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建築工人安裝梁模板

一、軸線位移1、現象和問題:混凝土澆築後拆除模板時,發現牆柱實際位置與建築物軸線位置有偏移。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上下層牆柱接茬處錯臺

上下層牆柱接茬處錯臺原 因:(1)、翻樣不認真或技術交底不清。(2)、軸線測放時產生誤差。(3)、模板安裝加固不牢固,發生偏移後未能及時校正,造成累積誤差。(4)、模板安裝時未拉水平、豎向通線進行控。(5)、模板自身剛度差。(6)、混凝土澆築時未對稱均勻下料,或一次澆築高度過高造成側壓力過大擠壓模板變形。(7)、對啦螺栓、頂撐使用不當或鬆動造成軸線偏移。防 治 措 施:(1)、施工前必須進行熟悉圖紙、技術交底、模板放樣。(2)、軸線測放後必須進行復核。(3)、牆柱模板根部和頂部必須設置可靠的限位措施並加固牢固,保證位置準確。(4)、支模前要啦水平、豎向通線,保證模板水平、豎向位置準確。(5)、根據結構特點,對模板進行設計,以保證模板及其支撐體系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6)、澆築混凝土前仔細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7)、澆築混凝土時要對稱下料,嚴格控制下料高度。現澆結構模板安裝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2、上下層牆柱接茬處錯臺現象和問題:樓梯間剪力牆及樓層層間接槎較大,漏漿嚴重。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防 治 措 施:在樓層間模板上採用上部配長50cm,並在層間向下有一道對拉螺栓為標準。拆模時保留此外模板與上部牆外模拼接。;另在下層接縫處用密封泡沫粘嵌條嵌實以防止漏漿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3、結構變形(1)、現象和問題:結構變形:拆模後發現混凝土柱、梁、牆出現鼓凸、縮頸或翹曲現象。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柱上部變形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樓梯踏步板變形

原因:(1)、支撐及圍檁間距過大,模板剛度差。連接件末按規定設置,造成模板整體性差。(2)、對拉螺栓或螺栓間距過大,螺栓規格過小。(3)、豎向支撐過少。(4)、砼澆築牆、柱混凝土速度過快,一次澆灌高度過高,振搗過度。防 治 措 施:(1)、嚴格按方案施工,控制立杆及剪刀撐間距,保證模板剛度和穩定性。排架間距必須符合施工方案,一般在800-900mm,底層必須加連桿和掃地杆(掃地杆可一隔一設置)。(2)、梁底加設支撐確保穩固。(3)、牆柱模板設置足夠的對啦螺桿或包箍。(4)、澆搗混凝土時要均勻對稱下漿,嚴格控制澆灌高度,特別是門窗洞口模板兩側,既要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又要防止過分振搗引起模板變形。 (5)、對跨度大於4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6)、採用木模板、膠合板模板施工時,經驗收合格後應及時澆築混凝土,防止模板變形。
4、模板支撐選用不當(1)、現象和問題:由於模板支撐體系選配和支撐方法不當,結構澆築混凝土時變形。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梁下立杆彎曲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排架間距過大、底層無掃地杆和連桿


原 因:(1)、支撐選配未經過安全驗算,無足夠的承載能力和剛度。(2)、支撐穩定性差,無保證措施,混凝土澆築後支撐自身失穩,使模板變形。防 治 措 施:(1)、模板支撐體系根據不同的結構類型和模板類型來選配,一邊相互協調搭配。使用時,必須對支撐體系進行驗算和複核。尤其是支撐立柱間距應經計算確定,確保模板支撐體系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穩定性。(2)、鋼管支撐體系其支撐的佈置形式應滿足模板設計要求,並能保證安全承受施工荷載,鋼管支撐體系一般宜扣成整體排架式,其立柱縱橫間距一般為0.9m左右(荷載大時應採用密排形式),同時應加設斜撐和剪力撐。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5、模板接縫不嚴(1)、現象和問題:接縫不嚴:由於模板間接縫不嚴有間隙,混凝土澆築時產生漏漿,混凝土表面出現蜂窩,嚴重的出現孔洞露筋。