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說狗」狗年到!這些「狗」的成語典故一定要告訴孩子!

吳老師說

我們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燦爛文化,每一個生肖,都延伸出了無數的故事;今天,和孩子在狗年一起來學習,這些關於狗的傳世典故吧!


-狗尾續貂-

「狗年說狗」狗年到!這些“狗”的成語典故一定要告訴孩子!

西晉咸寧三年(公元277 年)八月,晉武帝司馬炎封司馬懿的第九子琅琊王司馬倫為趙王,掌管臨漳軍事。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后手裡,賈后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個兒子),與一個名叫張林的大臣密謀策劃,以此為藉口帶兵衝入宮廷,殺死了賈后,自封為相國。

由於是靠這種手段當上相國,司馬倫整日憂心忡忡,害怕眾人不服。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連聽差的奴役也給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騎、常侍等一等高管,在當時的宮廷人事編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馬倫當皇帝時竟達近百人。真是官職氾濫成災!等到一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

當時規定,凡宮內高級官員的官服,都是統一式樣。如帽子上都插著貂尾做裝飾。不同官職,插的位置也有區別。侍中插在左邊,常侍插在右邊。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腐朽的西晉王朝,只維持了五十二年就結束了。

後來,人們用“狗尾續貂”來比喻以壞續好,美醜不相稱。多用來形象地揭示妄續他人文學作品,也有時用來表示自謙之意。

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裡也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後,張慚尾續之貂。”

故事延伸

【注音】gǒu wěi xù diāo

【出處】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第十八卷:“亂離以來;官爵過濫;封王作鋪;狗尾續貂。”

【解釋】續:連接。晉代皇帝的侍從官員用作帽子的裝飾。指封官太濫。亦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后面,前後兩部分非常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

【用法】作主語、謂語、定語

【近義詞】佛頭著糞、魚目混珠

【反義詞】錦上添花

【年代】古代

【例句】你這部小說已經寫了大半,請我繼續寫下去,我怎敢~。

【點評】晉武帝的叔叔司馬倫很有野心,但是卻沒有一點統治朝廷的才能。自己當上了皇帝以後,把親戚同黨甚至是奴僕,小卒都濫加封賞,朝廷上上下下全都是大官。原本大官帽子上的飾物都是由貂尾製成,貂尾不夠用,只能用狗尾代替,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呢!

-雞犬不寧-

唐朝中期,封建統治者橫徵暴斂,沉重的苛捐雜稅壓迫得老百姓家破人亡。

當時,永州一帶有一種奇異的蛇,全身有劇毒,人如果被它咬一口,就很難再活命。但如果能夠捉到這種蛇,把它晾乾,製成藥餌,就能治療多種疾病。因此,被宮廷列入賦稅,向永州地方徵收。很多人也因捕蛇喪生。雖然如此,還是有人甘冒生命危險捕蛇,來繳納賦稅。

每當徵稅時候,兇橫的地方官吏就走村串戶,逼迫人們捕蛇。沒有哪一家能逃脫賦稅,沒有人不受到騷擾。當時有老百姓這樣形容官吏的兇橫和騷擾——"雖雞狗不得安寧焉。"意思是說,即使雞狗也得不到安寧啊。

人們把“雞狗不得安寧焉”簡化成“雞犬不寧”,形容騷擾得厲害和頻繁,使人不得安寧。

故事延伸

【注音】jī quǎn bù níng

【出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解釋】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近義詞】六畜不安、雞飛狗跳

【反義詞】河清海晏、雞犬不驚

【例句】越是在人心不定,雞犬不寧的當口,我們越是要心裡有譜。

【點評】苛政猛於虎。如果一個國家的管理者不能讓人民的生活安定和諧,那麼必然會招致災禍,造成社會動盪。

-雞犬升天-

「狗年說狗」狗年到!這些“狗”的成語典故一定要告訴孩子!

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淮南在今天的安徽省內。淮南王劉安看了許多書,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

有一天,他聽說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煉製仙丹的秘方,但是從不傳給別人,於是就去尋找八公。沒想到八公四處雲遊,劉安吃盡苦頭也沒能找到八公,可是劉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尋訪。劉安的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製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得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后,灑落在院子裡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的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故事延伸

【注音】jī quǎn shēng tiān

【出處】東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劉安坐反而死,天下並聞,當時並見,儒書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雞犬升天者。”

【解釋】後來用“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隨之發跡。

【近義詞】彈冠相慶

【反義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例句】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能當上局長,就是因為有個當縣長的姨父。

-狗急跳牆 -

從前有一個很兇的獵人,養了一隻獵狗,但是每次都只給獵狗少量的食物。

有一次,狗實在太餓,偷吃了一點獵物。 沒想到被獵人發現了,獵人拿起獵刀要將其殺死。 不料,獵狗一時害怕,從園子的很高的圍牆也是唯一的逃生之路跳出去了。 獵人驚訝極了道:“狗急還能跳牆!”

