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足跡鑑定專家王清舉:能讓腳印「說話」的刑偵專家

人物檔案:王清舉,男,1938年出生,河南省太康縣人。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退休返聘的足跡鑑定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三級警監警銜。



正能量——足跡鑑定專家王清舉:能讓腳印“說話”的刑偵專家


王清舉在對現場提取的腳印進行研究。

正能量——足跡鑑定專家王清舉:能讓腳印“說話”的刑偵專家


王清舉通過網絡進行足跡識別鑑定。

■■■利用人的足跡破案,早在秦漢時期的史籍中便有相關記載。

■■■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牧羊娃出身的馬玉林從對人體行走規律研究入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足跡檢驗理論和方法,取得了由認定物到認定人的重大突破。

■■■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清舉是馬玉林的高徒,他經過38年的艱難探索,終於實現了足跡步法分析檢驗的現代化。

自1974年以來,他一直致力於足跡步法研究,取得多項科研成果。1992年主持“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足跡計算機自動檢驗系統研究”,該項成果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安部“科技攻關優秀成果獎”。1995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優秀專家;被河南省公安廳特聘為全省公安機關刑事技術專家;被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特聘為足跡鑑定專家;擔任河南警察學院、湖南警察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特聘研究員。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3篇獲中國現場統計研究會優秀應用成果二等獎。著有《足跡步法定量化檢驗》《新編足跡步法基礎知識指導手冊》《足跡步法破案妙法》等。

腳印上有深奧的學問

【畫外音】在周口市公安局辦公樓的八層,有兩間相通的屋子,屋裡除了兩張辦公桌外,幾乎全是各種各樣的儀器和林林總總的腳印模型,而房間的四壁上,掛滿了各地公安機關送來的錦旗、鏡匾和感謝信,靠近西牆的兩個書櫃裡擺滿了書籍。這裡,就是王清舉的足跡技術研究實驗室。

在一個春意融融的日子,記者來到王清舉的實驗室,70多歲的他正對電腦上的幾十枚足跡照片進行識別鑑定。我們的交談就從這裡開始。

記者:王老,聽說你現在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遠程足跡識別鑑定,是這樣嗎?

王清舉立刻興奮起來:是的,我正鑑定的這起案子就來自新疆。今年1月30日,新疆阿拉山口口岸邊防派出所破獲了一起偷越國境案,但犯罪嫌疑人被抓後拒不認罪。辦案單位委託我對犯罪嫌疑人的足跡進行識別鑑定。辦案民警將在邊境逃跑路線上提取的作案人足跡照片和嫌疑人的樣本足跡照片通過網絡傳輸給我。我通過連續幾天的圖像比對,作出了“同一認定”的結論。

記者:你利用足跡鑑定破了多少案子?

王清舉淡然一笑:我研究足跡有38個年頭了,幫助全國各地公安機關破獲了1200多起案件,其中有一些震驚全國的大案、要案。

記者:破這麼多案子,真神了。

王清舉開心地笑了:沒有那麼神,這是苦練出來的功夫。

記者:那你是怎樣與足跡結緣的呢?

王清舉:提起與足跡結緣,還要從30多年前的一次親身經歷說起。記得那是1974年,出於對刑偵工作的嚮往,我從原周口地區公安處秘書科副科長調任刑偵科副科長。剛開始,我對刑偵工作非常好奇,覺得非常有趣。但不久發生的一起盜竊案,給我這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筆桿子”帶來了第一道難題。那是發生在周口市汽車站會計室的一起盜竊案,被盜現金4200元,這在當時人均工資只有三四十塊錢的1974年,是一筆重金,也是一起大案。我帶著幾名偵查員雖然多次勘查現場,但由於不懂技術,不知道獲取現場痕跡的重要性,折騰了半年多也沒有破案。

記者:那你受到的打擊一定不小吧?

