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足迹鉴定专家王清举:能让脚印“说话”的刑侦专家

人物档案:王清举,男,1938年出生,河南省太康县人。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退休返聘的足迹鉴定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级警监警衔。



正能量——足迹鉴定专家王清举:能让脚印“说话”的刑侦专家


王清举在对现场提取的脚印进行研究。

正能量——足迹鉴定专家王清举:能让脚印“说话”的刑侦专家


王清举通过网络进行足迹识别鉴定。

■■■利用人的足迹破案,早在秦汉时期的史籍中便有相关记载。

■■■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牧羊娃出身的马玉林从对人体行走规律研究入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足迹检验理论和方法,取得了由认定物到认定人的重大突破。

■■■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清举是马玉林的高徒,他经过38年的艰难探索,终于实现了足迹步法分析检验的现代化。

自1974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足迹步法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1992年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系统研究”,该项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1995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被河南省公安厅特聘为全省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专家;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特聘为足迹鉴定专家;担任河南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特聘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3篇获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优秀应用成果二等奖。著有《足迹步法定量化检验》《新编足迹步法基础知识指导手册》《足迹步法破案妙法》等。

脚印上有深奥的学问

【画外音】在周口市公安局办公楼的八层,有两间相通的屋子,屋里除了两张办公桌外,几乎全是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林林总总的脚印模型,而房间的四壁上,挂满了各地公安机关送来的锦旗、镜匾和感谢信,靠近西墙的两个书柜里摆满了书籍。这里,就是王清举的足迹技术研究实验室。

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日子,记者来到王清举的实验室,70多岁的他正对电脑上的几十枚足迹照片进行识别鉴定。我们的交谈就从这里开始。

记者:王老,听说你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足迹识别鉴定,是这样吗?

王清举立刻兴奋起来:是的,我正鉴定的这起案子就来自新疆。今年1月30日,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边防派出所破获了一起偷越国境案,但犯罪嫌疑人被抓后拒不认罪。办案单位委托我对犯罪嫌疑人的足迹进行识别鉴定。办案民警将在边境逃跑路线上提取的作案人足迹照片和嫌疑人的样本足迹照片通过网络传输给我。我通过连续几天的图像比对,作出了“同一认定”的结论。

记者:你利用足迹鉴定破了多少案子?

王清举淡然一笑:我研究足迹有38个年头了,帮助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破获了1200多起案件,其中有一些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

记者:破这么多案子,真神了。

王清举开心地笑了:没有那么神,这是苦练出来的功夫。

记者:那你是怎样与足迹结缘的呢?

王清举:提起与足迹结缘,还要从30多年前的一次亲身经历说起。记得那是1974年,出于对刑侦工作的向往,我从原周口地区公安处秘书科副科长调任刑侦科副科长。刚开始,我对刑侦工作非常好奇,觉得非常有趣。但不久发生的一起盗窃案,给我这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带来了第一道难题。那是发生在周口市汽车站会计室的一起盗窃案,被盗现金4200元,这在当时人均工资只有三四十块钱的1974年,是一笔重金,也是一起大案。我带着几名侦查员虽然多次勘查现场,但由于不懂技术,不知道获取现场痕迹的重要性,折腾了半年多也没有破案。

记者:那你受到的打击一定不小吧?

王清举:受到打击是肯定的,但转机也就发生在那个时候。同年7月,信阳市发生一起纵火案,村子里的稻草垛总是莫名其妙地起火,警方一直没有得到线索,只在附近的泥地里发现几枚脚印。当地警方邀请公安部命名的“步法追踪能手”马玉林来协助侦破此案,各地市公安局可派刑侦技术人员前往信阳实地学习。我早就听说马玉林外号“马神仙”,一听说能现场看他破案,当即来了兴致,立刻前往信阳,要看看这个“马神仙”到底有没有那么神。遗憾的是,马玉林因故并没有来,来的是他的大弟子苗春青。

苗春青围着地上的脚印画圈,然后用尺子反复测量,还用洗脸盆和了石膏粉浇在脚印上。过了一会儿,他搬起凝固的石膏,脚印便清晰地固定在石膏上。苗春青经过仔细地观察和测量,当即给犯罪嫌疑人做了口头的 “人体画像”:此人是一男青年,年龄25至28岁,身高166厘米左右,体态偏胖,走路外八字。

说实话,我第一次见人这样破案,心里当然都是怀疑了!随后,信阳市公安局按照苗春青的描述,安排了10多个有嫌疑的男青年从他面前走过。苗春青边看走相边一个个排除,最后只留下一个聋哑人。专案组请一位聋哑教师帮助审问。聋哑人用哑语供认说,他对大队干部有意见,可是他是个聋哑人,有苦没处诉,就烧了几个稻草垛。

这一下,我真服了!原来脚印上还有这样神奇、深奥的学问。脚印上的千差万别,竟然成了判断年龄、身高、体重、步态和体形的根据。短短一天半的现场会,使我确定了毕生努力的方向——探索脚印的奥秘。

侦破首个案件可谓一波三折

记者:万事开头难,那你对足迹的研究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王清举:从现场会回来,我就在办公楼后面建了一块“脚印实验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就是我和几位同事的露天办公室。我们找了很多亲友从上面走过,留下的脚印就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那时我真是着了迷,经常用水将自己的鞋底蘸湿,一边在屋子里转圈,一边琢磨自己的脚印。有时走着走着,也会突然蹲下来,琢磨自己的脚印。就这样,我对脚印的认识有了大幅度提高,看脚印的眼力也明显增强了。

记者:你第一次利用足迹技术破的是啥案子?还有印象吗?

