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立增:「爲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周年)

人物名片

尤立增,河北省特級教師、高級教師評委會委員,河北省特級教師“送教下鄉”講師團成員。現任張家口一中學術委員會主任。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全國十佳教改新星”“全國中語首屆學術領軍人物”“全國文學教育名師”,“河北省勞動模範”“河北省首批學科名師”“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河北省首屆教育追夢人”,張家口市“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專家”“市級名師”“十大傑出青年”“傑出人才”等榮譽稱號。2013年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名師庫。

執教公開課獲得國家級一等獎4次。先後有200餘篇論文在教育期刊發表,主編教學用書30餘種,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持國家級、省級課題多項。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執教公開課或作學術報告100餘場,並多次在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中擔任評委。



“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

尤立增

(本文刊發於《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5年第6期)

(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摘 要:高中作文教學“少慢差費”、高耗低效、訓練隨意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何解決,許多教師都作了有益的嘗試。我們根據高中學生認知能力、心理特徵等學情,秉持“轉化教學論”的核心理念,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高中作文“為生命寫作”與“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的訓練體系。該體系中的“為生命寫作”,力求迴歸寫作的本質,促進高中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與健全人格的形成;“為生存寫作”,力求遵循高考作文的寫作規律,解決高考作文得分不高的問題。

關鍵詞:為生命寫作 為生存寫作 寫作訓練體系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一、理論依據及內涵闡釋

轉化教學論認為:語文教學的核心重在“轉化”,“轉化率”是指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以及與語文相關的人文素養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素質的比率,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核心。寫作過程也是一個轉化過程,學生廣泛閱讀,大量吸收,豐富自己的資料儲備,學習他人的寫作技巧,是一個內化過程;學生深入生活,用心觀察,在生活中獲得體驗、感悟,也是內化過程。將閱讀所獲、生活所得寫成文章,則是一個外化過程。內化和外化必須並重,有機結合,才會有的寫,寫得好;如果只是著重於一點,或者既不重內化又不重外化,都是違背寫作規律的做法,轉化效率自然無從談起,學生作文無話可說,或者空話連篇也就不足為奇了。基於此認識,筆者以轉化教學論為依據,對高中寫作教學進行了全方位改革,構建起“為生命寫作”與“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為生命寫作”,意味著寫作是一種生命的表達,在內容向度上以學生真實的生活實踐為載體,在情感向度上以學生真實的生命感受為關鍵,在表達向度上以“我手寫我心”的自由寫作狀態為紐帶,讓寫作成為學生生命存在的一種形態,讓寫作成為學生不斷滿足和提升生命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需要將作文教學思考的視野從學生的寫作領域轉變到生命領域。而將作文教學發展的目標由寫作層次提升到生命層次,意味著作文教學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意味著寫作教學的目標需定位成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生命意識,健全學生人格,用寫作讓更多的孩子找到自信和價值,用作文來謳歌生命……

“為生存寫作”,從廣義上講是一種為了“交流”“交際”的寫作,目的在於影響外界。比如科學家寫論文,告訴大家新發現、新成果;比如記者寫報道,告訴別人事實、事件。從狹義上講就是各個學段以升學為目的的寫作,就高中而言,主要指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是不自由狀態下的寫作,作文教學不得不考慮高考,考慮高考就不得不想到特殊的評價標準,這就是“應試作文”教學的特殊性,也是“最不自由狀態下的寫作”形成的原因。這意味著教師在高考作文指導上,必須考慮適應這種“主觀命題,主觀閱卷”的特殊性。

如果作一項調查,筆者相信絕大部分高中教師會發自內心地選擇讓學生“為生命寫作”。但是,絕大部分教師又必須“面對現實”,不得不考慮生存,不得不考慮讓學生在高考作文中拿一個高分。可見,“為生命寫作”與“為生存寫作”存在矛盾,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一味地對高考作文口誅筆伐只能是一種情感的宣洩,“鐐銬”客觀存在,但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舞者”。我們需要建設,需要探索,既要追求理想,也要考慮生存,所以需要在“為生命寫作”和“為生存寫作”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筆者構建“為生命寫作”與“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目的也是為了尋求這個“平衡點”。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二、“為生命寫作”訓練體系

