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的成年人不知道感恩父母,只記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

婉秋150583024


大多數的父母,都是關心子女的,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從愛子女的角度出發的。

只是在許多情況下,教育方式出現了錯誤,以致於以愛的名義,卻做出了傷害了兒女的情況。例如避免孩子驕傲,就進行長期的打壓,以致於孩子缺失價值感,形成自卑心理。或者總是將孩子與他人孩子進行比較,本意上是想要激發孩子的動力,但是卻無形中讓孩子承受著壓抑。

感恩父母從道德的角度來說,是每個子女都應該做的,畢竟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帶著真誠的心去感謝報答父母是應該做的。如何看待一個成年人不感恩自己的父母,而只是忌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任何行為產生的背後都有原因,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定是受父母以及成長環境的影響較大。

懲罰和驕縱,都容易讓人失去感恩之心

過度的懲罰和驕縱都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長期處在被打罵的狀態下,從心理防禦的角度上,他很容易在內心建立起一堵牆,為了避免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用這堵牆隔離了與外界的情感交流,就會變得冷漠無情。

過度的嬌慣,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的人格和錯誤扭曲的價值觀,認為父母付出的一切都是該做的,不會產生感謝的這個認識。我們知道多愛一個人就會多恨一個人,在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滿足的時候,我們把心中的愛轉成了恨。

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打罵或者懲罰孩子是常用的一種手段,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教育出好孩子,或者是聽話的孩子。但是從長期的效果來看,這種手段只會讓孩子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因為家長和孩子的角色地位是不對等的,過度的打罵會讓孩子很難建立自尊心,並且通常懲罰或者打罵只會帶來四個後果,憤恨、報復、反叛、退縮,

孩子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在被打罵時內心所做的決定,但是未來的行為會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例如潛意識裡認為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只會傷害自己,是自己的敵人,所以在成長中一直抱著報復的心態。


心理學充電時間


84年女,我只有恨,沒有感恩,小時候被打過10幾次,罵就不計其數了,雖然小但每次打我都印象深刻。家裡吃炒茄子,太油了,我夾了茄子在碗口濾油,一個耳光甩上來。小學領完書回來,我姐幫我包了書皮,我自己用彩筆寫了語文二字,小學生字醜,被看見,一個耳光甩上來。又有一年開學前一天,我跑出去玩,下午回家看見我爸媽來看我,那時候他們剛搬新家,還沒接我過去住。我和奶奶住在老屋。看我不在家等我回來,回來直接6,7個耳光把我打倒在地。這是他最後次打我,但是這次以後我就心裡暗暗發誓,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他。最噁心的是,還逢人說有多喜歡我,自私,喜歡吹牛逼。他以為給我吃穿就是喜歡,從來沒有陪伴,沒有精神鼓勵。我恨透了他。


Lm93103944


我是宋思華,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

“父母永遠等著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則一直在等待父母的道歉”。

這是一句經典臺詞,說出了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心思。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一、為什麼不感恩父母?

所謂“感恩”,首先要有恩。

如果一個成年人,回首往事,沒有感受到恩,那自然不會感恩。

那麼“恩”又是什麼?“恩”,就是超越常規付出的部分。

“常規付出”就是:責任、義務、道德、輿論約束著的,父母應該完成的養育照料。

責任、義務有法律條文約束,清晰明瞭;

但道德、輿論則沒有具體的條款,於是,每個人對此的理解就容易出現分歧。

比如: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父母省吃儉用,花了大錢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

  • 父母完全可以不給孩子報班,但父母卻願意付出更多的金錢、精力、時間,來給孩子的學習提供幫助。

這是“恩”嗎?在父母看來是。

在孩子眼中呢?

  • 孩子認為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本就該這麼做,反而正因為要上很多輔導班,才毀了自己的幸福童年。

“成年後不感恩父母”的核心,便是認為父母所做的,都是“常規付出”,而不是“恩”。

二、為什麼忌恨小時候的打罵?

