是一個令國人忌諱的話題。

我們恐懼死亡,不願意談論死亡。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死亡,總是與絕望、恐懼、黑暗、晦氣聯繫在一起。

我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死亡,也可以是平靜的、有尊嚴的、從容的,甚至是優雅的。

我們暢談優生,卻很少想過優死。

有這麼一部國產記錄片,卻罕見地將鏡頭對準了一個特殊人群:癌症晚期患者。

在他們平均不到三個月存活期的時間裡,影片從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社會大眾的不同角度,探究每個人面對死亡的不同態度,展現臨終關懷在我國的蹣跚起步,並由此思考死亡對於人生的意義。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生命裡》海報

它就是2018年由"雲集將來"出品,吳海鷹導演的三集紀錄片《生命裡》,豆瓣評分8.7。

1、這裡,是生命的最後一站

上海市,閘北區臨汾路385號,上海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裡有一層特殊的治療區,被稱作"舒緩療護區",主要收治的是癌症晚期病人。他們生命所剩的時間,大多不超過3個月。

這裡,是他們生命的最後一站。

2013年一年,中心收治了204名病人,死亡185人,平均兩天一個。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舒緩療護,又稱安寧療護,是給臨終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他們的症狀得到控制,生命質量得以提高,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除了醫療看護的職責之外,這裡的醫護人員,還要幫助患者完成一些未了的心願,解開一些擰死的心結。

比如幫患者聯繫想最後見一面的老朋友、找到絕交十幾年的女兒、看一看在另一家養老院臥床的老伴等等。

醫護人員的目的,就是儘量使患者們了無遺憾地離開人世。

儘管有許多願望,最終沒有實現。

2、我只想等到女兒結婚!

陳曉軍,結腸癌晚期患者,已經肺骨轉移。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站起來。因為只有站起來,他才有可能慢慢鍛鍊,並將生命多撐一段時間。以便在他臨終之前,可以看到已經30歲的女兒結婚。

面對鏡頭,陳曉軍動容地說,"我女兒從生下來到現在,30歲的人了,沒考慮過自己,只考慮父母。"

話未說完,陳曉軍失聲哭泣。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為了怕女兒結婚後財產方面吃虧,陳曉軍在自己的遺囑中,除了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女兒外,還特意註明:財產與男方家人無關。並在彌留之際,顫顫巍巍地在遺囑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一個父親,生命最後一刻,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的女兒。

但天不如人願,陳曉軍最終還是沒有能等到女兒結婚的那一天,入院25天后,他離開人世。

3、朋友,比老公還重要!

沈和敏,一位身患六種癌症的女性患者。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沈和敏

沈和敏認為自己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生了個兒子,而兒子又給她生了個孫子。

孫子是她一手帶大。五年前她患病時,曾暗自祈禱老天保佑,希望孫子不要得病,所有的病都由她這個當奶奶的一個人承包。

即便患癌症將近五年,頭髮也已經剃光,但從言談舉止依然可以看出,沈和敏性格潑辣鮮明,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女性。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每天在病床前照顧她的,居然是她絡繹不絕的好朋友。舞伴、麻友、歌友,男男女女,熱鬧非凡。彼此都已是相處多年,形同親人。

沈和敏的朋友們,各個都是熱心開朗外向的性格。在病床前,談論往昔一起吃喝玩耍的時光,江湖義氣盡顯。相比之下,她的丈夫卻總是躲在一旁,彷彿一個局外人般沉默。

老夫老妻一輩子了,但從沈和敏的話語中,依舊可以看出她對丈夫的不滿意。

"朋友們都說我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笑)。老公現在好多了,以前,男人嘛總歸有男人的毛病!也是我自己慣出來的。沈和敏話說半句,笑而不語。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沈和敏的丈夫

沈和敏的那些朋友們,也總時不時地教育她的丈夫:"你做老公的,平時要多摸摸她,哄哄她。"她丈夫不以為然地回答,"年輕時我也沒有這樣哄過她,我們都是很自然的。"

朋友不高興地搶白到,"當年盯她的人不要太多,追她的人不要太多!"丈夫反駁,"偏偏她就喜歡上我了,你說有啥辦法?"

沈和敏笑道,"我剛吃了飯,不要讓我吐出來。"

簡單的對話場景,可以隱約看出,這對夫妻的性格是反了。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妻子潑辣外向、江湖氣十足,但丈夫卻是內向敏感,小男人一個。可以想象,因性格衝突而造成的不愉快甚至矛盾,在這夫妻倆半輩子的生活中,該有多少?

正如丈夫苦笑著對記者說,"她對我發火時,我希望她的朋友馬上出現,因為她的態度馬上能180度轉變,她對朋友從來不是這樣的。"

沈和敏不以為然地說,"我這麼多朋友,隨便哪一個",話說一半,她伸出手掌,做了一個孫悟空吹汗毛的動作。

丈夫馬上接話,"你的朋友各個比我好。"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沈和敏還有一個心願,想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去,卻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

一對性格不匹配的夫妻,也就這麼過了半輩子。尤其是沈和敏患病後,誰還有力氣計較前半生的是非恩怨呢?

多少夫妻,都是這麼將就著,就過完了一輩子。

4、家人不忘,生命不止!