(一)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為生命寫作”的主要呈現形式就是學生“自由練筆”,人們常說“在游泳中學會游泳”,與此相似,只有在寫作實踐中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把課外練筆作為學生寫作的主戰場,規定每週至少三篇練筆,每篇300—500字,要求在30分鐘內完成。每人一個練筆本,取一個能表達自己心志的名字,作為三年高中生活的人生記錄。這樣,一年的寫作文字量為4萬字左右,三年的寫作文字量為12萬字左右。有了量的積累,學生寫作有質的提高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練筆內容要取材於身邊人、身邊事。親身經歷、耳聞目睹、同學交往、師生關係、鄰里往來、街談巷議,皆可入文。即使是熱點話題、國家大事、世界風雲,也要從身邊人、身邊事的角度寫,力避假大空。

筆者認為,寫作能力是學生在自練自改中逐漸形成並提高的。因此筆者摒棄了精批細改或寫程式化批語的老辦法,代之以重交流、重講評的新辦法。重交流:一是師生交流。教師在練筆本上,或讚賞成功之處,或鼓勵後進之人,或指點迷津,或商量討論,要言不煩,務求中的。二是同學間交流。或展覽優秀練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或同學雙方自願,互看練筆,看後寫感受,寫批語,筆談交流。這種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有利於個性發展,也有利於取長補短。重講評:一是個別問題個別指點,二是共性問題適時講評。既講評思想觀點、認識方法,又講評章法結構、表達技巧,始終把握好作文與做人緊密結合的大方向,始終把握住來自生活、發諸真情的大方向,始終把握住對生活的熱愛、體驗、感悟這三個基本點。將寫作指導變為“傳道受業解惑”的重要渠道,變為師生精神領域的高層次交流活動。

但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剛開始會將生活的點滴感受記錄下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又會沒的可寫。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學生對生活的觀察發現不夠,其二是學生的閱讀積澱不夠。而這兩點恰恰是寫作的源泉所在,正是學生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背景的“量”的缺乏,創作靈感和素材日益枯竭,那麼,相應的外化也就談不上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去“發現”寫作素材;指導學生廣泛地閱讀,積累寫作素材。這兩點解決了,寫作的熱情又會高漲起來。這樣,有了內需力,內化和外化循環往復,寫作能力也就呈現出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狀態。

從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生活中,從周圍的人和事中發現積累素材。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生活一天一個樣,人們的觀念在變化,新生事物不斷湧現,教師要特別強調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留意周圍的人和事,從生活的現象裡抓住生活,瞭解生活,找到足以表現生活本質的材料。而身邊事、身邊人,都折射出社會的某些光點,反映出時代的某種特徵,體現出人們的某種精神狀態,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材料庫,讓學生對周圍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由點到面,由校內到社會,從現象看本質,品味人生苦樂,領悟生活哲理,自然會為自己蒐集積累大量富有時代特徵和生活氣息的材料。以這類素材寫成的文章在學生的練筆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週給學生印發新聞材料,讓學生寫時評。如筆者曾給學生下發如下材料: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何兵受邀開車前往中國傳媒大學為博士生舉辦講座,因為負責聯繫的學生未能辦理好通行手續,被傳媒大學的保安拒絕駕車進入,何兵和學生一再向保安解釋,並出示講課安排表、名片,但仍遭拒絕,最後何教授只好在大雪天步行入校。何兵事後發微博:“傳媒大學保安,你以為在保衛中南海呀?”這一事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

下面是兩位同學的自由練筆:

【評論一】大學封閉,是辦學的誤區。古人一向提倡“經世致用”,並以之作為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如果在這一點上,大學的管理者都缺少對社會的基本觀照,那還指望畢業的學生能夠“心懷天下”?大學封閉,封住了社會百態和平民情懷,封住了中國百年“兼容幷包”的大學精神,更封住了中國知識分子兩千年的堅守!這樣下去,大學就剩下“象牙塔”中一顆顆封閉而自私的靈魂;缺乏社會環境的滋養,不僅中國的學術沒有春天,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更將難堪大任,民族精神恐將日益衰微!

