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把國家稱爲「社稷」

為什麼把國家稱為“社稷”

在古代,人們往往稱國家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勢地貌代指國家版圖,那麼社稷又是什麼呢?

《詩經·載芟》序中說:“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是說這首詩是春天播種前向社稷祈禱豐收時唱的歌。《詩經·良耜》序中說:“秋報社稷也”,是說這首詩是秋天收穫後向社稷表達感謝而唱的歌。社、稷分別指土地神和穀物神。

《風俗通義·祀典》雲:“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風俗通義》裡解釋社為土地神,說土地太過廣大,人們要感謝土地滋生萬物的恩情,沒有地方可以祭祀,於是就把土堆起來稱為“社”,以其代表土地接受祭祀。《物理記》載:“地者……其神曰祇,亦曰媼……亦名后土。”這裡說,土地神稱為祇,又有說土地神是一位年老的女性,有的地方稱土地神為后土。今天河北等地區信仰后土皇帝,后土皇帝的形象是一位老婦人,與最初的社神形象有一定源淵。

《左傳》、《祭法》等文獻中生動地記載了建社的另一種傳說。相傳共工氏世代掌管水正,發洪水時,共工的兒子句龍就讓人們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沒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規模是每丘住25戶,稱之為“社”。句龍死後,被奉為土神,也叫社神,為了紀念他就專門建造了房屋祭祀,稱之為“后土”。然而無論如何,社都是與土地有關的,最初指土地,後來人們賦予這唯物客體一個神靈,就是土地神。

《風俗通義·祀典》:“稷者,五穀之長,五穀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和土地一樣,人們想祭祀糧食,但糧食種類太多,人們就以稷這種農作物為代表來接受祭祀。後來這種客體被賦予神靈,就成了穀物神。周代的祖先名叫稷,以播種百穀、帶領人們走入農業時代著稱。大概因為當時黃河流域種植最多的農作物是稷,因而稷成了周部族祖先的稱號,也成了所有農作物的代稱。

稱國家為社稷與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有關,對國家來說,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讓人民吃飽穿暖,於是農業就成了國家的第一要義。對古代來說,農作物是否豐收與國家能否穩定息息相關。可見,社稷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以其代稱國家最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