王清舉:受到打擊是肯定的,但轉機也就發生在那個時候。同年7月,信陽市發生一起縱火案,村子裡的稻草垛總是莫名其妙地起火,警方一直沒有得到線索,只在附近的泥地裡發現幾枚腳印。當地警方邀請公安部命名的“步法追蹤能手”馬玉林來協助偵破此案,各地市公安局可派刑偵技術人員前往信陽實地學習。我早就聽說馬玉林外號“馬神仙”,一聽說能現場看他破案,當即來了興致,立刻前往信陽,要看看這個“馬神仙”到底有沒有那麼神。遺憾的是,馬玉林因故並沒有來,來的是他的大弟子苗春青。

苗春青圍著地上的腳印畫圈,然後用尺子反覆測量,還用洗臉盆和了石膏粉澆在腳印上。過了一會兒,他搬起凝固的石膏,腳印便清晰地固定在石膏上。苗春青經過仔細地觀察和測量,當即給犯罪嫌疑人做了口頭的 “人體畫像”:此人是一男青年,年齡25至28歲,身高166釐米左右,體態偏胖,走路外八字。

說實話,我第一次見人這樣破案,心裡當然都是懷疑了!隨後,信陽市公安局按照苗春青的描述,安排了10多個有嫌疑的男青年從他面前走過。苗春青邊看走相邊一個個排除,最後只留下一個聾啞人。專案組請一位聾啞教師幫助審問。聾啞人用啞語供認說,他對大隊幹部有意見,可是他是個聾啞人,有苦沒處訴,就燒了幾個稻草垛。

這一下,我真服了!原來腳印上還有這樣神奇、深奧的學問。腳印上的千差萬別,竟然成了判斷年齡、身高、體重、步態和體形的根據。短短一天半的現場會,使我確定了畢生努力的方向——探索腳印的奧秘。

偵破首個案件可謂一波三折

記者:萬事開頭難,那你對足跡的研究又是怎樣開始的呢?

王清舉:從現場會回來,我就在辦公樓後面建了一塊“腳印實驗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就是我和幾位同事的露天辦公室。我們找了很多親友從上面走過,留下的腳印就成了我們的研究對象。那時我真是著了迷,經常用水將自己的鞋底蘸溼,一邊在屋子裡轉圈,一邊琢磨自己的腳印。有時走著走著,也會突然蹲下來,琢磨自己的腳印。就這樣,我對腳印的認識有了大幅度提高,看腳印的眼力也明顯增強了。

記者:你第一次利用足跡技術破的是啥案子?還有印象嗎?

王清舉:利用足跡技術偵破的第一起案件,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也是1974年,當時淮陽縣棉紡廠連續發生縱火案,成排的廠房包括職工宿舍多次被點燃,並且在破案期間還連續起了兩次火。接連發生的縱火案雖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卻鬧得人心惶惶。出於無奈,當地警方只好讓我這個才開始研究足跡的人參與破案。我和技術員袁澤民在現場經過仔細測量,反覆琢磨研究後,最終認定該案是一個女青年作案,年齡20歲上下,身高160釐米左右,身體瘦弱。破案人員聽後都難以置信,因為他們已經在這裡調查了幾個月,確定了的10多個嫌疑人都是男的,沒有一個是女的。

他們雖然不相信我,但也沒別的辦法,只好按我說的試一下。隨後,工廠以開會的名義讓800多名職工排著隊進入會場,我和袁澤民仔細看了一遍,並沒有發現可疑人。但我堅信自己的推斷,就在廠內查找足跡。終於有一天,我在廠內女廁所外發現了與留在現場同樣的腳印,我隨著腳印一直追蹤到縱火案受害人陳某的家裡,一打聽,陳某有個女兒陳女(化名),恰好20歲,身高體態與我判斷的一樣。仔細一問,在開會排查時,她請了病假在家,沒有到會。縱火嫌疑人怎麼會出現在受害人的家裡呢?大家都感到疑惑。這時下了大雨,為了保護現場而扣在現場腳印上的瓷盆不知被誰拿走了,旁邊留下一串膠鞋印。我對這些腳印又進行了研究,發現膠鞋印的步法特徵與原來現場泡沫底涼鞋印步法特徵一致。我們跟著膠鞋印又追蹤到陳某家,發現陳女穿的膠鞋還沒有來得及刷洗,接著又找到了陳女作案時穿的泡沫底涼鞋。經過審訊,陳女供認了她7次縱火的事實經過。

記者:她為什麼要7次縱火?

王清舉長嘆了一口氣:原來這個廠是剛從鄭州遷來的,陳女不願隨廠來淮陽,還有一些職工也不願意來淮陽。為此,陳女企圖用縱火的手段火上加油,蠱惑職工鬧事,達到把工廠遷回鄭州的目的。她在自己家裡縱火,目的是為了轉移破案人員的視線。最終,陳女因縱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年。

記者問:利用足跡破案首戰告捷後,你當時是啥感受?