【評論二】大學保安,你拒絕了什麼?你拒絕用看似通情達理又為人稱道的舉手之勞掩蓋制度的剛性。遵守制度難免會傷害個別人的利益,然而不守制度卻將傷害更多人的權益,小大之比,不可混淆。你拒絕用左右逢源的世俗哲學來抹殺平等的真理和人格的高貴。這個社會將從你的堅毅中看到:平等的追求,從未停止;公正的大旗,始終屹立。你拒絕賣乖討巧、息事寧人以扭曲職責的真諦。那些專為上級領導服務的官員們,那些常為財富開門的機構啊,來看吧,這就是最生動、最高貴的職責固守,是一份問心無愧的坦然和清明。為固執喝彩,法理之精神,平等之不屈,職責之珍貴,莫不蘊藏其中。

由此可見,豐富的現實生活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也是保證學生對練筆保持熱情的重要策略。

還可以從教材中挖掘練筆素材,完成讀寫鏈接。教材是一個豐富的素材庫,只是學生缺少讀寫鏈接的意識。教師不妨給學生提供一個“抓手”,使學生能將閱讀中汲取的養分有機地遷移、轉化為可感可見的寫作實踐,為閱讀和寫作架起一座橋樑,使讀和寫、汲取和表達有機結合。

例如,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后,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以下“抓手”:

1.將下列詩句擴寫成一篇小散文。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2.以“丁香”“雨巷”等為意象,寫一篇關於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有文采,不少於300字。

3.比較《再別康橋》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一首》,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500字。

這樣,學生彼此激發,課內課外互補,每個學生在 “發現素材→提供素材→應用素材”的切實體驗中,解決了寫作素材貧乏、視野太窄、生活單調的問題。

從廣泛的閱讀中積累素材。報紙雜誌、中外名著,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多讀,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培養高尚的品德,彌補生活的缺憾,幫助自己更全面地觀察生活,對生活作出理性客觀的評價。

(二)“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

要堅持做人與作文相結合。文如其人,作文,或傳播一種知識,作者首先必須掌握這種知識;或闡明一個道理,作者首先必須懂得並相信這個道理;或傳達一種情感,作者首先必須具有這種情感;或褒揚一種德操,作者首先必須崇尚這種德操……總之,做好人是作好文的先決條件之一。高中階段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也是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動盪期。隨著社會發展,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各種社會思潮、人生價值標準都在頻繁而矛盾地影響著中學生,使他們在思想上具有進取性和探求性的優勢,但在認識上又帶有偏激性和片面性的缺憾。而形式相對自由的練筆能比較全面而自然地反映出他們思想認識上的各種變化。因此,我們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學作文必須先學做人,做好人是寫好文的先決條件。我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熱愛生活,體驗和感悟生活,最大限度地實現內化,並以這種體驗和感悟為憑藉,進一步認識社會,認識各種矛盾,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使作文與做人同步發展。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三、“為生存寫作”訓練體系

也許有人會問:課外練筆能使學生“為生命寫作”,成為自由的舞者,那麼,如何解決“鐐銬”的問題呢?高考作文是“為生存寫作”,學生適應了“為生命寫作”是否會無法面對這個“鐐銬”呢?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設計了適應高考作文需要的三年“為生存寫作”訓練體系。

(一)訓練體系

高一記敘文、散文寫作體系:

高一第一學期訓練內容包括:複雜記敘文的寫作,寫出人物個性,寫出事件波瀾;記敘文橫式結構,記敘文縱式結構,記敘文雙線結構,記敘文對照式結構,記敘文日記體結構,記敘文書信體結構;記敘文之領悟式,記敘文之設置懸念。

高一第二學期訓練內容包括:寫景抒情類散文,寫人記事類散文;敘事散文“紅線串珠”,敘事散文“事議結合”;說理散文之“即點輻射”,說理散文之“即事成理”,說理散文之觀形思神;文化散文場景組合式,文化散文遊感結合式,文化散文之詩詞串聯;小小說。

高一寫作體系主要抓住記敘文、散文的文體特徵訓練。經過一年的寫作,學生能夠準確把握相關文體的寫作規律,熟練地掌握記敘文、散文的寫作技巧。

高二議論文寫作體系:

