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在古代,“影”和“景”實為同一個字,凡是有光照射之處,皆有“影”。

影,縹緲,朦朧。在詩人眼中,影是美景與思緒的結合;在科學家眼中,影是光傳播時的科學現象;在普通人眼中,影有著不同時代的印記。影,除了景之外,也可以是人的影子。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早在1980年,日本導演黑澤明就以一部《影子武士》(又名《影武者》),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影子武士用自己的身軀,撐起日本天正年間的一段歷史,從而反射出個體在這個時代的感受的故事。影片既反應了當時的恢弘曆史,又襯托出渺小的個體在這個時代的無助。

所謂的影子,就是替身而已。原本影子只是一個偷竊者,但當他成為武田信玄的影武者之時,不可避免的,捨棄了本身的自己,成為了另一個人。按照武田信玄的價值觀存活,同時無法成為真實的自己。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關於帝王將相替身的記載,春秋時期有齊襄公與孟陽、齊頃公與大夫逢醜父;漢朝時有劉邦與紀信……這些真實的替身故事幾乎如出一轍,替身都是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代主公赴死。即便是在歷史資料中有所記載的替身,中國也少有拍攝,因此,關於影子的故事,我們很少能夠在影視作品中看到。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繼2016年的《長城》之後,張藝謀導演攜帶自己的新作《影》再次出現在觀眾的視野當中。在老謀子之前的作品中,無論是《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面的大唐盛世,還是《長城》裡的千軍萬馬,都無一例外的對大場面有所痴迷。而此次的《影》減少了大場面的刻畫,讓這部影片迴歸到傳統的文化元素上。

片中有著許多的中國傳統元素,太極八卦、陰陽說、琴瑟和鳴等,一組組對立的意向,賦予了這些意向背後特定的意義。竹林、箭刃……眾多的元素一一出現,相輔相成,又各自獨立。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影片整體採用水墨畫風,沒有鮮明的色彩。在服裝與造型方面,運用不同的潑墨變化形式,光影閃爍之間,形似黑白,卻更接近於灰色。將人物之間的關係變化,人物性格的層次轉變顯露無疑。

與以往古裝題材的空間設置不同,影片的場景更趨向於簡單化,日常的起居室,佈滿屏風的朝堂,位於水邊的大殿……雖然簡單,但結合光影的錯位,讓人對於這虛虛實實的世界真假難辨。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影子,只是主人的替身,與真身互為一體,令人真假難辨。若無真身,何來影子?但若是隻有影子,那影子便是真身。影片用黑白、陰陽等意向及符號,強調出了沛公、子虞、鏡州三個人都有的兩面性,在權力與慾望面前,被權利所吞噬的靈魂,也終將走向滅亡。

無論是黑澤明的《影子武士》,還是張藝謀的《影》,影子與主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人能夠真的分清,但影子似乎更像一個活生生存在的人,而主人公被權勢所迷,執著於權謀當中,少了一份生氣。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每個人都有影子,影子多為真身的附屬品,沒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也沒有人會真正關注他們的感受。在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裡,“世界盡頭”小鎮上的居民,沒有影子,沒有記憶,沒有心。影子本是虛無,但以影子作參照的意義,大概就是好好反思自己,人才會更清醒一些。

《影》:黑與白,並非單純的好與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