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溫恆溼、淨化空調技術及建築節能技術發展歷程

【提要】本文概要地介紹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空調所在恆溫恆溼、淨化空調技術及建築節能技術研究和開發、應用方面的進展。

恆溫恆溼、淨化空調技術及建築節能技術發展歷程

1恆溫恆溼空調技術研究

1.1概述

空調技術是在我國解放以後才逐步發展成熟的一門學科。它涉及到各類建築物和生產場

所的室內環境要求, 即: 室內空氣的溫度、溼度、速度和潔淨度等, 直接影響著生產工藝和人體健康。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 各行各業科技和生產要求也會越來越嚴, 特別是要求保持恆定的室內溫、溼度, 才能滿足生產工藝條件, 否則難以生產出合格品, 因此研究恆溫恆溼技術勢在必行。

6 0 年代初, 在國家科委十年規劃中, 將恆溫恆溼技術列為國家重點攻關課題。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空調所負責, 組成了空調設備、恆溫恆溼指標、氣流組織、自動控制等專題組進行研究, 於1 9 6 5 年研究得出整套科研成果, 包括高精度恆溫( 2 0 士0.5 ℃ 、士0.2 ,C、士0.1℃ )和一般精度恆溫( 20 士1℃ )等技術設計計算方法,採取的措施和設備選用方法; 同時又組織對全國典型工程進行恆溫普查和實測總結, 於60 年代末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恆溫工程整套設計方法。從圍護結構、送風溫差與換氣次數、氣流組織方式與計算、設備選型以及注意事項都有了明確規定, 這些均編入《空氣調節設計手冊》,廣泛應用於實際工程, 至今亦在使用。

進入70 年代以後, 技術在進步, 生產工藝又提出更高要求, 建研院空調所的科研人員結合生產實際, 深入現場進行調研, 在北京光學儀器廠光柵刻線室成功地實現20 士0.01 ℃ 高精度恆溫, 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然而科學發展是無止境的, 生產過程不僅要求恆溫, 有些還需要恆溼, 例如針織品、造紙、醫藥、食品等。解決恆溼問題, 同樣需要從研製設備和技術關鍵入手。空調所在引進國外樣機基礎上, 積極研究開發了轉輪除溼機、溫溼度傳感器及自控儀表、模件式溫溼儀等。通過幾個具體工程使用, 例如天津某站恆溫恆溼室達到20士.0 5 ℃ , 相對溼度“ 士2% ; 北京某研究所恆溫恆溼達到20 士0.1 ℃ ,5 士3% R H, 說明恆溼技術已可達士2%。從此開始,建研院空調所具備了恆溫恆溼全套技術, 有能力進行從設計到調試恆溫恆溼工程總承包。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需要, 不斷開發, 研製出裝配式恆溫室、恆溼室或恆溫恆溼室, 非常適合改造工程使用。

根據有些生產工藝需要低溼, 例如玻璃合片室、生物製品、庫房等, 要求在室內溫度20 ℃條件下, 相對溼度低於25 % , 甚至要求達到1 5 %, 允許波動範圍不超過2%。我們利用除溼技術進行設計, 選用我所研製的除溼機, 在北京某生物製品室達到室溫20 ℃ , 相對溼度低於2 0 % ; 又如在深圳某廠的玻璃合片生產車間, 選用國外除溼設備達到了相對溼度2 ) 士.2 5%的要求。

近些年來, 空調所又繼續開發傳統技術, 發揮所內綜合優勢, 利用原有的恆溫恆溼技術, 充分發揮作用, 不僅取得了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還在實踐中鍛鍊和培養了新生力量。例如: 對某衛星製造廠計量恆溫間的改造, 就是採用總承包方式, 總面積1 1 0 0m 2 ,共18 個計量間。改造後提高了恆溫精度, 由原來的20 士(1~ 2 ) ℃ 提高為20 土0.5 ℃ 、士1 ℃ , 節電53 % ; 耗水量由1 2 o t/ h 下降為s t/ h ; 機房佔地面積由6 2 o m 2 縮小為2 7 7m 2 , 節省5 5%。

