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要有情懷,但更要尊重事實

不少人對語文有一個很嚴重的偏見,為了所謂的情懷和教化意義,將文章刷了一層漆,強行去煽情感人。

這是一種對事實的不尊重,當我們沉浸在虛假的故事裡淚流滿面的時候,事實真相卻在歷史裡無人問津,在時光長河裡低泣。

刻意煽情的文章

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悲壯的兩小時》來自《讀者》1995年第2期,原標題為《宇航員之死》。教材的編撰者在將其編入教材的時候,對文章作了刪節並改動了標題。

《悲》文敘述:1967年8月23日,前蘇聯著名宇航員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在駕駛“聯盟1號”宇宙飛船歸航的過程中,科馬洛夫突然發現降落傘出現故障,他將和“聯盟1號”一起在著陸基地附近墜毀。

蘇聯當局在此過程中對於這一情況做了實況直播,並請科馬洛夫的家人在科馬洛夫生命中的最後兩個小時與他告別。

《悲》文對科馬洛夫這一英雄人物做了極為生動的描寫,對於他在生命中的最後兩個小時的心理活動刻畫入木三分。

語文要有情懷,但更要尊重事實

一篇胡編亂造的課文

這篇宣傳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文章初讀起來令人熱血沸騰,異常感動。包括《南方週末》、鳳凰衛視等媒體也曾就此事組織過報道。但似乎誰也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篇編纂痕跡濃重,存在諸多明顯硬傷的課文。

近日,有網友憤怒的抨擊道“是三流地攤文人所編造、徹頭徹尾憑空捏造、無科學根據的大謊言!”

語文要有情懷,但更要尊重事實

網友指責文章共存在5處硬傷:

其一: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駕駛的“聯盟1號”宇宙飛船是在莫斯科時間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在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的,而非《悲》文中所說1967年8月23日,時間上出了重大的誤差。

其二:聯盟1號的飛行是冷戰期間前蘇聯為了與美國競爭登月項目而進行的絕密行動,這一行動的內情在當時實行了絕對保密。蘇聯當局對於“聯盟1號”宇宙飛船墜毀事件根本不可能進行現場電視直播

其三:網友根據飛船返回大氣層的速度(每秒7000米左右)進行了計算,得出飛船進入大氣層後到達地面所需時間只有十幾分鍾而非《悲》文中所說的兩個小時。

其四:《悲》文說科馬洛夫向領導的彙報持續了70分鐘。而網友認為飛船與地面的聯繫是受地面接收站控制範圍限制的。在這70分鐘裡,大部分時間飛船不在地面接收範圍內,那時根本無法進行所謂的70分鐘“彙報”。

其五:《悲》文中有一個細節是科馬洛夫和女兒對話,科馬洛夫叮囑女兒要好好學習,並且說到“‘聯盟1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這場悲劇,也可以叫作對一個小數點的疏忽。”網友指出“像航天器這樣的高科技產物,經歷了無數精英頭腦的縝密設計和實驗,任何數據不知要計算多少遍,才能發射上天。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故障,絕不是短時間之內就能查出原因的。”

記者查證事情真相

據《簡明不列顛全書》記述:“聯盟1號”宇宙飛船起飛的準確時間的確是莫斯科時間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而非1967年8月23日。

同時,對這段歷史較為了解的著名作家葉永烈也告訴記者,除了時間的錯誤之外,其他的錯誤其實只要稍據科學常識就可以發現。“我對這篇文章如何過五關斬六將地入選語文教材感到非常奇怪。”葉永烈說。

種種證據表明,《悲壯的兩小時》確實是一篇不切實際的編造文章,但是,記者在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證此篇文章如何進入語文教材時,被婉言謝絕。

思考時間

雖說這篇文章確實生動描繪了宇航員的獻身精神,也具有強烈的教育色彩,但如果一切都是超出事實的潤色,那將毫無意義。

我相信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不包括編造和篡改歷史。

文字是單純地,可以讓一件普通事情變得有趣,但也能輕易的掩埋真相。希望大家都能握緊手中的筆,不讓它變成飛矢中傷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