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一月,長安失守,晉愍帝司馬鄴向漢軍投降。第二年三月,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改元建武。司馬睿初自下邳至建康時,遭到江東士大夫的輕視,藉助琅琊王導(時任安東司馬)、王敦(時任左將軍、揚州刺史)兄弟的名望才站穩腳跟。永嘉之亂後,王導內理政事,王敦外討不服,穩定江南局勢,因此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建武二年(公元318年)三月,司馬睿正式稱帝,改元太興。四月,加大將軍、江州刺史王敦為江州牧,驃騎將軍、揚州刺史王導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歷史上,漢、晉、唐、宋皆有中興之名,但除卻漢光武有中興之能、成中興之功,唐肅宗無中興之能、成中興之功外,晉元帝與宋高宗最是名不副實。二人不畏敵滅其國,只怕部下威脅自己皇位,是以岳飛無跋扈之心而遭慘殺,而王敦擁重兵,輕朝廷,令司馬睿坐立不安。在表面尊崇王氏的同時,暗地裡疏遠,親信尚書令刁協、侍中劉隗等人。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刁協、劉隗處理政事苛刻,仗著司馬睿的信任打壓門閥勢力,王氏自然首當其衝。隨著王導在朝廷內被架空,王敦更加不滿,自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隱隱以魏武自比。

以太興二年(公元319年)為準,看下這個時候的局勢。王敦身兼江、荊二州刺史,坐鎮武昌,安南將軍、梁州刺史周訪鎮襄陽,揚威將軍、湘州刺史甘卓(甘寧曾孫)鎮長沙,平南將軍、廣州刺史陶侃鎮番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祖逖鎮譙城。四人與王敦關係並不好,特別是周訪、祖逖二人屢立戰功,讓王敦不敢妄動。

太興三年(公元320年)八月,周訪病逝。認為王敦“奸逆已著”的司馬睿調甘卓為安南將軍、梁州刺史,鎮襄陽,同時接受劉隗的建議,以左將軍、譙王司馬承(皇叔,司馬懿六弟司馬進之孫)為南中郎將、湘州刺史,防備王敦。太興四年(公元321年)七月,又任命尚書戴淵為徵西將軍、司州刺史、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鎮合肥,丹陽尹劉隗為鎮北將軍、青州刺史、都督青、徐、幽、平四州諸軍事,鎮淮陰,名為北伐,實則準備與司馬承對王敦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王敦對司馬睿的安排不滿,而剛剛收復河南大部的祖逖也很不爽,沒打過仗的戴淵突然成為自己的上司,朝廷對自己如此不信任,再看王敦與劉隗、刁協劍拔弩張,置北伐於不顧,更感憂憤。九月,祖逖病逝。

周訪、祖逖一去世,王敦更無顧忌,於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起兵,以討劉隗、清君側為名。甘卓面對王敦的拉攏搖擺不定,司馬承兵力單弱,被王敦派人圍在長沙,司馬睿急召戴淵、劉隗率軍入衛建康。

劉隗回朝後,勸司馬睿盡殺在建康的司空王導以下所有王家人,司馬睿沒有同意。王導聽到傳聞,急忙帶著堂弟中領軍王邃、左衛將軍王廙、侍中王侃、王彬等二十多人,每天一大早跪在宮門外請罪,司馬睿不肯見他們。

一天,正好碰到尚書左僕射、兼吏部尚書周顗進宮,王導在旁邊可憐兮兮地求說:“伯仁,我們全家百口都拜託你了。”但周顗看都沒看王導,直接進宮了。過了好長時間,周顗在宮裡喝得醉醺醺出來,王導就又喊他,但他還是不理,而是對手下說:“今年要殺光賊奴,換個大金印。”這話王導聽在耳中,記在心裡,怎能不恨。

然而,周顗進宮後就替王導求情了,說他與王敦不一樣,出宮後又寫奏摺勸司馬睿不要降罪王導。不久,司馬睿就召王導入宮,君臣盡釋前嫌,但王導與周顗的嫌隙卻是沒人填了。

三月,王敦大軍抵建康近郊,先攻石頭城,右將軍周札(周處之子)開門投降。司馬睿命刁協、劉隗、戴淵反攻,被王敦擊敗。王敦放縱士兵劫掠,建康內外大亂。刁協、劉隗進宮見司馬睿,司馬睿勸二人逃跑,但刁協半路被人殺了,劉隗則投降後趙。

王敦擁兵駐石頭城,不肯進宮見司馬睿,司馬睿就讓百官去石頭城見王敦。王敦對周顗說:“伯仁,卿負我!” 周顗仍在爭口舌之利,說:“公戎車犯順,下官親帥六軍,不能其事,使王旅奔敗,以此負公。”王敦參軍呂猗曾在周顗手下做事,遭周顗嫌棄,就勸王敦說:“周顗和戴淵有人望,能蠱惑人心,到現在還不肯服軟,現在不除掉,恐怕將來還要再來一次清君側。”王敦也一向忌憚周顗,聽了呂猗的話,就心生殺心。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無論是王敦還是王導,都與周顗是舊識。在和王導聊天的時候,王敦故意說反話:“周顗、戴淵有南北之望,一定可以做三公的。”王導還記著當日周顗的話,“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後”,就沒有說話。王敦又說:“難不成就只讓二人做僕射嗎?”王導還沒說話。王敦接著說:“僕射做不了,就只能殺了。”王導依然沒說話。王敦就知道王導不會反對自己殺人了,周顗、戴淵在石頭南門遇害。

後來王導整理以前的檔案,發現了周顗給自己求情的奏表,痛哭流涕,對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想當日,王導醉臥周顗膝,指著他的肚子說:“卿此中何所有?”周顗回道:“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雖為戲語,在緊要關頭周顗確實力保王氏百口。若說不欲顯功,又何必惡言相向,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言:“周伯仁吾所不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