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沿海四傑,引領風潮。

改革初期,沿海地區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起到了先鋒作用,江浙閩粵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領域,走在全國的前沿。狹義領域的沿海四傑,則是北上廣深,更成為中國最繁榮與發達的城市象徵。

大國崛起,前赴後繼。

當下,中國已經從外貿立國,轉移到內需拉動經濟的時代,內陸腹地的重要性,第一次凸顯。中國正式進入到海陸並重時代。中部崛起,大勢所趨。

在中國廣闊的大陸腹地上,分佈著一個經濟增長迅速,產業體系完備,生態條件良好,交通物流便利,科教文化發達,輻射地域廣闊的大區域,由東向西,包含了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七大省市,這七大省市借長江和黃河連為整體,成為中國經濟總量最大,面積最廣闊的經濟戰略區,是未來決定中國國運的新勢力。此即廣義的內陸七雄。

狹義的內陸七雄,則是長江中上游、黃河中游的大陸腹地核心城市,包含的城市為:武漢、鄭州、合肥、南昌、長沙、重慶、成都。

內陸七雄連接東西,扼控南北,成為中國最具戰略價值的經濟社會發展區域。

近年來,國家拋出了在眼花繚亂的國家級戰略中間,虛實相間。

  • 一帶一路是未來之望,而且主要重點是中國與外界的關係。
  • 京津冀一體化,更多體現的是要解決中國發展之弊,是一種挑戰與應戰。
  • 唯有長江經濟帶,乃是主動順應時代之變,國家之變。並且以國內振興為重點。


內陸七雄即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昇華與衍變:在長江中上游五省市基礎上,加上黃河流域最重要的河南。

東部已經發展成熟,增速減慢。廣闊的西部受制於環境保護,經濟總量難以做大,北方腹地環境破壞嚴重,並且缺水。中國適合發展經濟,速度最快的地區,就在於大陸腹地。

沿海四傑,開啟中國帷幕,內陸七雄,決勝中國未來。

1

總量最大,增速最高,發展最高效,中國的王牌

內陸七雄,高速高效,廣袤而富有潛力。

廣義上的內陸七雄,涉及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六個省和重慶市,橫跨長江和黃河兩大河流,面積約14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的15%,2017年GDP總量達到22萬億,佔全國總量的26.7%,遠超過此前中國最發達的經濟區長三角和珠三角。

內陸七雄2017年GDP統計: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這一區域包含了中國九大中心城市的四座(武漢,鄭州、重慶、成都),十大城市中的三座。擁有長江中游,中原城市群和成渝三大國家級增長極。坐擁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經濟帶,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圈,成渝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等中國六大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總量最大,腹地最廣闊,戰略地位最重要的經濟區。

此外,內陸七雄擁有中國最快的發展速度。2017年,七大省市的增速全部在7.8%以上,全部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五個省市位於全國前十名,平均增速超過8%以上。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狹義的內陸七雄: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合肥、成都、重慶。所有城市均為中國城市前50強,其中重慶、成都、武漢為十大城市之一。鄭州和長沙為前20名。內陸七雄增速兇猛,所有城市增速超過8%,三座城市超過9%。,分別是重慶的9.5%,長沙和南昌的9%。

2017年,中國GDP達到82萬億,佔全球比重約15%,僅次於美國,是英法等六國的總和。2017年,特朗普推動美國減稅,預計資本和產業將部分迴流美國,美國的經濟增速將達到3.5%左右,縱使如此,若中國經濟增速保持6.5%以上速度,匯率大致不變的話,最遲十五年後,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

內陸七雄當下GDP佔全國的26.7%,佔比最大,而且增速是中國最快的區域,未來十五年發展只會,佔比將達到30%左右,經濟總量,將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總和,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經濟總量最大,增長速度最快,最富發展效率。

沿海仍將是中國的先鋒,但是,大陸七雄才是中軍,是中國在全球競爭中的陣地戰中主力。

內陸七雄,決勝中國未來。

2

大陸交通中心,統一的國內市場核心

內陸七雄,首在地理交通。

武鄭、成渝和合肥,都是中國高鐵樞紐之一。尤其是武鄭高鐵,雄霸天下,聯通四方,在中國具有壓倒性、摧毀性的絕對優勢。

無論鐵路還是公路,武漢、鄭州、成都三角,向各個方向一千公里左右延伸,可以控制中國90%以上的經濟總量。可謂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地理中心。

大陸七雄的交通和地理之便,越來越得到市場的重視。近年來,世界性巨頭和國內巨頭,紛紛在這一區域投資。眾多城市成為中國重要的商業重鎮。

成都是財富全球論壇的落地城市。超過一半的世界500強投資成都;武漢位居中國經濟地理中心的優越區域優勢,也使其成為國內外巨頭設立總部和分部的上選之地。武漢目前的世界500強數量位居國內前十;重慶的經濟模式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對國內外企業巨頭的吸引能力比較強,特別是在央企和外企方面更是如此。僅兩江新區,就有超過100家世界500強入駐;鄭州交通發達,近年來成為很多企業巨頭投資的熱土。富士康、可口可樂紛紛進駐,未來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國內外投資選擇鄭州。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2017年,內陸七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1萬億,成為中國唯一接近 10萬億容量的的龐大消費市場,佔中國總額的四分之一強。是中國對美出口的3倍。且增速強勁,未來或三分天下。大陸七雄的表現,決定了大陸市場才是中國經濟的救星,不是海外