王清舉:當年偵破此案可謂是一波三折,異常艱難。當我利用足跡步法鑑定排查出重點嫌疑人陳女時,她拿出汽車票證明自己根本沒有作案時間。面對尷尬局面,我當時年輕氣盛,不服輸,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我就來到淮陽縣汽車站進行調查核對,發現陳女讓售票員給更改了乘車時間,妄圖逃避罪責。發現陳女作了偽證後我如獲至寶,親自參與對陳女的審訊,利用紮實的證據讓陳女低頭認罪。偵查員們紛紛對我豎起了大拇指說,步法追蹤破案真神!初戰告捷後,就更加增強了我一生破解、探索足跡密碼的信心。

學生的意見讓他豁然開竅

記者:你是怎樣破解足跡密碼的?

王清舉:用肉眼觀察腳印,靠的是傳統經驗。要使經驗上升為一門科學,才便於學習和應用。1978年我到安徽警校講課,一位學員當場提意見說:“王老師,你這個方法全靠經驗來判斷,太難學了,況且經驗是十人九不同,能不能考慮將個人經驗上升為量化標準?”

這個意見讓我深受觸動,也使我豁然開竅。為此,我慕名到中國科技大學向數理統計系主任李從珠教授求教。李從珠看了我帶去的“步法追蹤”教學錄像片,提出要用“數理統計”理論來研究腳印和步法的規律。

記者:聽說為了使足跡密碼破解實現定量化、科學化,你學起了數理統計、模糊數學?

王清舉:是的,那也是被逼得沒辦法的辦法。你想想,我連初中都沒有上完,別說隨機變量理論,就連這個詞以前聽都沒聽說過。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方程式,我就像看天書,怎麼也摸不著頭腦。但是,足跡的定量化分析是方向也是趨勢,我已經沒有退路,索性拋掉一切雜念,下定決心學習數理統計、模糊數學等相關的高等數學理論。

記者:在這個過程中,你還經歷了哪些困難?

王清舉:困難不少,但主要困難是在對步法數據的獲取上。在此後5個多月時間裡,我們測量了1000多人的步法數據,最多時要對一個人測量500多步,每一步都要取得左右步長、左右步寬、左右步角的數據。幾個月來,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我幾乎都泡在試驗田裡。

【畫外音】在測得大量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王清舉終於找到了步幅變化的規律,獨創了“級差檢驗法”、“U檢驗法”、“T平方檢驗法”,實現了步法檢驗的數據化和標準化。1980年4月,王清舉以率先實現“足跡步法定量化”的優異成績,參加了全國公安戰線“雙先”代表大會,並榮立個人一等功。

“千萬不要叫我當這個副處長”

記者:聽說為了搞科研,你向組織提出辭去當了15年的公安處副處長?

王清舉:確有此事。那是我剛從北京開會回來,就聽到一個讓我大為惶恐的消息,組織上要提拔我擔任周口地區公安處的副處長 (副處級)。我當時心想:毀啦,一旦當了副處長,各種會議、應酬,再加上工作繁忙,我的科研咋辦?我急忙找到領導,請求組織千萬不要叫我當這個副處長。那位領導聽了我的理由,說:“你不要這樣想,也有可能你當了副處長對科研更有利,就這麼定了。”果如我料,此後我確實陷入大量的行政事務之中,科研工作時斷時續,我為此惶惶不安。

1993年,國家科委立項《足跡計算機自動檢驗》課題,公安部面向全國公開招標。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李從珠教授承擔起這個科研項目。到1995年,我們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將近兩年,但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成果。這個時候,我深感力不從心,因為我除了肩負著科研項目的重任,同時還履行著原周口地區公安處副處長的職責。課題到1995年年底就要交卷,僅剩半年時間,怎麼辦?為了我心愛的科研目標,我毅然寫了辭職申請,並專門找到領導,說千萬別讓我再當副處長了,再當就沒時間搞科研了,就把科研弄丟了。

記者:你遞交辭呈時,旁人是怎麼想的?