主要原因:對打罵原因的歧義,以及對打罵過程的不良記憶。

關於打罵的原因,先來看個例子:

孩子把花瓶打碎了,父母打罵孩子。

  • 在父母看來,孩子太毛躁,平時說了無數遍,還是不改,最終闖禍,所以不打不長記性。

  • 而孩子則認為,上次媽媽洗碗把碗打破就沒事,換自己就被打罵,不公平,欺負我!

在這樣的思考落差之下,經過多年、多次,相似的經歷,相同的感覺,孩子心裡

自然就只有恨了。

再看打罵過程。

很多父母在打罵孩子時,理性教育的部分很少,相反,更多的是情緒發洩。

這樣的打罵,留給孩子的印象就是,屈辱的,被苛責的,被輕慢的。

如果記憶中都是這樣的印象,如何會不忌恨。

同樣是打罵,如果給孩子的感覺,父母是剋制的,是就事論事的,就不容易產生忌恨情緒。

不感恩並忌恨父母的成年人,無論是他們本人,或是他們的父母,都應該瞭解一下背後的原因,而非一味抱怨。

只有真正將目光收回,看到自己的問題,注重對方的感受,才能打破親子忌恨的怪圈。

宋思華

二級心理諮詢師,EAP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諮詢師。

致力於青少年行為問題、親子關係、婚姻情感、個人成長、職場困惑等方面的諮詢和研究。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這種現象社會中當然存在,但不能片面地把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有些時候記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只是表象,真正記恨的可能是父對於自己的真實態度和不當處理方式,真正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也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過於野蠻和粗暴,有時候會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這種行為,怎麼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更不用說那些重男輕女的父母。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但也有父母並不愛孩子,更愛他們自己。在我們老家,父母那一代有些家長,只是把孩子當成他們的私有財產和日後養老的籌碼,並不會真正疼愛孩子。他們打罵孩子,有些時候只是為了發洩生活中的不快,有些只是想讓孩子完全由自己掌控,不容孩子有自由意志。

這樣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了,也難以忘記童年的傷害。像《歡樂頌》中樊勝美那樣的家庭,在中國並不少見。周圍不少女性朋友,至今還活在親情的這種綁架之中,為他們父母眼中的寶貝疙瘩鞍前馬後,嘴裡卻說著“女兒指望不上,還是兒子養老”。

父母養育之恩,大過天,當然應該感恩,但也請允許那些沒有得到過父母關愛的孩子心中可以對父母有敬但沒有愛。如果只是因為偶爾的打罵而記恨父母,當然應該擯棄。這樣的心結,有時候多溝通就能解開。贍養父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但至於原諒不原諒那些傷害,那就看個人的修為吧。


應作如是觀


我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母親也常以為傲!

但是,母親有著強烈的控制慾望。有時候被打,是因為我的所行所做,與她心裡的標準有差別。也是她在氣頭上。比如:我在自己的房間,平躺在床上把腳放在盆裡洗。就這樣一點被她看到,就要打我。這是我當時很不解的地方。。

只有等我們做父母的時候,才能真正瞭解父母。

多年後,我開始瞭解母親了,也與母親成為了朋友。知道了母親為這樣的小事打我,是源於和父親的矛盾。她只是在心裡苦悶的時候,想找個人撒撒氣,僅此而已。

小時候,母親不只是要做飯洗衣,還要忙地裡的農活,還要操心我們的學費、家庭開支。我父親是村長,總是有陪不完的領導,忙不完的各戶催稅收,及發不下的工資。家裡家外所有事,都等著母親做,她很著急。看著我們每天放學回來後抱著電視機看,她哪兒都是氣。

小時候我們捱打,是因為沒人理解她。我時常想,假如,我的父親能多理解母親一些,能多為她擔待一些,或許,我們小時候就不會挨那些無緣無故的打。

如果,男人給她妻子的寵溺足夠多,我想,她的妻子一定會是溫柔的。那麼,他們的家庭,幸福也會更多一些!

知道了被打的原因,也經歷了這種苦悶,就不會再生怨恨之心。就算是被無緣無故的打過,也都會去理解!我還是很愛我的母親!