重慶、成都、武漢消費總量位列全國前十,為中國消費市場必爭之地。其中,若以消費佔GDP的比重而言,武漢更是以46.2%雄踞十大城市之首。成渝鄭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長沙與全國基本持平,南昌和合肥略低。

2017年,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之中,有三大城市消費不振,過高的房價,壓制了沿海四傑。北京的零售佔GDP比重為41.3%,上海為39.3%,深圳更只有26.8%,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狹義的內陸七雄,消費表現遠勝於沿海四傑。是中國未來消費市場的中堅。而且基於交通,內陸七雄的市場輻射區域,非常廣大。

當下,中國正在逐步清理省際之間的收費站,一旦國內統一市場形成,內陸七雄位居天下之中,具有絕對性經濟地理優勢,將成為中國大陸市場的中心。

3

中國產業轉移和製造業陣地戰的主體

國家產業競爭,製造業首當其衝。

大國之間的競爭,在製造業領域硬碰硬。中國製造業2025計劃目標是在十年後進入全球製造業第二方陣。中國製造業在高端領域受到歐美髮達國家阻擊,芯片事件只是個開端。

在國內,也將出現三大製造集團,一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國家高精尖製造業,總量少,但是技術處於最頂尖行列,且不以製造業為主流;二是以長三角的無錫蘇州,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為代表的大眾製造業的中心,其技術先進,基礎雄厚,在製造業體系中處於節點位置;三是當下承接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大陸腹地城市。

當下,內陸七雄正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主要流向地。長三角西進,東起安徽西至川渝;珠三角北進,南起湖南北至河南;轉移距離,大約為2000公里以內,效果最佳。兩大產業轉移軸線在武漢交匯。

這一廣袤的大陸腹地,交通便利,產業集中,消費能力強大,市場統一。是中國東部產業轉移的黃金之地。坐落六大城市圈。大批東部產業進駐和落地。

近期,江浙和廣東的經濟都出現了挑戰,出路在哪裡?還把眼光放在海外嗎?最好的出路,就是廣闊的內陸市場。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內陸七雄的本土產業,也十分強勢。基礎雄厚。湖北十堰、武漢、四川成都、綿陽、西昌,重慶等城市,都在建國後進行了重要工業佈局。合肥則是中科院垂青之地。此外,六大中部省會城市以及重慶直轄市,這七個城市在中國城市的七級權力體系中,處於第一級和第二極,公共資源豐富,產業層次多元,經濟實力普遍雄厚。

結合承接東部轉移的產業,以及本土產業,內陸七雄擁有中國產值最大,產業結構最完善的工業體系。

內陸七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8萬億,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30%左右。是中國製造業最大的戰略腹地。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河南工業規模均超過1萬億。平均增速在8%以上。處於工業化加速時期,中國未來大眾製造的必爭之地。

與發達國家在高端領域短兵相接,責任在沿海和京滬等製造業第一、第二陣營。

滿足本國需求,在全球市場打垮後發國家追趕,責任在製造業第三陣營,主體就是大陸七雄。而且,與後發國家的競爭,將是最艱苦的陣地戰。

4

中國產業體系最均衡的戰略腹地

內陸七雄的產業體系,在國內最為完備。

大除了重慶外,其它六省的第一產業佔比均在10%左右。最大相差不到兩個點。第二產業普遍在39%——49%之間,第三產業普遍在41%到49%之間,相差在10個點之內。產業結構相似度非常大,而且各自內部的產業,都比較均衡。農業有一定基礎,製造業為衝刺力量,兼備服務業。

東部中心城市北上廣深已經去製造業華,金融產業和TM產業,房地產業成為三大主導產業。東部的製造業城市,則服務業和農業均不足。西部欠發達地區,工業和服務業不足。

內陸七雄的工業佈局,最為完備。

湖北工業倍增計劃基本成功,躍升為中國五大工業省之一。形成了一些汽車、鋼鐵等眾多超過千億的產業集群。北斗芯片,量子導航等在初步崛起。光谷的光纖以及其它產業,也漸成規模。湖南工業規模僅次於湖北,裝備製造業強勢,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馳名全國。安徽的裝備製造,家電和戰略新興產業崛起迅速。江西初步形成了電子、汽車、電器機械,醫藥和農副食品五大主導產業。河南的綜合製造業,電子產業發達。重慶的汽車,電子技術發達,四川的電子、通訊,造酒等行業均十分發達。

