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为什么总比盗墓慢一步?盗墓、考古技术大揭秘!


盗墓,在我国历史上可谓长盛不衰。存世久远、陪葬奢华的汉代墓葬, 90%都遭遇过盗墓者的光顾。

当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人通过书籍、电影喜欢上了“摸金校尉”,却对考古嗤之以鼻,认为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那么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呢?

盗墓者提取文物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打洞、进去、带走。有的不挖洞,直接用炸药炸出直通墓葬的洞穴。

考古大多是在建设施工或造盗掘破坏后,才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保证出土文物的完好无损是考古发掘的首要条件,以为科学研究之用。

出土文物很是脆弱,像丝织品、漆器等文物不能立即出水,要在饱水环境中提取,再到实验室慢慢清理。

由于文物埋藏时间久远,有的与土壤黏合在一起,不易分开。有的氧化严重,一碰就能碎裂成泥。考古人员只能用小刷子或是棉签一点点提取文物。

寻龙点穴之法宝——洛阳铲,据传是一个叫李鸭子的盗墓专家发明的。盗墓者根据铲中带上土的质地和颜色可以判断所探地区是否埋藏古墓,道行高深的甚至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洛阳铲还是挖洞利器,它适合用来挖较小的探洞。有经验的盗墓贼会避开墓道,通过不断探洞寻找墓穴。如今,洛阳铲也成了考古勘探中的好帮手。

墓室内部氧气少,且存有多种有害气体。考古人员利用“考古机器人”先探查清楚墓葬内的“小环境”,从而规避或降低考古人员进入墓穴的风险。而在古代,盗墓者是利用小动物来确定墓室内是否安全。

图为水下考古舰艇——“中国考古01”号,它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

盗墓者在水下盗墓时,一般会准备全套潜水装置,租艘小游船进行水下盗宝,随拿随走,灵活机动。

考古遥感卫星,可以借助人眼不可见的光,通过高空卫星收集数据。这个盗墓者就比不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