故事延伸

【注音】gǒu jí tiào qiáng

【出處】《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牆。”

【解釋】狗急了也能跳過牆去。比喻壞人在走投無路時豁出去,不顧一切地搗亂。

【用法】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垂死掙扎、窮鼠齧狸、困獸猶鬥、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例句】我們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嚴防階級敵人~,做垂死地掙扎。

【點評】獵狗東躲西藏,慌不擇路,被逼進高圍牆。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急中生智,突然縱身一躍,越過高牆,終於死裡逃生。“狗急跳牆”這個詞在詞典裡也許是作為貶義詞而加以詮釋的,詞裡含有譏笑狗。但是從某個方面來說,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激發了自己的潛能,救了自己一命,也未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只不過我們不要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就好。

-狐朋狗友-

吃過午飯的狐狸很無聊,就獨自一人出來散步。走著走著,他忽然聞到了誘人的鮮肉香味,他順著肉香味望去,看到幾頭獅子正在撕吃著一頭野牛。

看到如此驚心動魄的場面,嚇得狐狸連大氣都不敢出,悄悄地偷趴在濃密的草叢中,膽戰心驚地偷看著獅群,焦急地等待著獅群地離去。 吃渴了的獅群陸續離開找水喝去了,狐狸小心謹慎地站起身,探頭探腦的用眼睛環視一圈,確信獅子都已離去,就大搖大擺的從草叢中鑽出來。

他走到野牛屍體旁,準備帶些肉渣回去當晚飯。這時他的好朋友狗,睡過之後也出來尋找食物。狐狸看到了,就大聲叫喚道:“喂,狗大哥,快過來啊!這裡有很多肉!“狗聽到狐狸的喊叫,一溜小跑過去。 狗剛跑過來,狐狸就撿起其中最好最大的一塊剩肉遞給狗說:“今天我請客,你慢慢吃吧!”狗接過狐狸遞過來的肉,感激地眼淚都流了下來說:“謝謝,我的好朋友。” 狐狸又從肉堆中撿了一塊,對狗說:“我有事先走了,你慢慢在這吃吧!”

喝飽水的獅群中的老大回來看食物,看到狗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自己的獵物,很是生氣。就走到狗的身旁,二話不說,抓起狗的尾巴,一下扔出幾丈開外,狗從半空中落下來,摔折了一條腿。 狗趴在地上,疼的流下眼淚,心裡罵道:“好啊,狐狸。我說今天你怎麼對我那麼大方,原來是拿別人的東西哦!”

故事延伸

【注音】hú péng gǒu yǒu

【出處】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他那裡暗暗的藏,我須索緊緊的防,都是些狐朋狗黨。”

【解釋】泛指一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朋友。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不務正業的朋友。

【近義詞】豬朋狗友、狐群狗黨

【反義詞】良朋益友、患難之交、良師諍友

【例句】他終日與一批~混在一起,吃吃喝喝,不務正業。

【點評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應該知道,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慷他人之慨的朋友是不可交往的。而且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生活中,我們還是要多交一些益友,彼此一起進步,去擁有更好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獲兔烹狗 -

春秋時,越王勾踐靠著范蠡、文種兩個人的全力協助,滅了吳國,雪了國恥,稱霸於諸侯。

范蠡看出勾踐這個人只可與人共患難,不能與人共安樂,就改名換姓逃到齊國去了。 范蠡到了齊國就寫封信給患難之交的文種,勸他早日離開,否則會給越王殺死的。 他在信中打了個比喻:鳥全打完,再好的彈弓也沒用,就得收藏起來;獵人捉兔子,兔子死了,幫獵人捉兔子的狗還有什麼用呢?獵人就要把狗殺掉烹吃了。現在越王用不著我們了,就要對我們下手了。 文種不大相信范蠡的話,但不多時,勾踐就逼文種自殺了。

故事延伸

【注音】huò tù pēng gǒu

【出處】清·梁啟超《論中國之將強》:“南洋一帶,苟微華人,必不有今日。今雖獲兔烹狗,得魚忘筌。”

【解釋】比喻事成之後排斥以至殺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過河拆橋

【年代】古代

【點評】這個成語故事給我們啟示,一個人有價值,他做的事情就有意義。所以我們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要努力讓自己增值,這樣才不會有故事中悲慘的結局。同時,我們要聽得進別人善意的勸告。

-雞鳴狗盜-

「狗年說狗」狗年到!這些“狗”的成語典故一定要告訴孩子!

戰國時代,齊國的宰相孟嘗君慷慨好客,門下的食客多達三千多人。

孟嘗君與食客談話時,總讓人在屏風後作記錄,把食客的住處及有何困難等一一記下,隨後便派人去看望其親屬並贈送禮物。

秦昭王對孟嘗君最為敬慕,派特使迎接孟嘗君入秦。孟嘗君帶著門客千餘人來到秦都咸陽。

孟嘗君獻給秦昭王一件純白狐狸皮袍子,秦昭王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裡。

秦昭王聽了讒言,把孟嘗君軟禁起來,孟嘗君請秦昭王的寵妃幫忙解救,妃子說:“這不難,但是我要一件白色狐皮袍。”

孟嘗君為難了,僅有的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來第二件呢?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夜裡,這個門客模仿狗叫聲,從狗洞潛入秦王內庫,看守以為是自己養的狗,未加懷疑。於是這個門客盜出了那件白色狐皮袍送給秦王的愛妃,孟嘗君也得了自由,並急忙帶領門客連夜逃離秦國。

他們逃呀逃呀!半夜來到邊界的函谷關。這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出入,忽然有個門客學起了公雞叫。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的人開了城門,讓孟嘗君出了關。等到秦昭王派人追到函谷關時,孟嘗君和他的門客已經走遠了。

後來,人們把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不正當的小伎倆稱作“雞鳴狗盜”,也把使用這種小伎倆的人稱作“雞鳴狗盜之徒”。

故事延伸

【拼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釋】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造句】 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雞鳴狗盜,遮遮掩掩。

【近義詞】偷偷摸摸、旁門左道、鼠竊狗盜

【反義詞】正人君子,光明磊落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點評】“雞鳴狗盜”這個成語如今多用作貶義,比喻那些既無真才實學,也無堂皇風度,只不過略有低下本領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而這個最初的故事其實啟示人們,緊急時刻一些平時看來只有微不足道本領的人,往往能發揮關鍵的作用,要善於用人之長,不要輕視小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