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文 /金錯刀頻道 祥燎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奈飛(Netflix)是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全球最大的影視製作公司。

你可能不知道,它還是最會“啪啪啪”打臉的公司。

最近的一次打臉,是今年第三季度。此前,有人說:

“你2018第二季度新增用戶量才520萬,這是要走下坡路啊...”

結果奈飛第三季度強勢反彈:美國新增訂閱用戶和國際新增用戶分別為109萬和587萬,遠超市場預期。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更早之前,看空奈飛的人說:

“流媒體服務沒搞頭,上個這麼玩的已經死透了。”

剛轉型那年,奈飛的確慘——半年時間,其股價跌幅超70%,三季度用戶數也環比下降81萬。但第二年,奈飛的流媒體用戶蹭蹭上漲,打臉成功!

後來,他們又說,“美國用戶飽和了吧,沒轍了吧?”

話音剛落,奈飛的國際業務開始發力。如今1.3億的訂閱用戶中,國際用戶佔了7000多萬。

還有,“你靠自制劇圈用戶,但你的內容,比得上HBO、迪士尼麼?”

上個月的艾美獎的頒獎典禮中,奈飛拿下23個獎項,和HBO平起平坐,結束了後者長達17年的連勝紀錄。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頻頻打臉靠什麼?錢!

去年奈飛在內容製作上,花了87億美元,今年預計達120億美元。相比之下,HBO等傳統電視網絡的這一數字,只有30到40億美元。

有錢,還得會花錢。國內同行,可以學學。

1、 革自己的命,讓別人無路可走

如果說奈飛身上有哪點最值得學,那就是對用戶痛點的關注,以及基於此的不斷創新。

1997年夏天,一個叫Reed Hastings美國小夥,閒來無事去當時的DVD租賃巨頭Blockbuster店裡,花4美元租了張碟,結果因為超期歸還,被收了40美元的“逾期費”。

這特麼就是搶錢啊!

多年後,Blockbuster一定後悔薅他的羊毛。Reed Hastings是個工程師,還是個有錢的工程師,一怒之下創辦了奈飛。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奈飛也做租碟生意,但沒有逾期費,還搞會員制,終於在十三年後把Blockbuster逼到破產保護,大仇得報。

秘訣在於,它沒有店面,只在網上運營,將行業的核心模式由“按次收費”變為“按月訂閱”。用戶在網上訂碟,它直接郵寄過去。這麼做的好處,一是獲客成本更低,因為不用支付店面租金等等;二是無限貨架,你實體店的碟再多,還能多過電腦?

這是奈飛的1.0階段,模式是O2O,但乾的還是夕陽產業,所以Reed Hastings一直在想出路,出發點還是:如何提高用戶體驗?

Reed Hastings盯上了互聯網流媒體。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其實早在1995年,就有人搞過流媒體的生意,但當時技術實在不到位,下完片黃花菜都涼了。而奈飛生逢其時。2005年左右,美國的網速上來了,寬帶普及率上來了,廣大的人民群眾也能輕鬆上網看片了。

所以,從2006年開始,Reed Hastings就開始革自己的命,而且相當堅決。他知道緊抓過去,就等於犧牲未來。

終於在2011年,Reed Hastings宣佈奈飛全面轉型。那年的7月21日,公司將原來總價9.99美元的DVD+流媒體服務轉變成每項服務收費7.99美元。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為被變相提價60%。那年奈飛的股價、用戶數都雪崩式下滑。

走流媒體模式的奈飛,進入到2.0階段。這個轉型很關鍵,也很痛苦。

2009~2011年,奈飛的DVD租賃業務仍保持每年約30%的增長,而且當時沒有一家視頻網站敢向用戶收費,都以廣告收入為主,奈飛卻專注會員制,拒絕一切廣告。砍掉老業務的同時,新業務還不怎麼被人接受,真慘。

所以2011年Reed Hastings很悲催地被《福布斯》雜誌評為當年最差CEO。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Reed Hastings的應對方式很明確——我搞的是會員制,那我的一切業務就圍繞著提升會員體驗展開。

搞到現在,奈飛市值比2002年上市時暴漲了480倍,巔峰時期更是超越迪士尼,成為全球最大媒體巨頭。

關鍵就在於提升會員體驗。怎麼提升?花錢。怎麼花錢?這就得說說3.0階段的奈飛了。

2、最會燒錢的影視公司,最會拍片的科技公司

先想想,作為用戶,我們在一個平臺看片,希望有什麼服務?

包括但不限於:便宜;方便。隨時隨地都能看;視頻高清且流暢;沒有廣告;以及最重要的,我喜歡的內容足夠多。

奈飛提升會員體驗,大體就是這麼做的。比如方便這點,你用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甚至遊戲機,都能看它的視頻,都能從之前的記憶點開始播。它甚至有專人研究各類設備屏幕與影片播放分辨率的關係,以提升你的觀影體驗。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無與倫比的會員體驗,就是它的護城河,主要由兩點構成。

1. 內容組合(獨家,精品,多類型)

2013年,《紙牌屋》橫空出世,這是奈飛第一部自制劇,高調進入3.0時代。

整個行業都驚呆了:電視劇還能這麼拍?超1億美元投資+名牌導演+影帝主演,都夠拍個好萊塢大片了。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有了自制劇,奈飛就不用看別人臉色了。此前,買版權越來越貴,還有諸多限制,比如《廣告狂人》,合同就規定第五季需要在電視臺全部播完了,奈飛才能上線。