綜上所述, 恆溫恆溼技術已成為建研院空調所傳統優勢技術, 今後將會繼續發揮作用, 為空調行業技術發展作出成績。

1.2 典型工程

1.2.1 某所國家級超精密加工試驗室

該試驗室總面積9 47 m 2 , 共有15 個試驗間, 其中三間要求恆溫20 士0.2 ℃ , 恆溼45 士5%, 其餘均為20 士1 ℃ ,50 士10 %。

設計時採用空調所研製的帶上位機通訊功能的W S Z一3 型模件式溫溼度調節儀進行控制。每臺儀表可巡迴測量溫、溼度及設定值、閥門等16 個參數, 其精度高汾辨率高達0.01 ℃ 。工程峻工後調試, 經2李小時連續運行, 全部達到上述恆溫恆溼精度要求。

1.2.2 北京某研究所恆溫室設計

該恆溫室由8 間組成, 總面積為23 6 m 2 , 各房間要求見表1。

設計時, 對於士0.1 ℃ 房間採用孔板送風下側迴風; 士0.5 ℃ 房間採用側送側回方式; 其它房間採用條縫風口上送上回方式。選用櫃式空調機, 控制系統均採用空調所的W S Z 忍型模件式溫溼度調節儀及不同功能模件卡, 組成送風溫度和室內溫、溼度兩級控制。竣工後經連續24 小時運行測量, 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溫度均未超過上述要求, 溼度均小於士5 %。

1.2.3 天津某站的裝配式高精度恆溼室研製

該室建在一座二層樓的底層, 為一般辦公用房, 要求改造成二間恆溼室, 面積分別為: (4x 4.2 ) m 2 ,( 4 x 5.5 ) m2 , 層高2.5 m。要求室內距地(0.5 x2 ) m 區域內, 相對溼度為“ 士2%,至少維持6 小時。

根據上述條件, 受建築面積限制, 將原建築作為外套, 內設置裝配式壁板組成的恆溼室, 壁板與外套之間為氣套, 並對圍護結構作了防潮和保溫處理。空調機房設在相鄰小間內, 選用風冷櫃式空調機, 並配以加熱器和加溼器。恆溼室內採用孔板送風下側迴風方式。為了保證恆溼士2% 的要求, 採用空調所研製的S WD 一2 型溫溼度傳感器和模件式控制儀組成自控系統, 通過送風參數和室內參數兩級控制來達到要求。

建成後, 經冬季和夏季工況連續運行考核,記錄了連續12 小時實測值, 實測結果見表2。

其自動控制系統運行正常, 系統從開機到工況穩定只需2 小時左右。

從上述結果表明, 採用裝配式恆溼室方案是成功的, 對於改造工程採用裝配式是非常適用的。

低溼工程 低溼工程是指室內相對溼度小於30%(室溫 20℃)的場所 , 也就是指含溼量5g/kg 以下。由於要求低溼, 用冷凍除溼方法是不能達到的,一般需要採用化學吸附方式或冷凍徐溼與化學吸附相結合方式, 才能達到要求。例如:

北京某生物製品室就是潮溼空氣經轉輪除溼機, 再進入冷凍除溼降溫後送入室內, 使室內達到相對溼度小於20 %。

深圳某廠採用室內外空氣混合後進入冷凍除溼機, 再經轉輪除溼機除溼, 然後經冷卻器等溼冷卻後送入室內, 而達到室溫2 ℃ , 相對溼度2 2.5 士2.5%

1.3 結語

綜上所述, 建研院空調所經過幾十年的空調技術研究和開發, 已係統地研究解決了恆溫精度在士0 . 1 ~士0.01 ℃ 、恆溼精度在士5%~士2 % 的高精度恆溫恆溼成套技術( 包括設計計算、恆溫恆溼設備及控制儀表等), 並已能以多種形式為各行業提供全套技術服務(上述工程實例足以說明)。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 結合生產實踐,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與全國同行們團結協作, 為我國空調事業再創業績。

恆溫恆溼、淨化空調技術及建築節能技術發展歷程

2 淨化空調技術研究

國際上自50 年代中期以來, 空氣潔淨度已逐漸成為空調的三大參數之一, 對溫溼度波動範圍要求嚴格者, 即是前述的恆溫空調; 對空氣潔淨度有要求者, 即為淨化空調。淨化空調出現不是偶然的, 是現代高科技和生產活動發展的結果, 它的任務是保證產品加工的精密化, 產品結構的微型化, 產品質量的高純度, 產品運行的高可靠性。