跳舞的小青蛙123


父母在我小學五年級時離婚,他們商量後決定讓我跟著父親生活。因為那時母親常年出差外,沒法帶著我。父親這邊還有爺爺奶奶,可以幫忙照顧。

那些心理上的痛苦,委屈,無助,就不多說了。當時也沒人來關心過。

總之在那之後,我給父親當了一年的人肉沙包。拳打腳踢皮帶抽,被打倒在地後必須在三個數以內自己爬起來接著捱打,否則打得更狠。那時候身上一直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有時候爬起來,一摸臉上都是血,也不知傷口在哪,也不敢亂動。第二天上學的時候頭髮被血粘得一塊一塊的。老師幫我洗乾淨....

至於捱打的理由,實在太多了,答錯一道題,弄丟一支筆,有時只是走路摔了一跤,父親就衝過來邊打邊喊“讓你不好好看路!”,總之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都會招來一頓打。打得是輕是重,看父親當日心情,而不看“錯”的大小。一年下來,頭上有兩條疤,背後也有幾道。腰和肘有一些軟組織損傷,現在還經常會疼。不過總還算是個完整人。後來母親二婚了,有一次去見母親,抱著她腿死活不放,就說再也不回父親那了。母親心軟了,就把我留下了。那年我小學畢業...

自己成年後,幾乎沒再和父親聯繫過。無論結婚生子都沒請他來過。也不全是記恨,還有恐懼,那種只要看到他的來電就會四肢發麻,汗毛都豎起來。雖然現在道理也懂,很多東西都可以去理解,但仍然無法面對。無法承受。而且這種事也輪不到別人來品頭論足。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僅此而已吧


IanLing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同樣使然。

是什麼讓一對男女成為孩子的父母?絕不僅僅是他們進行的生育行為,這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僅此而已。

在孩子成年之前的十幾二十年裡的養育行為,才是使父母成為父母,並且定義他們為何種父母的決定性因素

認為只要把孩子生下來,就天然地擁有了“父母”的地位與權利,並且永世不會被剝奪的人,從“養育方為父母”的角度來說,實在狂妄得近乎天真。


要配得上那一句“爸爸”、“媽媽”,實在是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愛心與耐心。

親子關係是不平等的,這不平等不僅體現在孩子絕對的弱小,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需要依賴大人,也體現在父母對孩子必須無條件地付出關愛和溫暖,因為這不僅是父母責無旁貸的使命,而且孩子後天心理的健康成長與此也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要孩子未來心態溫暖、樂觀、感恩,那麼你就必須讓他浸潤在愛與溫暖中,別無他法

但這樣簡單的因果關係卻被很多“狂妄”的父母所否認,他們天真而固執地認為:“我生了你,養了你,無論我是怎麼養的,你就該心懷感恩,對我充滿感激和善意。”

但是,如果你沒有用愛來澆灌那顆種子,又如何能責怪它開出怨恨的花朵呢?

其實,很多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往往有一重不為父母所知的矛盾痛苦:當他們在怨恨著父母時,其實比其他任何人都渴望能做到原諒和接納

但是,每當他想強迫自己原諒時,童年時那個倍感受傷的孩子總會跳出來吶喊嘶叫:“他們尚未認錯,你就輕易說了原諒!那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公平,誰來給我?難道我的苦就白受了嗎?”

如果不曾有過公正的審判,正義就永遠不會到來,在此之前談出的原諒,都是空泛而虛偽的矯飾,它沒辦法騙過自己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成年人一直記恨著父母小時候的打罵,別急著“政治正確”地要他原諒。

我們要明白一點:他也曾是個苦苦渴望父母之愛的純真孩子,沒有哪個孩子不想原諒、接納、感恩父母,只是,他現在內心的力量可能太少,做不到。他有權利先審判,再原諒。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一言難盡。生活是有那麼多不堪,原以為神聖的親情也是幹瘡百孔。比如我,就對母親愛恨交織,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恨在增加。因為經歷五十年的相處,越來越發現,做為女兒,我是母親經濟和精神榨取的對象,而不是愛。她的偏心、偏執、自私讓我無法承受。我為她和兩個弟弟甚至姐姐付出了二十幾年,替她撐著這個家(父親去世早),而她幾乎不知道心疼我體諒我。現在一直跟我住一起,身體不錯的她,見天就說她有病、研究藥和半吊子雜誌,每週去看病。而醫院檢查都沒病、只是有一點衰老而已。幾十年了,她一張嘴基本都是說這不好那不好,讓我解決她和弟弟的問題。我自己艱苦奮戰幾十年,從不捨得告訴她我的苦和累,而她似乎只知關心自己,並且達到偏執的地步。出於孝心,我竭力為她提供衣食住行條件,但其實,我跟她住一起非常痛苦,但她是生身母親,我只能忍受。姐姐弟弟家她都不去(都鬧翻了).而我不可能說出傷害她的話。這是我的命,心善就必須承受這一切。有時我的眼淚無聲流下來,委屈艱難只有自己知道。如果她不是母親,任憑是誰,我一句話也不會多說。


