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網紅老師意外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

誰能料想,一位數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撲在教學課堂
的普普通通大學老師,竟然意外走紅,甚至風頭蓋過了那些明星網紅,受到了網民的紛紛追捧和不吝點贊。

大學網紅老師意外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

他,就是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55歲的講師龔德才。

24歲那年被評為講師時,龔德才曾經開玩笑說:“我要創個紀錄,成為一個從最年輕到最年長的講師。”不料,一時戲言如今卻成為現實。

在接受幾個學生的採訪後,龔德才31年“專注教學,不評職稱”的不凡經歷被大量轉發,隨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大學老師到底是課講得好重要,還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

而龔德才本人回應說,看到那麼多學生肯定自己的教學,"做30多年老師很值得。”

湖南師範大學龔德才老師獻身教學、淡泊名利的“師表風範”令人由衷欽佩讚歎,大學課堂上有如此“德才兼備”的優秀教師,更讓人們欣喜地看到了高校教育全面提振的希望和曙光。

大學網紅老師意外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87年前的深刻見解猶如洪鐘大呂,警世名言,不時在國人耳畔迴響。

“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梅校長這位學者大師說的何其入木三分、精準到位。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古往今來,老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是學生指路照明燈,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大和傳承者。

從這種意義上講,有更多不計職稱、淡泊名利,能紮根、熱愛、投身教育光輝事業的優秀教師,不僅是學生之幸,高等教育之幸,更是民族之幸。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13年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發出的、引人深思催人猛醒的疑問——“錢學森之問”。

大學網紅老師意外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

上海:錢學森圖書館對公眾開放

教育實踐證明:要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

一句話,沒有一心投身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帶頭引領、以身示範,就很難培養出光華四射、學富五車、為國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人才”(當代大師)。

然而,必須看到,一個人(教師、教授)的精力是有限的,倘若象南大“梁瑩教授”那樣專注於投機取巧、痴迷於職稱評定,大搞學術不端,不惜抄襲論文,怎麼會有旺盛精力搞好課堂教學、本科教育,又豈能培養出更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優秀青年學生?!

正如龔德才老師講的那樣,不評職稱是他的一種(教學、抑或是人生)態度。

“學生喜歡,我就問心無愧了”

大學網紅老師意外破解“錢學森之問”,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

湖南師範大學龔老師從24歲到55歲,只講課不評職的感人事蹟(模範做法),無疑給深化完善高校教育(職稱評定)工作提供了一種有益的啟迪。

希望更多的大學課下多多關心、關照類似的龔老師們,甚至大力弘揚這種“甘當師表”、“甘為人梯”的無私奉獻精神,絕不能讓大夥心目中的真正優秀老師“吃虧”、“心涼”。

有人為此提出,我們的高校尚欠“55歲講師”一個“教學大獎”。

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