3 0 餘年前, 面對國內空氣淨化技術完全空白而又急需的狀況, 建研院空調所從事淨化空調研究開發工作一開始就從硬件抓起, 促進普及; 在普及的基礎上再抓理論提高; 然後再去指導推廣普及。當時主要根據三線任務和各部委的要求, 首先要提供樣機、產品和裝置。大約經過十年時間至70 年代初期, 我們所獲得的淨化方面的成果已基本配套成龍, 使當時國家需要的淨化空調測試方法、儀器和設備都可以立足國內獲得解決蕊併為後來北京及至全國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會戰以及淨化技術的普及, 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目前為止, 從計重測塵法、微孔濾膜測塵法到濁度計、J 73 型粒子計數器和標準粒子; 從粗中高效過濾器到潔淨工作臺、吹淋室、層流罩、餘壓閥、傳遞窗、吸塵機、自淨器、壓縮空氣過濾器、檢漏儀、細菌採樣器; 從裝配式亂流、層流潔淨室到0.1μ10級潔淨室; 從節能型低阻亞高效過濾器到消毒型屏蔽式紫外線消毒器; 從封導結合的雙環密封裝置到密封膠, 在國內都是首次成功。可以說, 在主要儀器設備,主要“ 軟件” 方面, 從國際上看, 我們起步並不晚, 從國內看, 空調所也走在前列( 見表3、表4 )。

恆溫恆溼、淨化空調技術及建築節能技術發展歷程

恆溫恆溼、淨化空調技術及建築節能技術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之後, 是空調所和全國同行把國產的設備產品應用於國內淨化空調工程的普及時期。為了指導這種普及, 保證工程質量, 先後主編了《空氣潔淨技術措施》和《潔淨室施工及驗收規範》, 參編了《潔淨廠房設計規範》。其中《措施》是國內第一份關於空氣潔淨技術的綜合性指導性措施; 《施工規範》是國際上第一份這樣的規範。這在我國大發展的重要時期, 為淨化技術, 為現代化建設, 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空調所還設計、承包建設了許多有難度的淨化空調工程, 如毛主席紀念堂甲區、百級白血病房、整個1 09 廠生產線淨化改造、中藥西藥和獸藥廠淨化車間、S P F 動物房、科學實驗室、原子鐘恆溫潔淨室、導彈平衡實驗室、愛茲病毒生物安全P 3 級實驗室等。

在理論提高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方法, 有的在國際上也是首次, 已廣為國內規範、手冊、書籍所採用。我們分析了亂流和平行流(也稱單向流) 的流態實質, 提出用平行流代替層流的概念, 這比美國20 9C 標準的變更早五、六年。

通過大量實測數據和理論分析提出的我國大氣塵的統計規律和日變化模型, 是重要的基礎數據, 得出了日變化趨勢基本上與相對溼度和絕對溼度的變化趨勢相同的重要結論, 並且區分了地區類型濃度和高效系統、非高效系統的設計濃度, 而國外一直不加區分, 這對設計質量特別是超級潔淨室的設計有很大影響。

提出的潔淨室均勻分佈和不均勻分佈計算理論和方法。在國內外第一次把亂流和單向流

納入一個統一公式加以解釋和計算, 揭示了它們的特性和規律, 弄清了一些不好解釋的實際間題, 而且使具體計算變得簡單易行。到目前為止, 國外還沒有既簡便又很準確的計算含塵濃度和自淨時間的方法。

單向流潔淨室一向以其巨大風量而令建設者和設計者頭痛, 因為美國聯邦標準把它的截面風速規定為不得小於0.45 m / s 。所以, 若能有根據地降低風速, 則不僅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且也給設計和建造帶來方便。“ 平行流潔淨室幹限風速的研究” , 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足以抗四種干擾的下限風速, 並且考慮了室內熱源和人行走的因素, 從而跨過了國際權威數據設置的“ 門檻” , 使設計風速可降低1 / 3 , 其可行性已為國內大量實踐所證明。