雲淡風輕147798486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出現這種“不感恩父母,反記恨父母”的情況不能簡單的用人品的好壞與善惡或者孝與不孝順長輩這種道德觀來隨意做出評價。
需要從深層心理學的發展觀角度來做一個全面的分析,才能弄清晰這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在傳統美德看來不符合孝道的行為舉止呢?
首先,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的時候是就像是一張白白紙的而已,換句話說最終被塗成什麼樣的顏色其實就是養育者父母雙親的傑作了。

那麼,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可能會被世俗稱為“白眼狼”或者“忘恩負義”的傢伙,其實也只是父母雙親不恰當教育的犧牲品而已。

父母雙親“嘔心瀝血”的把他“心靈的畫板”塗抹成現在這種顏色之後卻還可能覺得不能理解,殊不知這個孩子在父母這面鏡子裡看到的自己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他就如父母“所願”的成了這個樣子。

這個分析結果的主要理論是客體關係和自體心理學。這兩個理論體系都是從研究和關注嬰幼兒階段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成年後如何表現出不健康或不合適宜行為舉止的。


其中關鍵詞就是“母嬰關係”,“足夠好的母親”,“依戀與容器”“好客體與壞客體”等等……這所有理論與概念都是一致指向養育關係的重要性。


總之,這個人成年後不感恩父母反怨恨父母的行為,假如我們不是從道德高度去做評價的話。那麼,就是建議他的父母重新省視自己的育兒歷程了。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做為父母是需要這種內省與自我覺察能力的。希望我的回覆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蔣梅玲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在我初中的時候,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我就跟我的母親大打出手,還把她的手臂抓傷了,她給我兩個大嘴巴子,抓著我的手,給我狠狠的剪了指甲。那時候我沒有哭,也沒有鬧。滿腦子只剩下的就是怎麼樣才可以逃離這個家庭?我實在太恨他們了。但是現在長大了,心裡一直非常愧疚。現在我知道了就算他們怎麼對我,都是為了我好。


在我剛出生沒多久,我的爸爸媽媽就離開了我去外面打工了,我蹲在樓梯口那裡哭了好久,看見他們的背影漸漸消失在我的視線範圍之內,外婆拉著我不讓我走,我哭到吐了。那一次,我說我把這輩子的眼淚都流乾了。


後來外婆去世了,我就覺得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人愛我了,於是我變得很壞,抽菸打架什麼都幹就是不學好的。他們想管我就是無可奈何,因為我每次都說現在你來管我還來得及嗎?我恨你們!在幼兒園的時候他們都說我是個沒爸沒媽的孩子,所有的小朋友都來欺負我!我每天只能站在旁邊等到所有的小朋友離開之後老師送我回家。現在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這句話對他們的傷害有多深,他們也想參與我的成長,但是經濟上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後來有一次,高中的時候我生病,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已經暈過去了,醒來的時候,我在急診室。我媽媽哭得眼睛都腫了,我媽媽抱著我說,真害怕你會睜不開眼睛了。沒事就好,沒事就好。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我尋找的愛一直都在我的身邊。他們不會用新穎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怎麼用笨拙的方式他們以為愛的方式來教導我們成長。


這個成年人要學會釋懷,要學會感恩。因為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父母。初父母的你,不知所措。會模仿你的父母來教導你的孩子,但是我希望在此之前,你要懂得教會自己:對過去釋懷,對父母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