  王清舉:在我遞交辭職申請時,很多人不解,投以詫異的目光。但我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建樹,有所成就,這樣才不愧對一生。

足跡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你從事足跡研究近40年,幫助偵破案件上千起,有過失敗和教訓嗎?

王清舉:無論什麼技術都不是萬能的,更不用說用於偵查破案了。幾十年來,在我利用足跡幫助公安機關破獲的1000多起案件中,截至目前還沒有發現一起冤假錯案,更沒有因此受到過責任追究。但是,河南省浚縣“2002·5·30”特大殺人案嫌疑人因證據不足被法院宣佈無罪釋放,確實給了我很大觸動,同時也給了我許多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這起案件嫌疑人的足跡鑑定中,使我感受到目前的足跡鑑定水平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需要實現足跡鑑定的儀器化、科學化、標準化、定量化、規範化。儘管足跡鑑定在一些案件的偵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的足跡鑑定大多是手工操作,憑傳統經驗,缺乏較高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它的法律效力、說服力、證據作用,還沒有像指紋、DNA鑑定那樣具有科學體系。浚縣“2002·5·30”特大殺人案就是很好的例證,說明足跡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畫外音】這起特大殺人案歷經五年四審、兩次抗訴,儘管王清舉最後認定嫌疑人的足跡特徵與殺人現場的足跡特徵基本吻合,並出具了鑑定書,被一審、二審法院予以採信,但仍被辯護律師以足跡鑑定手工操作、傳統經驗判定、沒有詳細的量化標準等提出了質疑。最終,法院因證據不充分宣佈被告無罪釋放。

破解足跡密碼是一生最大追求

記者:我看你對計算機操作非常嫻熟,對你這樣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

王清舉:這其實是無奈之舉。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已經61歲了,記憶力也下降了,再去學新潮的東西,心裡沒有絲毫把握。但為了方便工作,我只得嘗試一下。在我小兒子王永棟(也是跟隨我搞足跡研究的徒弟)的指點下,我上街買了一些計算機方面的書,通讀一遍後,就開始學著用拼音打字。當時眼也花了,有時敲一個字,得在鍵盤上找半天。但我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我開始白天黑夜地練習。有時在夜裡兩三點睡醒了,就悄悄起床繼續練習。老伴對此很不理解,說我都這麼大年紀了,還下這麼大力氣學這個,真是腦子出毛病了。

3個月過去了,痴迷的練習終於有了效果,我能打小文章了。後來,我還學會了編輯排版、網上辦公、網上鑑定。去年,我還開了個人微博。

記者:這幾年,你在研究足跡上有什麼新的進展?

王清舉:近幾年,通過對近40年足跡破案生涯的總結,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足跡破案要想更接近本質,無論是認鞋還是認腳都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能夠辨認一個人腳的骨骼。

這就像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會完全相同,每一個人的腳部的骨骼也都彼此不同,因此,當一個人的足跡所反映出腳的骨骼形狀和骨點分佈,與他的腳部骨骼完全吻合時,就足以證明這是同一個人。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帶領課題組的同志,利用醫院裡的螺旋CT拍攝出每個人腳部的立體圖像,從各種角度觀察骨骼的特徵。肌肉可以偏移,而骨骼是最穩定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足跡鑑定的方法更加接近足跡的本質,也更客觀、更精準,增強了足跡破案的科學性和嚴謹度。這一點,已得到國內很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和認同。我們申報的“CT三維重建足跡檢驗技術”獲2010年第二屆全國公安基層技術創新優秀獎。

記者:你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還要追求什麼?

王清舉:只要大地上還存在著腳印,那麼,就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罪惡的腳印;而對於任何一個走在正路上的腳印,都必須充滿情感地承擔起保護的責任。破解足跡密碼,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

【畫外音】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每項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組織的關懷、支持和幫助。近年來,周口市政府黨組成員、公安局局長姚天民先後兩次主持召開局長辦公會,專題研究足跡破案技術的持續發展和推廣應用,撥付了足額的專項經費,併為王清舉配備了交通工具和助手,建立了功能設施齊全的專業足跡技術研究實驗室,組建了足跡技術研究攻關團隊。

目前,這個實驗室就是王清舉退休之後的辦公地點。平常,除了在家和到案發現場,他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實驗室裡,不懈地探尋著足跡的奧秘。

正能量——足跡鑑定專家王清舉:能讓腳印“說話”的刑偵專家

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