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經歷了八年的抗日戰爭和四年解放戰爭,連年的社會動盪使得宜興紫砂陷入了其發展歷史上最低落的時期。建國之後,面對全新的政權,留在國內有消費能力的群體對自己的有產階級身份的未來感到極度的茫然,甚至惶惶不可終日,高端消費市場的萎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樣的社會現實必將對工商業的生產造成嚴重的打擊,建國前後丁山從事紫砂製作的匠人已經寥寥無幾。即使有一些零星的生產,也是在沿襲民國的形制與工藝,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此時的紫砂產品大多工藝簡化、造型呆板、窯燒欠缺、刻繪隨意的特徵。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建國初期清水泥刻繪添白獅球茶壺

新政權建立伊始,又經歷了三年有餘的朝鮮戰爭,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國家才開始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經濟的建設上來。一九五四年共和國憲法頒佈之後,確定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隨後,地方政府開始對紫砂行業投入改造資金恢復生產,並逐步指導丁山散落的紫砂藝人組成集體性質的工商業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廠,期間,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便是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卲六度、範正根、範祖德等七人組建了紫砂工場(隸屬於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這七人也是建國後紫砂史上的“老七老”。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江蘇同好收藏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半磨光小傳爐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廣東同好收藏1948年範祖德製作粉墨綠泥柿子壺

三年後的一九五七年,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王寅春、顧景舟、蔣蓉開始參與到紫砂合作社中來,並被聘任為紫砂技術輔導員,成為建國後紫砂史上的“新七老”,繼而成立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同年,紫砂開始恢復出口,出口產品不僅在是用於沖泡茶葉的茶壺,還為了適應國外的生活方式,在內部掛高溫白釉的成套咖啡具。公眾號有幸收集到兩幅圖片資料,兩把茶壺都有紀年款、都是同一類型的柿子壺、又都是同一時期製作(前後相差五年),特別是兩位作者——堪稱建國後紫砂廠夫唱婦隨的典範——曾擔任過紫砂廠廠長的高海庚、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周桂珍伉儷。從兩位傑出的紫砂藝人年輕時代的習作,可以看出建國初期徒工們的製作水準仍然是偏低的。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江蘇同好收藏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清水泥傳爐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廣東同好收藏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清水泥半磨光小傳爐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清水泥粉墨綠泥小傳爐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江蘇同好收藏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清水泥獅球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玉壺雅集》著錄五十年代白泥內掛白釉竹報春套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壺中天地》雜誌著錄五十年代清水泥內掛白釉雲龍茶壺

一九五八年伊始全國進入到了大躍進時代,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宜興合新陶瓷廠與上袁、潛洛二十八家紫砂手工業戶合併,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建廠之初即有職工兩千餘人,製作藝師達到了三百人之眾。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成立,標誌著紫砂發展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公有制的所有制體制和現代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並延續了四十年之久。坊間流傳“宜興紫砂工藝廠”是紫砂歷史上的“官窯”,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國營企業受到政府的直接領導,有著官方的性質,但是其與封建社會的皇家官窯比較,無論生產方式、產品要求、權屬體制還是服務對象都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和本質的不同。事實上“紫砂官窯”的稱謂也只是當下經營紫砂工藝廠的商家們推銷商品的一種噱頭而已。公眾號有幸收集到兩幅圖片資料,兩把茶壺都有紀年款、都是同一類型的柿子壺、又都是同一時期製作(前後相差五年),特別是兩位作者——堪稱建國後紫砂廠夫唱婦隨的典範——曾擔任過紫砂廠廠長的高海庚、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周桂珍伉儷。從兩位傑出的紫砂藝人年輕時代的習作,可以看出建國初期徒工們的製作水準仍然是偏低的。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江蘇同好收藏一九五七年高海庚製作紫泥柿子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美國同好收藏一九六二年周桂珍製作紫泥柿子茶壺

經歷了建國前後將近二十餘年顛沛流離的紫砂藝人們,在國營體制的生產企業中,個人的生活已經得到了保障。穩定的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地位的提高,使得藝人們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增加產量、技術改進、培養徒工的工作上來。一九六零年前後的這段時間,由於七老的努力工作以及他們自身的精湛工藝,使得紫砂工藝廠的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並且遠遠超過了建國前後動盪時期紫砂制器,也成為了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歷史上最為出色的大眾商品,之所以稱其為大眾商品,是相對於後期紫砂工藝廠的高工大師們生產的高檔商品而言的。如果把當時廠內職工製作的商品壺與七老們製作的作品相比較便可一窺他們之間的傳承關係。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紫砂茶壺在當時,必定是七老藝人手把手親自傳授製作,甚至有可能在徒弟製作的商品壺時,由這些老藝人們、老師傅並親自動手完成局部製作或後期校正。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壺中天地》雜誌著錄朱可心雲龍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六十年代初紫砂廠清水泥雲龍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南京博物院館藏朱可心制紫泥合菱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六十年代初紫砂廠清水泥合菱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上海同好收藏吳雲根製作白泥墨綠泥竹段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六十年代初紫砂廠白泥墨綠泥竹段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建國初期範祖德製作紫泥段泥梅樁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茶器山房收藏六十年代初紫砂廠清水泥梅樁茶壺

在接下來的紫砂生產過程中,以七老藝人為首的技術輔導員,完全拋棄了傳統手工藝時代的師徒之間陳舊的技藝傳授方式,即打破了師傅壟斷技藝、緩慢地、有選擇性地傳授技術技法的方式,轉而以共同建設自己國家的主人公精神,建立培訓班大量培養紫砂生產的年輕職工,為後續的紫砂生產大發展奠定了堅實人才基礎。師徒共同以比學趕幫的形式、飽滿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在培養新生力量的同時,創造了大量的新的紫砂茶壺器型。一九六二年的師徒作品展,就是給宜興紫砂工藝廠新型師徒關係做了最好的註腳。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新七老”裴石民製作師徒作品展紫泥金鐘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新七老”顧景舟刻字,高海庚製作師徒作品展清水泥雙線竹鼓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新七老”王寅春製作師徒作品展清水泥四方茶壺

朱可心大師設計製作的梅報春壺是這個時代的經典,且在後來的一廠生產中演化出更多的品種,報春壺的造型設計可謂獨具匠心,上豐下斂的壺身形制,不僅挺拔有力,極具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時代特徵,而且在實用性上也突破了傳統紫砂茶壺造型,這種上大下小的造型特點使得茶壺出湯時只需傾斜四十五度,即可使得壺內茶湯全部集中到壺嘴部位一傾而出而無落蓋之憂。也恰恰在這個時期,紫砂製品也第一次受到政治的影響,貼上了意識形態的標籤。梅報春壺就是比較典型的以“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為創作思想的結果。從這時開始宜興紫砂器開始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朱可心製作刻毛主席詩詞梅報春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六十年代初中期紫砂廠蔣聽寶製作梅報春茶壺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1949-1966“國營紫砂”的復興與改制


廣廣東同好收藏王寅春制刻毛主席詩詞紫砂蓋杯

也正因為如此,宜興紫砂工藝廠的命運也最終由於體制的原因走向終結,這是後話,但不可否認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