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總重約18萬噸的鋼結構成爲關鍵點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條巨龍將茫茫伶仃洋劃為兩半,蜿蜒綿亙伸向遠方。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8年時間,港珠澳大橋圓了幾代人的橋樑夢,讓滴水不漏、120年使用壽命的中國標準驚豔了全世界。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凝聚了數百家單位和數千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其建造過程的背後,也同樣閃動著西工人的身影——西安工業大學79405班校友、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薛林。

揭秘!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總重約18萬噸的鋼結構成為關鍵點

薛林領導的中鐵山橋被譽為“中國鋼橋的搖籃”。近年來,中鐵山橋在中國鐵路、公路、市政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中,總是一馬當先。此次,鐵山橋承建港珠澳大橋最大標段鋼箱梁製造CB01標的製造,包括青州航道橋、深水區非通航孔橋、跨越崖13-1氣田管線橋,鋼結構總重約18萬噸。

傳承超越、科技創新

薛林曾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動力。中鐵山橋圍繞鋼橋、道岔兩大產品,將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智造充分應用到企業的科技創新中去。

揭秘!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總重約18萬噸的鋼結構成為關鍵點

此次為保證港珠澳大橋12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同時保證工程品質,在薛林的領導下,中鐵山橋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建立了一套“港珠澳標準”,製造完成的橋樑完全達到了安全、環保、耐久、舒適、美觀的要求。中鐵山橋率先開展了板單元自動化製造與焊接技術的研究,形成一套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主要手段的板單元製造專業技術,解決了U型肋角焊縫焊接質量和穩定性差的難題,提高了鋼箱梁板單元的製造質量,從而延長了橋樑的使用壽命。

揭秘!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總重約18萬噸的鋼結構成為關鍵點

追求卓越、管理創新

中鐵山橋根據自身的經營環境、業務特點、管理體制,結合股份公司統一部署的精細化管理要求,積極探索進行現代化管理創新,建立了“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為框架的卓越精細化質量改進體系”。

揭秘!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總重約18萬噸的鋼結構成為關鍵點

公司結合工業製造企業生產經營特點,創造性地將精細化管理融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促進企業以卓越的過程追求卓越的結果。從領導、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與改進、結果等七方面對經營工作綜合評價和指導改進,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百年文化、匠心傳承

對於具有123年曆史的中鐵山橋而言,歷史的積澱蘊藏著深厚的企業文化。中鐵山橋樹立“追求卓越”的經營理念和追求“百年山橋,基業長青”的目標正是對傳統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得到全體員工的高度認同。

揭秘!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總重約18萬噸的鋼結構成為關鍵點

薛林表示,今天的中鐵山橋,已經站在了傳承超越、創新發展的新歷史起點上,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是中鐵山橋永恆的主題。除山海關公司本部外,中鐵山橋集團在江蘇如皋、廣東中山、湖北麻城、內蒙古包頭建立的鋼結構產品和道岔產品四大製造基地正在蓬勃發展,為公司年產40萬噸鋼結構、1萬組道岔的強大生產能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舉世矚目的珠港澳大橋順利通車,圓了了幾代橋樑人的夢,也為珠三角地區的經濟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為中鐵山橋在大橋建設中做出的重要貢獻點贊,更為西安工業大學培養出薛林這樣具有非凡領導才能的優秀校友而驕傲。

歡迎廣大學子前來西安工業大學深造,更多資訊請關注頭條號:西安工業大學研招辦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西安工業大學新聞中心官微、河北工人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