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塘「四小名吃」

六塘“四小名吃”

鄉土臨桂

點擊上方藍字或長按掃碼關注鄉土臨桂微信公眾號

六塘“四小名吃”

桂林市以南以臨桂縣六塘鎮為中心的地區,有著較為豐富的飲食 文化。其中極具地方特色的有六塘“四小名吃”。它們分別是:“釀三角豆腐”、“白切狗肉”、“豬肝夾肥肉”和“鹹粥”。在當地,人們廣泛流傳著“尊老愛幼釀豆腐,狗肉朋友愛狗肉;吃苦耐勞肝肥現、宰頭大豬喝鹹粥”的說法。

六塘“四小名吃”

釀三角豆腐

這道菜是當地人用本地產的黃豆,以傳統方法制成方塊豆腐乾,然後將方塊豆腐乾對角切開成三角形備用。釀餡的配方是:用瘦豬肉,配上香菇、木耳、蝦米(海蝦)、韭菜和馬碲等,加上適量鹽與生粉混合剁成肉泥。釀三角豆腐的製作過程是:將鍋燒紅,淋上茶油或花生油,把三角豆腐乾放入鍋內煎至兩面黃而不焦時剷出,待冷卻後在三角豆腐最長的邊上切入一刀,開好口子,將肉陷釀入豆腐中即成。食用時將釀好的三角豆腐放進蒸籠中蒸熟即可(也可以與雞肉同燜),這是當地人為照顧年老缺牙的長輩和牙齒尚未長滿的小孩子精心製作的一道菜,鮮美可口的肉陷,讓人食而不膩,飽而不傷。在當地逢年過節時,家家戶戶必備此菜。

六塘“四小名吃”

白切狗肉

這道菜的主材是當地的嫩土狗(10公斤左右)。用清水洗盡汙血後,將全狗投入大鍋中,配以適量綠豆、老薑和水,用大火煮至竹筷可穿透皮肉為宜。將全狗煮好後,撈出瀝乾,去掉骨頭切成薄片,裝入盤中。佐料製作:把泡製好的酸姜,酸紅辣椒切成絲,再加上酸醋、麻油、細鹽裝入小碟裡。食用時將切成薄塊的狗肉粘上佐料,送入口中,一股獨特的酸、香、辣之美味讓人味口大開。狗肉本為熱補之物,這道菜能讓人們在炎熱的夏天也能吃上既滋補,又不上火的狗肉。每逢六塘圩日,一些愛吃狗肉的人,三五成群,砍上幾斤“白切狗肉”圍坐一桌,加上土酒,便有滋有味的吃喝起來。久而久之,人們便將這些吃狗肉的愛好者之稱為“狗肉朋友”。而他們則簡稱自己為“狗肉”或 “狗肉兩個”、“狗肉幾個”等,故有“狗肉朋友愛狗肉”的說法。

六塘“四小名吃”六塘“四小名吃”

豬肉夾肥肉

這道菜是用臘制的豬肝與臘制的肥豬肉做成,具體 做法是:冬天將豬肝洗淨,瀝乾血水分塊,拌入白胡椒粉粗鹽、三花酒,裝入盆中蓋上蓋子,醃一天一夜後掛於通風處晾乾。行當豬肝晾至七成干時,取下放在木板上整理成條狀後,在豬肝上面加放一塊木板,在木板上面放上石磨或石板加重,壓一天一夜,使豬肝成扁平塊狀,增強其密實度,便於今後切成片時不鬆散、不破碎,口感好。肥肉的製作方法是:將豬的青脊肥肉連皮分成寬3-4釐米左右的塊狀,刮洗乾淨,裝入盆中放入適量粗鹽、冰糖和三花酒,加蓋醃一天一夜後掛於通風處吹行即可。食用時將臘制好的豬肝、肥肉共同放進蒸籠裡蒸熟(豬肝放在肥內下面);然後將豬肝切成簿片,肥肉去皮,切成塊,塊肥肉配一塊豬肝依次疊裝入菜盤之中,再放回蒸籠裡蒸上片刻。豬肝為醬紫色,肥肉為白色且透明,一塊豬肝配對一塊肥肉起送入口中, 一股天下無雙的味道。這道菜平時很難品嚐到,一般都是在春節前後主人接待貴賓時才被端上飯桌。當地人專用這道菜來接待第一次春節回孃家的新女婿。

六塘“四小名吃”

鹹粥

即用豬骨頭、豬尾巴、 豬腳、 豬內臟、芋苗幹、海帶、紅棗、木耳等製作的“鹹粥”。在六塘周邊地區,人們有“一家殺豬,八家喝粥”的習俗,即村民將肉豬養大之後,到宰殺上市出售之日,都要請近親好友到家裡吃一餐。在殺豬的當天,要用大鍋煮上鍋鹹粥,讓客人和左鄰右舍吃。這樣做的目的 一是顯示自己有能力養出了大豬,請得起親朋好友吃肉“喝粥”二是禮尚往來,因家家戶戶殺豬時都請吃送禮,自己也要爭口氣。

“鹹粥”的製作方法是先將豬骨頭劈開,砍好豬腳、豬尾巴, 切好豬內臟等備用。之後,用大鍋將燒開水,先放豬骨頭、豬腳、豬尾巴、老薑煮開,再投入豬內臟和適量大米,切碎的海帶、芋苗幹(水芋的幹苗)、紅棗、香菇、木耳、食鹽等煮至粥狀,吃的時候撒上蔥花和胡椒粉。自古“宰頭大豬喝成粥”的習俗一直在當地人的生活中 代代相傳。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規模化走進了鄉村。1996年各鄉鎮開始建立畜宰場,集中宰殺牲豬之後,當地農民煮“鹹粥”的條件 受到限制,“宰頭大豬喝鹹粥”的習俗也隨之消失了。

六塘“四小名吃”

這“四小名吃”,除了“鹹粥”其它三樣小吃在民間依舊流傳著。 現在“豬肝夾肥肉”可以通過冷藏實現一年四季均可製作,讓更多的 人能不分季節的品嚐到其獨特的風味,“鹹粥”也可到市場上買齊配 料製作,只是缺少了過去那種與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齊聚一堂的熱鬧 場面罷了。

▶ 校對:梁琳 劉慧林

六塘“四小名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