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杜宇雖微禽,用意舉世稀”

“落日千山啼杜宇,送得歸人,不遣居人住”

……

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在歷代詩人墨客筆下,杜宇向來是悲歌之鳥。而其中“杜鵑啼血”的典故,更是家喻戶曉,常為世人所稱道。白居易、曹雪芹、陸游、王國維……許多著名詩人都曾以杜宇為題,或借杜宇之典入詩入詞,造就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詞作。

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那麼,歷史上古蜀王杜宇“杜鵑啼血”典故,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杜宇,號杜主、望帝,又名蒲卑、蒲澤或澤,是繼蠶從、柏灌和魚鳧三代蜀王之後的一任蜀王。相傳杜鵑啼血,是一個喊冤悲鳴的故事。

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華陽國志·蜀志》中講的較為籠統,只說蜀王杜宇是因擔憂黎民百姓生計,故而化作杜鵑鳥,日日悲鳴教化子民務農;

《太平御覽》則說得頗有玄幻色彩,其記載杜宇是因為和開明氏鱉靈的妻子私通,事後又慚愧於自己品德不端,所以禪位給鱉靈;

《蜀王本紀》與《太平御覽》說法類似,只不過後面還加上了“杜鵑啼血”典故的由來——說是杜宇辭位去時,正好有杜鵑鳥臨空悲鳴,所以子民們才會視杜鵑為蜀王杜宇的化身。

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從眾說紛紜的歷史記載中不難看出,望帝杜宇應當是一位仁而愛民的好君王,只可惜個人生活上德行有虧,或正因如此,才導致他最終不得不退出古蜀王國的政治舞臺,禪位於開明氏。這也是比較符合現有史料的一個論點——眾做周知,後人筆下的王侯將相很容易帶有粉飾或誇張成分。如《華陽國志》就是晉人常璩所著,很明顯距離蜀王杜宇已頗有年代。因而他在著史過程中,也自然而然的隱去了部分有損杜宇形象的事實,比如杜宇究竟是如何“與鱉靈妻通”的。

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但無論如何掩蓋修飾,歷史的真相仍然會從古籍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來,供後人揣摩。假如杜宇並不是一位利國利民的明君,為何後世對他的記載都以“杜鵑啼血”這樣的悲情形象出現?由此可見,蜀王杜宇在位期間,必然有其為國事鞠躬盡瘁的一面,然而卻終因為自己的私生活不檢,一步行錯,滿盤皆輸。

古人云:讀史可以明智。

今天我們再看古蜀國曆史,為的不僅僅是瞭解當時的風俗人情,而是從先人身上,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從神話考古看古蜀的歷史文化內涵》 程熙 2007年3月四川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指導老師:段渝)

蜀王神話傳說系列-杜宇

科普時間: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遊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務農,迄今巴、蜀農時先祀杜主君。”

——《華陽國志·蜀志》

“蜀王之先名蠶從,後代名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地井中出,為杜宇妻,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復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至蜀復生,蜀王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螯靈治玉山,民得陸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委國授鱉靈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太平御覽》

“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

——《蜀王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