王清举:利用足迹技术侦破的第一起案件,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也是1974年,当时淮阳县棉纺厂连续发生纵火案,成排的厂房包括职工宿舍多次被点燃,并且在破案期间还连续起了两次火。接连发生的纵火案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却闹得人心惶惶。出于无奈,当地警方只好让我这个才开始研究足迹的人参与破案。我和技术员袁泽民在现场经过仔细测量,反复琢磨研究后,最终认定该案是一个女青年作案,年龄20岁上下,身高160厘米左右,身体瘦弱。破案人员听后都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已经在这里调查了几个月,确定了的10多个嫌疑人都是男的,没有一个是女的。

他们虽然不相信我,但也没别的办法,只好按我说的试一下。随后,工厂以开会的名义让800多名职工排着队进入会场,我和袁泽民仔细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可疑人。但我坚信自己的推断,就在厂内查找足迹。终于有一天,我在厂内女厕所外发现了与留在现场同样的脚印,我随着脚印一直追踪到纵火案受害人陈某的家里,一打听,陈某有个女儿陈女(化名),恰好20岁,身高体态与我判断的一样。仔细一问,在开会排查时,她请了病假在家,没有到会。纵火嫌疑人怎么会出现在受害人的家里呢?大家都感到疑惑。这时下了大雨,为了保护现场而扣在现场脚印上的瓷盆不知被谁拿走了,旁边留下一串胶鞋印。我对这些脚印又进行了研究,发现胶鞋印的步法特征与原来现场泡沫底凉鞋印步法特征一致。我们跟着胶鞋印又追踪到陈某家,发现陈女穿的胶鞋还没有来得及刷洗,接着又找到了陈女作案时穿的泡沫底凉鞋。经过审讯,陈女供认了她7次纵火的事实经过。

记者:她为什么要7次纵火?

王清举长叹了一口气:原来这个厂是刚从郑州迁来的,陈女不愿随厂来淮阳,还有一些职工也不愿意来淮阳。为此,陈女企图用纵火的手段火上加油,蛊惑职工闹事,达到把工厂迁回郑州的目的。她在自己家里纵火,目的是为了转移破案人员的视线。最终,陈女因纵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记者问:利用足迹破案首战告捷后,你当时是啥感受?

王清举:当年侦破此案可谓是一波三折,异常艰难。当我利用足迹步法鉴定排查出重点嫌疑人陈女时,她拿出汽车票证明自己根本没有作案时间。面对尴尬局面,我当时年轻气盛,不服输,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我就来到淮阳县汽车站进行调查核对,发现陈女让售票员给更改了乘车时间,妄图逃避罪责。发现陈女作了伪证后我如获至宝,亲自参与对陈女的审讯,利用扎实的证据让陈女低头认罪。侦查员们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步法追踪破案真神!初战告捷后,就更加增强了我一生破解、探索足迹密码的信心。

学生的意见让他豁然开窍

记者:你是怎样破解足迹密码的?

王清举:用肉眼观察脚印,靠的是传统经验。要使经验上升为一门科学,才便于学习和应用。1978年我到安徽警校讲课,一位学员当场提意见说:“王老师,你这个方法全靠经验来判断,太难学了,况且经验是十人九不同,能不能考虑将个人经验上升为量化标准?”

这个意见让我深受触动,也使我豁然开窍。为此,我慕名到中国科技大学向数理统计系主任李从珠教授求教。李从珠看了我带去的“步法追踪”教学录像片,提出要用“数理统计”理论来研究脚印和步法的规律。

记者:听说为了使足迹密码破解实现定量化、科学化,你学起了数理统计、模糊数学?

王清举:是的,那也是被逼得没办法的办法。你想想,我连初中都没有上完,别说随机变量理论,就连这个词以前听都没听说过。面对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方程式,我就像看天书,怎么也摸不着头脑。但是,足迹的定量化分析是方向也是趋势,我已经没有退路,索性抛掉一切杂念,下定决心学习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相关的高等数学理论。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你还经历了哪些困难?

王清举:困难不少,但主要困难是在对步法数据的获取上。在此后5个多月时间里,我们测量了1000多人的步法数据,最多时要对一个人测量500多步,每一步都要取得左右步长、左右步宽、左右步角的数据。几个月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都泡在试验田里。

【画外音】在测得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王清举终于找到了步幅变化的规律,独创了“级差检验法”、“U检验法”、“T平方检验法”,实现了步法检验的数据化和标准化。1980年4月,王清举以率先实现“足迹步法定量化”的优异成绩,参加了全国公安战线“双先”代表大会,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千万不要叫我当这个副处长”

记者:听说为了搞科研,你向组织提出辞去当了15年的公安处副处长?