高二第一學期訓練內容包括:讀後感,雜感引申類議論文,闡述類議論文,社會生活評論,文學評論,論辯類議論文;議論文之並列輻射、逐層推進、引議聯結、起承轉合、正反對比、類比推理。

高二第二學期訓練內容包括:比喻論證,歸納論證,對比論證,因果論證,假設論證,歸謬論證;如何從材料中提煉觀點,論據的選擇與運用,如何翻新俗常論據,課文素材的巧妙運用,多種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議論文的辯證分析,議論文中的情感因素,議論文的審美要求,議論的語言錘鍊,議論文的創新技巧。

高二寫作體系的重點是議論文。訓練內容按照文體特徵、結構模式、論證方法、綜合運用四個層次展開訓練。因為高考作文中多數學生會選擇寫議論文,所以高二年級的寫作訓練體系需圍繞議論文各種要素展開,這也是高中“為生存寫作”訓練的重點。

高三作文訓練體系:

高三第一學期訓練內容包括: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寓言類材料作文,名言類材料作文,詩詞類材料作文,解詞(釋意)類材料作文,現象(事例)列舉類材料作文,調查報告類材料作文,抒情議論類材料作文,新聞類材料作文,圖畫類材料作文,多則材料作文。

高三第二學期訓練內容包括:如何準確審題,選擇最佳立意角度;如何使文章符合文體,優美得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如何使文章內容充實,中心明確;如何使文章文采斐然;結構技巧(擬題、開頭、結尾、篇章);如何使文章深刻;如何使文章形象豐滿,意境深遠;創新技巧。

高三寫作體系的重點是考場作文的應試技巧。第一學期根據材料性質,訓練不同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佈局謀篇。第二學期按照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切分,以專題的形式進行針對性訓練。

“為生存寫作”訓練體系有指導課、講評課、升格(修改)課三種基本課型。每次訓練都要讓學生樹立審題意識、文體意識、成品意識和升格意識,也就是說,珍惜每一次寫作,每次必寫成一篇完整的應試作文。每次作文,既要貫徹綜合訓練的精神,又要突出訓練重點,以全面保證每個“成品”的質量,力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具體要求

抓材料(題目),審題全面準確。審題,就是學生根據命題者提供的信息全面審查題意,弄清楚命題者打算讓你寫什麼、幹什麼。審題就像蓋房子打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絕不是危言聳聽。審題的實質就是一種思維訓練,良好的思維品質包括思維角度、思維深度、思維廣度和思維創新度。鼓勵學生髮散思維——篩選寫作的角度,還要求學生聚斂思維——選擇“十環”的角度,保證作文“切合題意”。

找角度,立意深刻新穎。深刻,不是唱高調,說大話;新穎,也不在於刻意的標新立異、劍走偏鋒。關鍵是根據題意,選擇自己感受最深之點,再根據現實需要確定寫作重點,真正以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感悟為基礎,以現實需要為原則,形成自己的認識、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情感,採用自己擅長的表達套路。要堅信,符合實際的便是深刻的,有個性的便是新穎的。

明結構,謀篇合理有序。謀篇,實際上就是繪製文章表達的藍圖。文章要寫成什麼樣式,安排什麼樣的結構,各部分間怎樣聯繫,都需要一番謀劃。合理,指的是合乎事理,合乎邏輯;有序,指的是次序安排有一定的標準(如時間、空間、邏輯、情感等),體現一定的思路。謀篇時,思路為神,結構為形,力求做到神通形美。謀篇的基本操作方式是列提綱。提綱,既是審題、立意的結晶,又是實施寫作的依據。依綱寫文,才不至於出偏。一定要養成列提綱的習慣,提高列提綱的能力。

熟悉表現手法,表達充分有力。善於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如寫一篇記敘文,要做好三點:講述一個故事,突出一個主旨,反映一種思想。寫議論文,一定要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也就是說,選擇的例證一定要能夠證明你的中心論點。要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記敘文中,恰當運用各種描寫方法,可使文章血肉豐滿;恰當的議論,可以收畫龍點睛、加深文意之效;恰當的抒情,可以增強感染力。議論文中,恰當的敘述描寫可以增強文章的形象性、生動性;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可以增添文采。如此等等,都是表述充分有力的重要條件,切忌“單打一”,切忌一味地平鋪直敘。