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翻樣不認真或有誤,拼裝時接縫過大。(2)、木模板製作粗糙,拼縫不嚴。(3)、週期過長木模幹縮或裂縫。(4)、模板變形未及時修整。(5)、模板接縫措施不當。(6)、梁、柱、牆交接部位、接頭尺寸不準、錯位,底部基層不平整。防 治 措 施:(1)、翻樣要認真,拼裝嚴密。(2)、模板變形特別是邊框變形,要及時修整平直。(3)、梁、柱、牆交接部位支撐要牢固可靠,拼縫要嚴密。(4)、梁、柱、牆交接部位支撐要牢固可靠,拼縫要嚴密(必要時縫間加雙面膠紙)發生錯位要及時校正好。 (5)、牆柱底部混凝土面施工時找平收光,平整度水大於2mm。(6)、嚴禁使用報廢的模板;模板重複使用前應充分整修,對模板上的螺栓孔洞應有效封堵;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乾淨並塗刷隔離劑。(7)、模板施工時要嚴格控制模板拼縫。模板龍骨用料規格、間距以及支撐體系要符合施工方案和規範要求。對已破損的模板及時進行修復或更換。6、脫模劑使用不當現象和問題:脫模劑使用不當:模板表面用廢機油造成混凝土汙染或混凝土殊漿不清除即塗刷脫模劑,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現麻面等缺陷。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拆模後不清理混凝土殘漿即刷脫模劑。(2)、脫模劑塗刷不勻或漏塗或塗層過厚。(3)、使用廢機油脫刷模板,即汙染了鋼筋及混凝土,又影響了混凝土表面裝飾質量。防 治 措 施:(1)、拆模後必須清除模板上遺留的混凝土殘漿後,再刷脫模劑。(2)、嚴禁用廢機油作為脫模劑,脫模劑材料選用原則應為:即適於脫模,又便於混凝土表面裝飾。選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或各種專門化學制品的脫模劑等。(3)、脫模劑材料宜拌成稠糊狀,應塗刷均勻,不得流滴也不易塗刷過厚。7、模板未清理乾淨(1)、現象和問題:模板內未清理乾淨:模板內殘留木塊、浮漿殘渣、碎石等建築垃圾,拆模後發現混凝土中有縫隙且有垃圾夾雜物。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鋼筋綁紮完畢,模板位置未用壓縮空氣或壓力水清掃。(2)、封模前未仔細檢查和進行清倉。(3)、牆柱根部、樑柱接頭最低處未留清掃孔,或所留位置不當無法進行清掃。防 治 措 施:(1)、鋼筋綁紮完畢,用壓縮空氣或壓力水清除模板內垃圾。(2)、檢驗鋼筋時必須連帶驗倉。(3)、在封模前,派專人將模內垃圾清除乾淨。(4)、牆柱根部、樑柱接頭處預留孔尺≥100mm×100mm,模內垃圾清除完畢後及時將清掃口處封堵。
8、模板拆除(1)、現象和問題:模板拆除過早,保護措施不到位,構件混凝土缺稜掉角。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混凝土強度未達到拆模要求。(2)、拆除方法不當,猛撬硬砸。(3)、模板拆除後,成品質量保護意識淡薄。防 治 措 施:(1)、加強技術交底,和成品質量保護意識。(2)、嚴格控制模板拆除時間,特別是底模拆除必須是在混凝土強度達到允許拆模的強度時方可進行。(3)、嚴格控制拆模方法。用力適當,嚴禁大面積撬落和猛撬硬砸。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9、地下室外牆30cm 導牆模板(1)、現象和問題:地下室外牆未能設置30cm導牆及止水鋼板,存在滲漏隱患。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專業知識及質量意識不強。(2)、交底、驗收(總包、監理)形同虛設。(3)、方便施工,省時省力防 治 措 施:
要求:地下水位以下的底板、外牆、車庫頂板在其施工縫處須設置止水帶。牆、頂板、底板止水鋼板(或止水帶)一半埋入已澆砼,一半外露。牆與底板相交處,應在澆築底板時留設反口,使止水鋼板(或止水帶)一半埋入已澆砼,一半外露。車庫與主樓相交的連接通道,考慮到有不均勻沉降,應設置鋼製止水門框,通過兩道橡膠止水帶來處理。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10、結構後澆帶
