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的歷史淵源!你了解多少?

大荔國是春秋時期一西戎分支建立的國家,在今陝西大荔縣一帶。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侵入,滅掉國(今陝西大荔縣西部),於今朝邑老城遺址東築王城,建立大荔戎國,南與芮國(今陝西大荔縣東南)為鄰,東依晉國。

大荔國長期居於秦、晉兩國之間,實力逐漸增強。

周貞定王二年(前467),秦厲共公即位。秦利用晉與鄭、齊兩國交戰之機,欲東圖中原。

大荔國位於秦東向出關的要衝,實力又較強,對秦國向東拓展構成一定威脅。周貞定王八年(前461),秦厲共公秘調兩萬軍隊,突然進攻大荔。強大的秦軍一舉攻克王城並滅掉了大荔國,收編了大荔戎軍,解除了東進的隱患。隨後,秦築高壘,加固王城,設臨晉縣,派重兵把守,佔據了東部軍事要地。

大荔的歷史淵源!你瞭解多少?


那麼在講講大荔文殊塔的歷史;

文殊新塔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北端與環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築。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別駕楊公所建,高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層,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層又續增3層。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駐軍馮欽哉倡議,在“長興萬壽禪院”故址,興建“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該塔系磚質閣樓式空心塔,六角七層,從第二層起,每層各開六個堅式長方形窗,底層南北各開塔門,另開四個圓窗。層簷為外疊澀五層,塔頂各角為象鼻挑角,並可懸鈴。內置螺形木梯和欄杆,可攀沿旋轉而上。1986年縣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鐵柵、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園。


大荔的歷史淵源!你瞭解多少?


大荔豐圖義倉的歷史淵源也得說說。

光緒三年(1877),陝西關中大旱,朝邑(今大荔縣朝邑鎮)一帶尤為嚴重。時為工部右侍郎的朝邑人閻敬銘,巡視災情後,奏請建立糧庫,以本地之糧防本地之飢,儲糧備荒。不久,朝廷批准建立糧庫,由陝西官員組織施工,選址在朝邑縣城西邊南寨子。光緒八年(1882),深受旱災之害的朝邑百姓,積極響應閻敬銘的建議,捐銀三萬兩,支持糧庫建設。光緒十一年(1885),糧倉竣工,共有60面窯洞,每窯可容2000石糧,總計約可儲糧12萬石。慈禧硃筆御批“天下第一倉”,號曰豐圖義倉,一時名振全國。

大荔的歷史淵源!你瞭解多少?


豐圖義倉的建築形式,在中國糧倉建築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整個建築分為外城和內倉兩部分。外城的北、東、南三面俱臨懸崖,只有西面圍築城牆,並留有出入的惟一門洞。地勢高燥,堅固易守。內倉坐北向南,青磚砌築,高約8米,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呈長方形。院中天井範圍廣闊,南門又洞開東、西兩門,存取糧食十分方便。各倉廒內底部空懸木板,通風乾燥,隔溼防潮。倉頂平鋪青磚稍有傾斜,既流水暢通,又能曬糧。沿邊又築有蕭牆,成為糧倉的又一道防線。


大荔的歷史淵源!你瞭解多少?


豐圖義倉採取邊建設、邊晾乾、邊儲糧的辦法,到工程後期,多數窯已儲滿糧食。時關中又遭大旱,朝邑縣官及時開倉賑災,使同州、朝邑一帶未餓死一人。(今日的大荔縣朝邑鎮)

建國後,豐圖義倉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倉廒完整無缺,成為國家重要糧庫之一。

那麼到了現如今的大荔縣,同洲湖畔美景盡收眼底,大荔的瓜果之鄉聞名於世。大荔人正在以幹勁十足的熱情,建設著大荔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