在潔淨室型式上, 經典的垂直單向流由於其上滿送、下滿回的方式帶來許多問題, 制約了百級潔淨室的推廣, 特別是像我們這樣資金少的國家。我們關於兩側下回風潔淨室特性的研究, 是通過可視化的水模型進行的, 這在當時國內本領域中也是首創, 它使數學模型的結果變成可見的事實。該研究成果為這種潔淨室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數據, 突破了國外認為這種潔淨室只能在不超過3.6 m寬下使用才能達到1 0 0 級的看法, 允許室寬沐到6 m、這就足夠實際需要, 因而從某一方面大大推動了百級潔淨室的發展。目前國內建造的百級潔淨室, 大部分已是這種無格柵地板的簡便型式。

在檢測方面我們早於美國數年就提出了最小檢測容量、最少測點數和風速不均勻度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並且包容了後來美日提出的數據。在工藝方面, 我們提出的封導結合的雙環密封裝置, 是國外所沒有過的, 它為超級潔淨室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密封工藝。

當前我國淨化空調面臨電子工業和製藥工業發展的需要, 都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時期。進入90 年代時, 日本的芯片年產10 0 億片, 韓國3 0 億片, 而我國只有1 億多片。當時我國年產高效過濾器7 一8 萬臺, 我國的淨化生產總值( 不計土建費用) 約為2 ~ 3 億元, 佔國民生產總值1.74 萬億元的萬分之1.5; 而日本同時期淨化產值35 億美元, 佔國民生產總值2.45 萬億美元的千分之1.5。此外, 我國有數千家中西藥廠要按《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 即G M P ) 要求進行淨化改造。所以即使不談其他行業對淨化空調的需要, 只是從電子工業追趕國際水平而發展淨化空調或者為了國內製藥行業技術改造而應用淨化空調, 對淨化空調來說, 都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已為我國淨化空調的發展做出貢獻的空調所, 也應當更有所作為才是。

3 建築節能技術研究

3.1 概述

我國目前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築面積約在10 億m2 以上, 其中城鎮住宅2 億m2, 公共建築和工業建築2 億多m2 以及農村住宅7 億多m2。我國已有建築面積也十分巨大, 到1 9 9 0 年底, 城鎮房屋建築面積70.9 億m2, 農村1 75 億m2, 合計達2 4 5.9 億m2。預計1 9 9 1 一2 0 0 0 年將完成城鄉房屋建築為1 06 億m2, 是世界上建房最多的國家。要實現其基本使用功能, 需耗用大量能源。建築能耗包括採暖、通風、空調、降溫、照明、家用電器和熱水供應的能耗, 其中以採暖和空調能耗為主。

我國地域廣闊, 與同緯度其它國家相比, 冬寒夏熱十分突出, 而建築物的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很差, 採暖系統熱效率低, 單位住宅建築面積採暖能耗高於發達國家幾倍` 僅在“ 三北” 地區城鎮, 雖然人口只佔全國的13.6%, 而且冬季室內溫度並不能總保持16 ℃ 以上。1 9 9 3 年其建築採暖耗能已達1.01 億噸標準煤, 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6%。而以我國長江流域為代表的中部地區, 人口占全國的1/ 3 , 冬季溼冷, 夏季酷熱, 以往採暖受到限制。隨著經濟發展, 城鎮及農村房屋正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採暖設施, 全國範圍內的“ 空調熱” 日見高漲, 而熱水供應也必將逐步發展起來。至於廣大農村, 建房熱仍持續不斷, 但房屋保溫隔熱性能很差, 改變冬寒夏熱的室內環境也勢在必行。自70 年代末8 0 年代初, 以旅遊旅館及高檔出租辦公樓、公寓、商場為代表的民用空調建築大量興建。僅以高檔旅遊旅館為例, 1 9 9 3 年底已超過2 5 0 0 家。這類建築由於都設置了全年性舒適空調和較高的建築標準, 主要能源為電力, 故已成為城市民用建築中的用電大戶。在某些城市, 這類建築的總用電量已佔到城市居民用電總量的40 %, 普遍存在電力高峰段供不應求, 被迫採取拉閘限電辦法。因此, 採暖和空調能耗必將迅速增長,預計到2 0 0 0 年將增到1.79 億噸標準煤, 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上升至1 3.6 %。由此可見,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能源供應將更加緊張, 導致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 然而能源生產相對於經濟發展要滯後得多。“ 九五” 期間我國經濟預計將保持8% ~ 9% 的增長速度, 而一次能源生產量增長率則可能爭取達到4%。為了減輕能源供應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 發展經濟所需的能源應更多依靠節能來解決。