(1)、現象和問題:結構後澆帶支撐體系不規範,側模封堵不嚴,砼滲流嚴重。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技術人員交底不清,檢查不到位,工人工程質量意識淡薄。(2)、後澆帶兩側模板封堵不嚴密。防 治 措 施:(1)、加強技術交底。加強此處支模的質量管理,鑿除後澆帶內的水泥漿和砼,使兩側變形不因此而受到約束。(2)、後澆帶兩側埋設雙層20目隔離鋼絲網並加固牢固,(3)、模板拆除後,後澆帶兩側立即進行支撐。詳見下圖: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11、懸臂樑下支撐擅自拆除(1)、現象和問題:懸臂樑下支撐擅自拆除。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1)、施工管理及監理人員專業知識缺乏。(2)、模板支撐配備不夠。(3)、模板工程施工方案考慮不周。防 治 措 施:(1)、對下部結構進行檢查,若已經出現結構性損傷應責成施工單位拿出處理方案。類似的懸臂構件在上部結構未完成之前,底部支撐體系不能拆除。(2)、懸臂結構以及構件跨度大於8米的,底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達到100%)。
12、平頂角支模不嚴密,部分板底模板伸入牆體,梁底模板未按規範要求起拱(1)、現象和問題:平頂角支模不嚴密,部分板底模板伸入牆體。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技術交底不清楚。防 治 措 施:要求:提高支模的細部質量,板底模不得伸入牆身,板底模上部應每隔小於300左右釘釘子固定於牆模上。
(2)、現象和問題:梁底模板未按規範要求起拱。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技術交底不清楚。防 治 措 施:要求:對跨度不小於4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宜為跨度的1/1000~3/1000。嚴格控制模板的支撐體系,保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13、柱、牆模穩定性差,與排架體系無連接;下部1/3高度未採用雙螺帽
(1)、現象和問題:柱、牆模穩定性差,與排架體系無連接;下部1/3高度未採用雙螺帽。
模板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原因: 技術交底不清楚。防 治 措 施:要求:為保證柱模的穩定和不變形,柱模與柱模之間每邊兩端分上、中加二道鋼管水平支撐及一道剪撐,支撐應與頂板支撐排架相連,使整個柱群模板連成整體並保持穩定。下部1/3高度須採用雙螺帽
14、結構預留洞口鋼筋加固現象和問題: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撓:側梁模炸模(模板崩坍),拆模發現梁身側面鼓出有水平裂縫,掉角、上口尺寸加大、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柱樑間,拆除因難。原因:(1)、模板支設未校直撐牢,支撐整體穩性不夠。(2)、模板沒有支撐在堅硬的地面上,混凝土澆築過程由於荷載增加,底部鬆動,造成模板下沉。(3)、梁底模未按設計要求或規範規定起拱,未根據水平線控制模板標高(4)、側模承載能力及剛度不夠,拆模過遲或模板未使用隔離劑。(5)、木模採用易變形的木材製作,混凝土澆築後變形較大,易使用混凝土產生裂縫、掉角或表面毛糙。(6)、木模在混凝土澆築後吸水膨脹,事先未留有空隙,溼潤木模。防 治 措 施:(1)、梁底支撐間距應能保證在混凝土向重和施工荷載作用不產生變形。支撐底部如為泥土地面,應先認真夯實,鋪放通長墊木,以確保支撐不沉陷,梁底模應按設計或規範要求起拱。(2)、梁側模應根據梁的高度進行配製,若超過60cm應加鋼管圍檁,上口則用圓鋼插入模板上端固定上口,若梁高超過70cm應在梁中加對穿螺栓,與鋼管圍檁配合,加強梁側模剛度及強度。(3)、支梁木模時應遵守邊模板包底模的原則,梁模與術模連接處,應考慮梁模板吸溼後長日膨脹的影響,下料尺寸一般應略為縮短,使模板在混凝土澆築後不致嵌入柱內。(4)、模板梁側模下口必須有夾條木,釘緊在支柱上,以保證混凝土澆築過程側模下口不致炸模。(5)、梁模用木模時,儘量不採用易變形的木材製作,並應在混凝土澆築前充分用水澆透。(6)、組裝前應將模板上殘渣剔除乾淨,模板拼縫應符合規範規定,側模應支撐牢靠,模板支立前應認真塗刷隔離劑兩度。(7)、用鋁絲加固梁模時,應上下分綁,嚴禁整體綁紮,防止澆築混凝土時下口脹開,上口縮小。