王清举:确有此事。那是我刚从北京开会回来,就听到一个让我大为惶恐的消息,组织上要提拔我担任周口地区公安处的副处长 (副处级)。我当时心想:毁啦,一旦当了副处长,各种会议、应酬,再加上工作繁忙,我的科研咋办?我急忙找到领导,请求组织千万不要叫我当这个副处长。那位领导听了我的理由,说:“你不要这样想,也有可能你当了副处长对科研更有利,就这么定了。”果如我料,此后我确实陷入大量的行政事务之中,科研工作时断时续,我为此惶惶不安。

1993年,国家科委立项《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课题,公安部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李从珠教授承担起这个科研项目。到1995年,我们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将近两年,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成果。这个时候,我深感力不从心,因为我除了肩负着科研项目的重任,同时还履行着原周口地区公安处副处长的职责。课题到1995年年底就要交卷,仅剩半年时间,怎么办?为了我心爱的科研目标,我毅然写了辞职申请,并专门找到领导,说千万别让我再当副处长了,再当就没时间搞科研了,就把科研弄丢了。

记者:你递交辞呈时,旁人是怎么想的?

  王清举:在我递交辞职申请时,很多人不解,投以诧异的目光。但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这样才不愧对一生。

足迹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你从事足迹研究近40年,帮助侦破案件上千起,有过失败和教训吗?

王清举:无论什么技术都不是万能的,更不用说用于侦查破案了。几十年来,在我利用足迹帮助公安机关破获的1000多起案件中,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一起冤假错案,更没有因此受到过责任追究。但是,河南省浚县“2002·5·30”特大杀人案嫌疑人因证据不足被法院宣布无罪释放,确实给了我很大触动,同时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起案件嫌疑人的足迹鉴定中,使我感受到目前的足迹鉴定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需要实现足迹鉴定的仪器化、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规范化。尽管足迹鉴定在一些案件的侦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的足迹鉴定大多是手工操作,凭传统经验,缺乏较高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它的法律效力、说服力、证据作用,还没有像指纹、DNA鉴定那样具有科学体系。浚县“2002·5·30”特大杀人案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明足迹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画外音】这起特大杀人案历经五年四审、两次抗诉,尽管王清举最后认定嫌疑人的足迹特征与杀人现场的足迹特征基本吻合,并出具了鉴定书,被一审、二审法院予以采信,但仍被辩护律师以足迹鉴定手工操作、传统经验判定、没有详细的量化标准等提出了质疑。最终,法院因证据不充分宣布被告无罪释放。

破解足迹密码是一生最大追求

记者:我看你对计算机操作非常娴熟,对你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

王清举: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已经61岁了,记忆力也下降了,再去学新潮的东西,心里没有丝毫把握。但为了方便工作,我只得尝试一下。在我小儿子王永栋(也是跟随我搞足迹研究的徒弟)的指点下,我上街买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通读一遍后,就开始学着用拼音打字。当时眼也花了,有时敲一个字,得在键盘上找半天。但我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我开始白天黑夜地练习。有时在夜里两三点睡醒了,就悄悄起床继续练习。老伴对此很不理解,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下这么大力气学这个,真是脑子出毛病了。

3个月过去了,痴迷的练习终于有了效果,我能打小文章了。后来,我还学会了编辑排版、网上办公、网上鉴定。去年,我还开了个人微博。

记者:这几年,你在研究足迹上有什么新的进展?

王清举:近几年,通过对近40年足迹破案生涯的总结,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足迹破案要想更接近本质,无论是认鞋还是认脚都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能够辨认一个人脚的骨骼。

这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指纹会完全相同,每一个人的脚部的骨骼也都彼此不同,因此,当一个人的足迹所反映出脚的骨骼形状和骨点分布,与他的脚部骨骼完全吻合时,就足以证明这是同一个人。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带领课题组的同志,利用医院里的螺旋CT拍摄出每个人脚部的立体图像,从各种角度观察骨骼的特征。肌肉可以偏移,而骨骼是最稳定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足迹鉴定的方法更加接近足迹的本质,也更客观、更精准,增强了足迹破案的科学性和严谨度。这一点,已得到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认同。我们申报的“CT三维重建足迹检验技术”获2010年第二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创新优秀奖。

记者: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还要追求什么?

王清举:只要大地上还存在着脚印,那么,就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罪恶的脚印;而对于任何一个走在正路上的脚印,都必须充满情感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破解足迹密码,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

【画外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每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组织的关怀、支持和帮助。近年来,周口市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姚天民先后两次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足迹破案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推广应用,拨付了足额的专项经费,并为王清举配备了交通工具和助手,建立了功能设施齐全的专业足迹技术研究实验室,组建了足迹技术研究攻关团队。

目前,这个实验室就是王清举退休之后的办公地点。平常,除了在家和到案发现场,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不懈地探寻着足迹的奥秘。

正能量——足迹鉴定专家王清举:能让脚印“说话”的刑侦专家

敬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