建築節能起源於1 9 7 3 年和1 9 7 9 年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許多發達國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 建築節能進展巨大, 成效顯著。我國從1 9 8 2 年原國家經委撥款由建設部組織開展建築節能工作。空調所從摸清量大面廣的北方建築採暖耗能入手, 作為主編單位之一, 編制了我國第一部採暖住宅節能設計標準, 並於1 9 9 5 年再次修編。為了編制空調建築的節能設計標準,由國家計委撥款空調所承擔, 進行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旅遊旅館空調建築耗能調查實測,並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空調節能設計標準。在推動技術進步方面,在原國家經委及建設部支持下, 進行了平衡供暖技術的研究與產品的開發,提高了供暖系統能源利用率。為了改善北方農村住宅、公共建築以及中部地區城鎮住宅冬夏季室內熱環境條件, 在國家計委、農業部、建設部的支持下, 開展了利用被動太陽能改善室內熱環境技術的研究, 並在遼寧、山東農村及江蘇、安徽城鎮建造了利用被動太陽能為主的節能住宅。我國中部地區城鎮住宅以往不設置採暖裝置, 為了從理論分析及實測上獲得適合該地區居民的最低水平室內熱舒適環境指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 開展了研究課題, 初步獲得該地區最低水平舒適指標以及開發了優化設計軟件, 推動了被動太陽能在建築中應用技術的發展。

綜上所述, 建築節能技術經過20 年來的發展, 已成為了空調所的優勢技術之一, 結合國家的需要, 今後還將在縱深上投入力量, 為建築節能行業技術發展作出成績。

3.2 標準與規劃

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物理所、空調所)作為主編單位,一我國第一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採暖居住建築部分) 於1 9 8 6 年由建設部發布, 確定為第一階段節能目標, 即與1 9 8 0 1/ 9 81 年住宅通用設計相比, 按此標準設計的住宅可節能30 %。1 9 9 2 年開始對該標準進行修訂, 於1 9 9 5 年建設部發布《居住建築熱工與採暖節能設計標準》, 提出第二階段節能目標,比第一階段再降低30 %, 也即在1 9 8 0/ 1 9 8 1 年住宅通用設計耗能水平基礎上節能50 %, 但節能投資不超過土建工程造價的10 %,節能投資回收期不超過10 年, 節約噸標煤的投資不超過開發噸標煤的投資。

1 9 9 3 年國家技術監督局與建設部聯合發佈了《旅遊旅館建築熱工與空氣調節設計節能標準》。該標準為強制性的國家標準, 要求在審批新建、擴建及改建旅遊旅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節能篇章時, 以及設計單位在進行旅遊旅館的設計和管理工作中, 都應遵守該標準的規定。

1 9 9 5 年建設部發布了“ 建築節能` 九五’ 計略劃和2 0 1 0 年規劃” , 進一步明確了建築節能的三步目標。

3.3 平衡供暖技術

採暖建築節能標準明確提出了節能指標,這指標應由提高圍護結構保溫性能、改善門窗密閉性, 以及提高供暖系統鍋爐運行效率及管網輸送效率來實現。

根據對我國北方集中供暖系統的調查、實測及分析, 認為要使供暖系統達標, 其關鍵技術為水力平衡。在供暖系統中, 熱水由閉式管路系統輸送到各用戶( 例如供暖小區中各幢樓)。對於一個設計正確, 並能按設計要求運行的管網系統來說, 各用戶應該都能流經設計水量, 即能滿足其熱負荷的需求。但由於各種原因, 大部分輸配環路及鍋爐機組( 或熱力站) 並聯環路存在水力失調, 即流經用戶及機組的熱水流量與設計水量不符。為了緩解供暖系統室溫冷熱不勻現象, 以往設計或使用單位常常加大鍋爐機組及循環水泵容量, 結果導致投資增加, 能量嚴重浪費。這反映於採暖能耗高, 不符合節能標準指標值, 同時供暖品質差, 小區中各樓室溫不勻,低的只有10 ~ 12℃ 或更低。

