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古代史書體裁

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古代史書體裁

一、編年體

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代表《資治通鑑》(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左丘明《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

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

二、國別體

以國(諸候國)為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代表作主要有《國語》、《戰國策》以及《三國志》。其中,《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公務員之路,從華圖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