尤其是在汽車產業領域,更是生產重地。武漢的東風,神龍、本田為扛鼎品牌,長沙則是北汽福田、廣汽、大眾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南昌的江鈴汽車產值逼近千億。重慶、四川的汽車產量都過百萬。整個中部核心城市,都產汽車,成為中國汽車產業之王。

其總體產業結構,以傳統產業為主導,輔以新興產業,高新產業。以中低端產業為主導,部分領域實現了突破。在基部的傳統產業,產值龐大,達到8萬億以上。在尖端的高技術產業,也僅次於沿海中心城市和製造業大市。形成了總量龐大,層次豐富的工業體系。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在服務業領域,大陸七雄雖比不上沿海中心區域,但是,由於擁有眾多省會城市,公共資源豐富,人口旺盛,比一般的沿海工業城市,反要發達。也強於欠發達區域,成為中國服務業的第二梯隊。製造業與服務業並重,產業層次豐富。

培育出了眾多品牌。也吸引了眾多外地品牌落戶。

豐富的產業結構,多元的產業格局,不僅使內陸七雄產業富有活力和潛力,也增加了其抗風險能力。

5

人口與人才儲備充足,中國創新的“陽光地帶”

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測算,在美國1929年至1957年的國民經濟增長額中, 33%是由人力資本做出的貢獻。

在人口資源方面,2017年內陸七雄全部人口流入。安徽59.3萬,四川40萬,湖南38.2萬,江西29.8萬,重慶26.73萬,河南26.71萬,湖北17萬。總計流入人口238萬,充足的青年移民,將提升大陸七雄的創新能力。

2017年中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為2.12%,在狹義的大陸七雄中,武漢最高,為3.2%。合肥3.1%,長沙2.9%,成都2.2%,重慶、鄭州、南昌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總計而言,內陸七雄的研發水平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其產業地位在全國的位置接近。

整體而言,內陸七雄處於飛躍的前夜,且爆發力強,可建成中國最大的創新基地。

中國中部的產業大遷移類似於美國1970年代的製造業南遷和“陽光地帶”崛起。

真正讓美國南部工業區崛起的並不是傳統工業,而是新興工業,比如電子、石油化工、飛機制造、核工業、航空航天等。美國西南部的眾多大學,是“陽光地帶”崛起的智力與技術基礎。西南部由此集中了全美1/3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稱雄全球世界電子工業。

斯坦福大學造就了硅谷。清華北大造就了中關村,武大和華科造就了光谷。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內陸七雄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僅是東部產業承接地,而且由於教育發達,人力資源豐富,大學生達到1000萬。佔全國的35%以上。為中國高教資源最集中的地方。有可能打破產業轉移的慣例,在創新方面超常規發展,建立北上廣深之外的高新產業高地。

  • 湖北是通訊設備生產基地,擁有國家級光電子產業基地“武漢光谷”。
  • 安徽是芯片、半導體、電子元件器生產基地,京東方產業基地。合肥中科系馳名全國。
  • 湖南的裝備製造產業發達。
  • 江西半導體產業異軍突起,南昌是國家半導體產業基地之一。
  • 河南以服務富士康為延伸,打造五千億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 四川的半導體、電子、光電產業等也日益發達。
  • 重慶則在電子信息,計算機方面方面領先。


衡量產業升級程度,最核心指標是高技術製造業佔比。2017年,中國平均水平為12.7%。大陸七雄中工業基礎最好的湖北,高技術製造業佔比也僅為8.4%。發展空間巨大。

核心技術,才是真正的大國重器。

作為中國最廣闊的經濟腹地,若內陸七雄多數城市的高技術製造業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的技術升級可謂水到渠成,整個國家也將完成大的飛躍。

6

生態環境基礎好,經濟發展留白空間大


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6.9%。在全球大國中,仍高居前三。

當今發達國家在起步時,多多少少靠征服和掠奪完成原始積累。中國是一個內向發展模式的國家,完全靠自己國民的犧牲才完成原始積累。

這就是中國不能慢的內在動因。

國家要進步,家庭要發財,個人要發展。國家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非常必要。

真正有效的發展,應該是可以執其兩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2013年至201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從7.7%降到6.9%,呈緩慢下降趨勢,而同時期的單位GDP能耗,則分別減少3.7%、4.8%、5.6%、5.0%和3.7%,累計下降20%以上。關鍵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未來最優的發展模式也許是:經濟發展次高速,環境保護加力度,兩者兼顧。

未來中國將形成一種“雙引擎模式”,經濟上仍然會保持長期的次高速;同時增加對於環境的治理與修復,從此前的經濟單方拉動,變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拉動;最終實現自然資本與GDP的雙增長,雙高速。

東部增速已低,西部環境保護任務重,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受制於嚴重破壞的生態。

中國未來真正有潛力的地方,就是長江中上游和黃河中游的內陸七雄。留白更多,彈性更大。既可保持生態,又可發展經濟。

附:內陸七雄幾大核心優勢數據:

未來,請看這內陸七城如何綻放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