這種水力失調的主要原因是以往管網系統中缺乏能定量調節(調節性能好且能測定流量)的閥門(硬件) 以及能確保各用戶獲得設計流量平衡調試方法( 軟件)。

在原國家經委的支持下, 空調所於1 9 8 9 年研製開發了平衡閥及其專用智能儀表, 這提供瞭解決水力失調的硬件及軟件。平衡閥是一種特殊功能的閥門, 它具有良好的流量調節性能,有閥門開啟度指示及鎖定和測量裝置; 專用智能儀表中編入了平衡調試軟件, 在調試時, 應用智能儀表逐一對每個平衡閥作一次性調整, 全部系統即能實現水力平衡。

北京市安貞西里小區有建築面積73 萬m2 , 由於各種原因小區供暖效果差, 相當數量的用戶室溫低於16 ℃ , 有的只有10 ℃ 左右。經空調所實測診斷, 並採用以平衡閥為主的平衡供暖技術後, 系統中全部室溫均達到16 ℃ 以上, 而且鍋爐運行臺數比以往少一臺, 同時也少運行一臺水泵及相應鼓引風機, 一個採暖季節電6 8 萬度。

目前平衡閥已應用於全國29 個省市自治區8 0 0 餘個工程, 經實測表明, 應用該項技術後平均可節煤節電各15 %。

3.4 自保溫隔熱體系的初步研究

“ 自保溫隔熱體系” 是首先通過建築圍護結構本身及自然能源的作用, 在某一氣候條件下,即可達到或基本達到“ 最低容忍” 的室內熱溼環境指標, 以及在條件許可採用人工供熱( 冷) 的地區, 可以既保證“ 近期舒適” , 又實現節能目標的建築體系( 包括、門窗、屋頂、地坪、陽臺等)。我國中部地區( 冬冷夏熱地區), 雖然冬季平均氣溫高於O℃ , 但相對溼度較高, 冬季溼冷, 而夏季又酷熱。以往該地區一般城鎮住宅圍護結構無保溫措施, 也不設置集中採暖設施, 此冬夏季室內熱環境條件相當差。為了從“ 自保溫隔熱體系” 思路出發, 結合國情及居民生活習慣,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 空調所開展了“ 節能住宅設計、能耗及室內熱環境理論分析和軟件開發研究” 。通過對無錫市十名學生( 五名男性、五名女性) 冬夏季的實測, 結論為: 當地居民最低舒適的環境參數為: 冬季, 室溫及室內平均壁面溫度為10 ℃ 或更高; 而夏季室內環境的上限為室溫32.5 ℃ , 相對溼度70 %, 平均輻射溫度與空氣溫度接近。為了開發“ 自保溫隔熱體系” 住宅建築優化設計軟件, 在國外軟件基礎上, 補充了相對溼度、平均輻射溫度、空氣流動速度等數學模型, 而開發出利用被動太陽能改善室內熱環境的軟件。

3.5 被動太陽能改善室內熱環境技術

空調所自70 年代後期開始從事於如何儘可能利用太陽能、合理建築設計來改善室內熱環境條件。在農業部及建設部的支持下, 參加“七五” 、“ 八五” 攻關課題, 對太陽能集熱蓄熱部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並在北方及山東農村建造了被動太陽能採暖住宅及學校,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即室溫達10 一12 ℃ 以上, 增加投資額在15 % 以下。

為了推動中部地區城鎮住宅被動太陽能設計技術, 及學習國外先進技術, 在建設部、國家計委支持下, 通過中瑞( 典)科技合作完成了“ 我國過渡地帶節能住宅設計技術” 。通過優化計算南向窗牆比及圍護結構保溫性能, 在無錫沁園新村以及“ 八五” 攻關課題的示範工程馬鞍山珍珠園小區中均建造了示範建築, 實現冬季南向平均臥室溫度達到10 一12 ℃ , 夏季南向臥室日平均室溫比普通住宅低2 ℃ , 投資題增加10%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