而且自制劇,意味著獨家。當你有足夠多的獨家時,基本就是壟斷了。根據Sandvine的報告,奈飛已經佔到了全球網絡(不含中國和印度)流量的15%。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這種壟斷,就是用錢砸出來的。奈飛在內容上的投入之大,HBO、FOX都連喊“要不起”,一般的對手更是連玩的資格都沒有,直接大幅提升了行業門檻。

花這麼多錢,一要拍得好,二要拍得多。

摩根士丹利針對18歲以上人群的代表性抽樣調查顯示,29%的受訪者表示奈飛的內容最好,遠超其他平臺。

不同於傳統制作商,奈飛會做不少小眾劇集,滿足用戶的細分需求,留住不同類型的用戶。反正不管你喜歡熱門還是冷門,會員費一樣多。

這一波騷操作下來,用戶真是離不開奈飛了。自制劇後,奈飛開始提價,但用戶數一直飆升,過去10個季度裡有8次新增訂閱用戶超出市場預期。

這兩年,奈飛還開始自制電影,好萊塢表示有點慌。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2. 最會拍片的科技公司

奈飛幹掉Blockbuster,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很多人喜歡租借新近熱門DVD,但這種影片版權費高,最開始奈飛玩不過Blockbuster,於是劍走偏鋒,利用起了冷門影片的資源,配合它的數據挖掘系統,通過跟蹤會員的觀看習慣和行為以及他們的觀後推薦、影片評論和評級等信息,向會員推薦影片,最終冷門影片的租借率被大大提高。

到了3.0階段,有了足夠多的優質內容,奈飛還得靠科技解決兩個問題:一,觀看體驗;二,精準推薦。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視頻高清且流暢,是用戶的基本需求,這要求更清楚的畫質與更少的帶寬,需要奈飛用到流媒體帶寬節省的技術。奈飛的算法小組,花了4年時間,根據每一個資源的特徵進行精細化處理,精細到每一部片子,乃至同一個劇集的每一集都會得到不同的算法,從而解決了在為用戶節省20%帶寬的同時,並且提高畫面質量的悖論。

2006年,奈飛曾在全球範圍內推出了一項競賽(Netflix Prize),向全球徵集推薦系統的優化方案,獎金100萬美元,吸引了5萬個數學家參與競賽。一直以來,奈飛都把IT工程師當寶貝,毫不吝嗇地開頂薪。而在其硅谷總部,有一支800人的工程師團隊,主要就負責推薦系統算法的設計和優化。

根據估測,奈飛的訂閱用戶中,有75%的觀看活動都和推薦有關係。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不管做什麼,奈飛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提升用戶體驗。

傳統美劇一般採用周播的形式,奈飛卻是一口氣放出所有劇集,讓你看個夠。它的首席內容官泰德·沙蘭多解釋說,“有些人認為讓觀眾保持期待挺好,但在我們看來,觀眾其實是在剋制自己的不滿足。”

讓用戶不爽的事,奈飛不想幹。Blockbuster被40美元的逾期費加速死亡,就是前車之鑑。

3、護城河不夠深?別慌

看空奈飛的人一直存在,不過迄今為止,基本都被打臉。華爾街的“大空頭”,曾經精準做空雷曼兄弟的David Einhorn,就因為多年來堅持做空奈飛,導致業績一落千丈。

看空的人有其理由,主要是看不慣奈飛燒錢圈地。護城河有了,內容有了,咋套現的事還沒個影呢?而且燒錢越燒越兇,因為奈飛也沒能逃過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2013年,Netflix每投入216美元即可獲得一個新增會員,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幾乎翻了一番。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不過在奈飛看來,護城河還不夠深。

要不然,古永鏘不會在2016年的優酷土豆年會上說,“在未來五到十年的區間,我們在付費用戶和訪問時間是有機會超越‘Netflix+YouTube’的,激進一些說,五年內我們完全有機會。”

奈飛大概顧不上畫餅能力一流,做餅能力九十九流的東方神秘力量,它的對手在西方。

流媒體+原創內容的模式,正在被競爭對手複製,畢竟門檻不高,有實力的科技公司基本都能摻和一腳,所以像亞馬遜、Facebook、蘋果,甚至沃爾瑪都對奈飛虎視眈眈。這些巨頭哪個不是屌炸天,奈飛雖是行業霸主,也要時刻警惕跨界打劫。


一年花120億美元讓你看片,這家科技公司真牛!


有必要擔心,但不用驚慌。無數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個入行,又基本形成壟斷的企業,只要不作死,保住第一的地位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還得持續產出精品內容。砸錢、用大數據分析還是次要的,拿出不成功便成仁的工匠精神,更加保險。

現如今用大數據分析觀眾喜好,再根據分析結果去做自制劇,往往要掉坑裡。

看看東方神秘力量,宮鬥戲一部接著一部,能火的有幾個?反倒是像《白夜追兇》《法醫秦明》,冷不丁殺出重圍。觀眾口味誰也抓不準。別我今天多吃了兩口麻婆豆腐,你就天天給我做川菜。

老實拍片,關注一個個真實的用戶,而不是流量、數據。那些認為自己比用戶聰明的公司,死得都很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