15、柱模板缺陷現象和問題: 炸模造成截面尺寸不準、鼓出、漏漿、混凝土不密實或蜂窩麻面。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條軸線上。柱身扭曲,樑柱接頭處偏差大。原因:1、柱箍間距太大或不牢,鋼筋骨架縮小,或木模釘子被混凝土側壓力拔出。2、測放軸線不認真,樑柱接頭處未按大樣圖安裝組合。3、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線,不找方,鋼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4、柱模未保護好,支模前已歪扭,未修整好就使用,板縫不嚴密。5、模板兩側鬆緊不一,未進行模板柱箍和穿牆螺栓設計。6、模板上有混凝土殘渣,未做好清理或拆模時間過早。防 治 措 施: 1、成排柱子支模前,應先在底部彈出通線,將柱子位置兜方找中。2、柱子支模前必須先校正鋼筋位置。3、柱子底部採用短鋼筋頭焊制支撐,保證底部位置準確。4、成排模支撐時,應先立兩端柱模,校直與複核位置無誤後,頂部拉通長線,再立中間各根柱樑,柱距不大時,相互間用剪力撐及水平撐搭牢。柱距較大時,各柱單獨拉四面斜撐,保證柱子位置準確。5、柱模立完,校正模板的垂直度,拉桿或頂杆的支承點要牢固可靠的與地面成不大於45度夾角方向預埋在樓板混凝土內。6、根據柱子斷面的大小及高度,柱模外面每隔500~800mm應加設牢固的柱箍,必要時增加對拉螺栓,防止炸模。7、柱模用木料製作,拼縫應刨光拼嚴,門板應根據柱寬採用適當厚度確保混凝土澆築過程中不漏漿、不炸模、不產生外鼓。8、較高的柱子應在模板中部一側留臨時澆搗口,以便澆築混凝土插入振動棒,當混凝土澆築到臨時洞口時,即應封閉牢固。9、模板上混凝土澆完後殘渣應清理乾淨,柱模拆除時的混凝土強度應能保證其表面及稜角不受損傷。
16、板模板缺陷、牆模板缺陷1、現象和問題:板模板缺陷:板中部下撓,板底混凝土面不平,採用木模板時梁邊模板嵌入梁內不易拆除。原因:(1)、模板龍骨用料較小或間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夠的強度及剛度,底模未按設計或規範要求起拱,造成撓度過大。(2)、板下支撐底部不牢,混凝土澆築過程中荷載不斷增加,支撐下沉,板模下撓。(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觸面平整度超過允許偏差。(4)、將板模板鋪釘在梁側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內,澆築混凝土後,板模板吸水膨脹,梁模也略有外脹,造成邊緣一塊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內。防 治 措 施:(1)、樓板模板下的龍骨和牽槓木應由模板設計計算確定,確保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支承面要平整。(2)、支撐材料應有足夠強度,前後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穩定性,上下層板模支撐應儘量支撐在同一位置,確實支撐穩固。(3)、木模板板模與梁模連接外,板模應鋪到梁側模外口齊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內,便於拆除。(4)、板模板應按規定要求起拱,鋼木模板混用時,縫隙必須嵌實,並保持水平一致。
2、現象和問題:牆模板缺陷:炸模、傾斜變形、牆體不垂直。牆體厚薄不一,牆面高低不平。牆根跑漿、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漿裹住,拆模困難。牆角模板拆不出。原因:(1)、模板事先未作設計,相鄰模板未設置圍檁或圍檁間距過大,對拉螺栓選用過小或未擰緊,牆根部混凝土面不平,縫隙過大。(2)、模板製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鄰兩塊牆模板拼接不嚴,支撐不牢,設有采用對拉螺栓來承受混凝土對模板的側壓力,以致混凝土澆築時炸模或因選用的對位螺栓直徑太小或間距偏大,不能承受混凝土側壓力而被拉斷。(3)、模板間支撐方法不當。(4)、混凝土澆築分層過厚,振搗不密實,模板受側壓力過大,支撐變形。(5)、角模與牆模板拼縫不嚴,水泥漿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時間太遲模板與混凝土粘結力過大。(6)、未塗刷隔離劑,或塗刷後被雨水沖走。防 治 措 施:(1)、牆面模板應拼裝平整,符合質量檢驗評定標準。(2)、有幾道混凝土牆時,除頂部設通長連接杆定位外,相互間均應用剪刀撐撐牢。(3)、牆身蹭應根據模板設計配製對拉螺栓,模板兩側以連桿增強剛度來承擔混凝土的側壓力,確保不炸模(一般採用Φ12~Φ16mm螺栓)。兩片模板之間應根據牆的厚度用硬塑料撐頭,以保證牆體厚度一致,有防水要求時,應採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4)、混凝土應分層澆築,每層澆築厚度應控制在施工規範允許範圍內。(5)、模板面應塗刷隔離劑,且應塗刷均勻。(6)、牆根部採用焊制鋼筋撐來控制,軸線尺寸位置及厚度。(7)、龍骨不宜採用鋼花梁,牆梁交接處和牆頂上口應設拉結,外牆所設的拉頂支撐要牢固可靠,支撐的間距位置應控制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