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變得平庸

《孟子·公孫丑下》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我們為什麼變得平庸

天時地利雖好,卻需要人來發揮巨大作用(資料圖 圖源網絡)

按照孟子的意思,“天時”是不如“人和”的。反過來也可以說,天時是最基本的。而有些時候,它甚至是決定性的。

1916年9月,孫中山到海寧市鹽官鎮觀賞錢塘江大潮,回上海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那句千古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這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在同等條件下,做同一件事情的時機不同,那麼,這件事情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採用了“郡國並行制”治理國家,也就是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像周朝那樣分封諸侯國,郡國兩制並行。

當時,劉邦採用這種“嫁接式”的制度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一方面,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勢在必行,他也確實看到了嬴政集權的甜頭和項羽分權的苦頭;另一方面,西漢的天下是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打下來的,劉邦既要分封有功之臣,又要分封同姓宗族。

然而,劉邦這一在當時看來比較正確的選擇,卻為自己的子孫埋下了禍根


我們為什麼變得平庸

劉邦確實有深謀遠慮,但也無法預料身後幾十年的事情(資料圖 圖源網絡)

韓信等異姓諸侯王基本上在呂后掌權之前就都被消滅得差不多了,而同姓諸侯王則趁機坐大,在財政、軍事、疆域等各個方面,都有追及甚至超過西漢王朝的趨勢。

當時還是代王的劉恆就是被那幾個大的諸侯王給推上皇位的,所以說,劉恆稱帝伊始面臨的就是這種尾大不掉的局面。

一天,文帝劉恆讀到了一篇令他激賞不已的文章——《過秦論》,他立即宣來這篇文章的作者——賈誼,並與他促膝長談。

賈誼不僅洞悉國事,更善解君意,他在給劉恆的《治安策》中提出了自己思忖已久的“削藩”之計:“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這樣以來,諸侯王的實力就會越來越小,就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了。

然而,各諸侯國都還在上升期,“削藩”的時機並沒有到來。所以,這個計策遭到了強烈的反對,而賈誼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

溫柔敦厚的劉恆迫於壓力,將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此後,賈誼再也沒有受到重用,最後鬱鬱而終,年僅三十三歲。


我們為什麼變得平庸

漢文帝素來以忠厚得名。賈誼諂於眾口,生不逢時(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歷史的車輪轉眼走到了武帝劉徹的時代,藩王勢利依然強大,但是經過了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各路諸侯已然式微。劉徹敏銳地察覺到,“削藩”的時機真正到來了。

同樣敏銳的還有主父偃,他上疏說:“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劉徹就是用這個所謂的“推恩令”,逐漸並徹底解決了遺禍已久的藩王問題,將鹽鐵、鑄幣等各種權利收歸中央,在秦始皇之後,真正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

其實,主父偃的“推恩令”與賈誼的“治安策”並無二致,兩個人的謀略才智也不相上下。然而,主父偃和他的“推恩令”成功了。這不能不使我們掩面長嘆。

讀史,不應僅停留於歷史故事本身,最重要的是以古照今,見賢思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史為鏡,亦可以知得失。歷史人物已經沒有選擇了,但是活在當下的我們卻還有選擇。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沉得住氣的冷靜,都要有絕不放過的魄力。時機未到,應該“靜如處子”,韜光養晦;時機一到,就要“動如脫兔”,有所作為。


我們為什麼變得平庸

沉得住氣以及跑得足夠快,能讓獅子捕獵成功。我們做事也是如此

當然,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沒有事前所做的準備,再有利的時機也只會與你擦肩而過。身懷絕技,應勢而謀,心存準備,因勢而動,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