錘鍊語言,力求優美生動。就大多數學生而言,主要應注意三點:一是要強化修辭意識,養成修辭習慣,有意識地使用常見的修辭方法;二是強化靈活選用句式的意識,養成選用句式的習慣,特別要注重多用短句,整散結合,這最符合漢語的特點;三是強化措詞意識,養成措詞習慣,要得體,要注重使用成語和四字詞語,這也是漢語的重要特點之一。

勤練字,書寫整潔美觀。一定要寫得規範、工整、醒目,在此基礎上力求美觀。卷面要乾淨、規範,修改處要合乎規矩,不可隨意塗改。卷面是語文素質的一種體現,不可等閒視之。

練書寫速度,操作快速敏捷。考場作文限制因素很多,時間因素必須考慮。每次訓練力求做到限時完成。一般而言,15分鐘左右完成審題、立意、謀篇,50分鐘左右完成表達書寫。既要寫快,又要寫好,速度中求質量。

上述內容,每一次寫作練習都要全面貫徹,都要立足於整體效益。


尤立增:“為生存寫作”雙線並行訓練體系(語文報社40週年)


四、“為生命寫作”與“為生存寫作”的結合

“為生命寫作”與“為生存寫作”均遵循寫作規律。“為生命寫作”的課外練筆體現了寫作規律,高考“為生存寫作”也是寫作,既是寫作,就必然體現寫作的規律。遵循規律就不會出現失誤。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寫作空間拓寬了,寫作才思激活了,自然會“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經過自由練筆之後提升的寫作能力,“萬變”的是高考作文的命題。

“為生命寫作”奠定了“為生存寫作”的基礎。寫作過程是一個充分發展個性與創造性,並且極具自我教育功能的過程。“為生命寫作”能夠起到對自身的教育功能,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可貴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自身的“非智力素質”。而這些又與高等院校選拔人才的標準一致,與高考作文的選拔功能一致。

從教育發展的角度看,“為生命寫作”提倡作文個性化,真正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和真實表達,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是作文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作文教學的本質所決定的,同時也是作文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必由之路。這一點又和“為生存寫作”的達成目標一致。

課外練筆是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豐富情感因素、養成良好思維品質、學習章法語言的過程,而這些,哪一條不是高考作文需要具備的能力呢?戴上了“鐐銬”不一定禁錮思想,增加了“規矩”並不一定扼殺自由。“為生命寫作”奠定了“為生存寫作”的基礎。

“為生存寫作”激發了學生“為生命寫作”的興趣,也是對“為生命寫作”成果的檢驗。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的“期望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採取某種行為,是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可以有把握地達到某種結果,並且這種結果對他有足夠的價值。換言之,動機激勵水平取決於認為在多大程度上人們可以期望達到預計的結果,以及人們判斷自己的努力對於個人需要的滿足是否有意義。在高中階段,並非每個學生都能夠對“為生命寫作”產生強烈的興趣,但受到家庭、學校等環境及自身發展需要等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學生可以迫切地認識到“為生存寫作”的重要性,也就是都力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如果教師善於運用“期望理論”,讓學生意識到“這種結果(考高分)對他有足夠的價值”,那麼他自然也會意識到“為生命寫作”的重要性,併產生興趣,進而將這種興趣轉化為有效的寫作行為。

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看,“為生命寫作”的終極目標也許短時間內無法看到,但短期目標需要一種驗證,平時的考試作文就是一種檢驗,即檢驗的權威性需要“為生存寫作”承擔。因此,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績,就是對“為生命寫作”訓練結果的短期目標的最佳驗證。

高中作文雙線並行訓練體系統籌安排如下:高一,以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為主,引導學生堅持作文與做人緊密結合,不斷提高人文素養,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解決作文“無米下鍋”的問題;高二,訓練各種文體的章法結構、表達技巧,完成從“寫不好”到“寫得較好”的轉變;高三,加強創造力的培養,昇華練筆成果,增加高考作文訓練的內容,更加強調訓練的針對性,完成“為生命寫作”提升人文素養、涵養情感、發展個性的任務,同時實現高考作文“考高分”的“為生存寫作”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