魯勝蘭,患病五年,乳腺癌晚期患者。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魯勝蘭

魯勝蘭躺在病床上,總愛與家人回憶過去。當年她作為上海知青去新疆插隊,開始以為就三年時間,誰知一呆就是許多年,連生了兩個孩子後,才最終得以回到上海。當那時見到火車後,她止不住地流淚,因為已經好多年沒有見過火車了。

不過,魯勝蘭對新疆也有甜蜜的回憶,"新疆的瓜果真的好,在新疆吃了西瓜,我回上海好幾年,都不吃上海的瓜。"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魯勝蘭的身體,已不能支持回家過年。於是,在大年三十,家裡的親人,把飯菜帶到了病床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陪她度過這生命中最後一個春節。

每一個在生命最終時刻的人,都愛回憶。回憶親人,回憶童年,回憶曾經最美好的時刻。

病床前,魯勝蘭的妹妹回憶,當年家裡全靠姐姐照顧,姐姐為了給家裡買菜,大早晨排隊,還用磚頭、破菜籃佔位子。

弟弟也回憶,為了補貼家用,姐姐當年帶著他,一起從紅旗糕團店批發糕團,然後去自由市場上賣掉。一天掙兩毛錢的差價,還要冒著被認定投機倒把的危險。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魯勝蘭的丈夫則回憶,妻子很能幹,和自己到新疆後,養了三窩雞、一窩鴨子、一窩兔子,生活還蠻幸福的。

生命的終結,不是死亡,而是被親人遺忘。而魯勝蘭的生命,就這樣在親人的記憶當中,旺盛重現、再次綻放。

5、我想活著,但也不怕死亡!

汪明昌,胃癌晚期患者。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老爺子性格開朗,酷愛音樂,一入院,就在病床上給記者吹奏了一曲葫蘆絲。

在醫院的交班會上,護士對汪明昌的入院評價是這樣的:病人對自己的病情知曉,已做好死亡準備,安排好了後事。並交代醫院不要為自己進行任何積極搶救和治療,不希望沒有質量地活著。

幾句看似平淡無奇的交接班語言,勾勒出了一個看透生死、積極面對死亡的樂觀老人形象。

汪明昌很有生活情調,沒生病的時候,每週都會與老伴去益民百貨公司樓上吃早茶。生病後,早茶改成了午茶,但還是要吃點心聊聊天。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護士過來照顧他時,老爺子會笑眯眯地回憶,自己年輕時是如何追求老伴的,惹得護士一片笑聲。

老爺子還金句不斷:"人這一生,開心最重要。""年輕幸福,不算幸福,老了幸福,才是幸福。"

護士告訴他,上海市社會福利院的志願者會在春節來看望他,並給他送春聯。汪明昌馬上四處看看,並遺憾地說,"我沒有準備禮物給孩子們。"於是他在孩子們來看望他時,為孩子們演奏了一曲葫蘆絲。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一個小小的細節,就展現出老人對人情禮儀的重視,對生活品質的講究。

關於後事,老人說,"一切從簡,不設靈堂,不開追悼會,也不收人家的禮錢。現在墓地那麼貴,我海葬也沒問題。"

結果老伴一句話把他海葬的想法打消掉,"家裡這點條件還是有的,況且你死了也由不得你做主了!"老爺子就笑著不吭氣了。

面對死亡,每個人態度不同。有的人總想躲避,有的人卻積極面對。

6、生命終點,也應該有尊嚴地離場!

除了以上四位患者,紀錄片中還講述了許多同樣令人動容的臨終故事。

一位臨終前念念不忘想見到絕交十幾年的女兒,卻最終未能如願的老婦人;一位感嘆自己臨終前有三個孝順女兒圍在身邊,今生無憾的母親;一位創造了醫院存活紀錄的中年男人;一位魂牽夢繞想再回一次自己並不遙遠的故鄉,卻最終沒能回去的老人。

一個個"人之將死"的故事,一段段"其言也哀"的訴說,令我感受到了生命強烈的震撼和衝擊,這就是《生命裡》這部紀錄片不同尋常的意義所在。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紀錄片中段,鏡頭曾對準了一對在街頭梧桐樹下拍攝婚紗照的年輕人,看著他們青春靚麗的幸福臉龐、輕盈靈動的身體,我感嘆著年輕真好。而那些即將走向生命終點的老人,哪個又沒有年輕過呢?

從某一方面來講,這些住在臨終關懷病房的老人,是幸福的。他們有親人朋友的陪伴、有醫生護士的照顧,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帶著尊嚴離開人世的。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而在許多大大小小的普通醫院中,還有多少絕症病人,在忍受著搶救治療帶來的痛苦卻無力拒絕。還有多少患者家屬,在傳統觀念的拘束之下,寧可花費鉅額金錢做無謂的搶救,也不願揹負放棄治療的罵名。

臨終關懷這個話題,在我們國家多數百姓的觀念中,還是陌生或忌諱的。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社區醫院附近的居民,許多都在自家窗戶外邊掛著一面鏡子,直接照向醫院。

為什麼?因為迷信,希望將死人的晦氣反射回醫院。

人們懂得優生,卻很少知道優死也是一個人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

收204人就死亡185人,病人為何還願進這家醫院?答案令人落淚!

如同一個小護士在片中說,"其實許多患者,到最後是為家屬活,為整個醫療環境而活,自己卻沒有能力選擇一種有尊嚴的方式離世。"

我們國家對於公民的死亡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們也要承認,老百姓在上千年風俗習慣影響下形成的生死觀,也不是短期可以改變的。

《論語 先進篇第十一》中記載,孔子在回答弟子季路關於死的問題時,曾說到:"未知生,焉知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活著的時候怎樣做人還沒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

但我覺得,孔子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已知死,方知生!"只有明白了死亡對於生命的真正含義,我們才能明白活著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