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允許考生「上貨」也允許考前「炒作」

唐朝風氣開明,就連考取功名和今天的方式也完全不同。考官無需避諱負面影響,反倒可以大開方便之門,允許臺閣近臣推薦貢舉人,稱之為“公薦”。而且還允許關係密切的朋友提供小道消息,被稱作“通榜”,從字面來理解甚至還有些“串通一氣”的意思。其實,真正的意義在於他們都是才識過人的高官,相互間的眼界和水準都不差上下,大家將為國家舉薦棟樑當做分內之事,所以都很用心。

那個時代,允許考生“上貨”也允許考前“炒作”

事實上公薦和通榜這兩種特殊手段,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從浩若繁星的考生裡發現人才,不辱沒人才,推薦人並沒有權利插手和決定最終的中榜結果。從前的人都很真誠,讀書人維護起來的社會公信力非常高,因此才有這樣的特殊現象發生,如果換做現在的社會,根本不可能實行。從這裡可以看出,進士考試除了要寒窗苦讀外,還要做好場外的功課,甚至要學會為自己大造輿論,相當於現代的炒作,但本人要具備真才實學和過人的眼光,才有這樣的資格,如此一來,再從此基礎上贏得廣泛關注,這樣高中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那個時代,允許考生“上貨”也允許考前“炒作”

考生還要向德高望重有影響力的名人,堂而皇之地“上貨”,事實上並不是私下行賄,而是將自己的得意佳作呈送上去,如果過一段時間沒有迴音,就得厚著臉皮再送一次,或去催催。晚唐時期,官至宰相的牛僧孺從鄉下去長安趕考,就直接去拜訪了韓愈的弟子皇甫湜,恩師已是文壇泰斗,弟子當然就說得上話,一看之下愛才心切的韓愈就當即決定要大加提攜牛僧孺。師徒倆一商量,就故意趁牛僧孺不在客棧的時候,提筆在牆壁上留字:韓愈、皇甫湜還有幾位前輩來回訪牛僧孺,很可惜沒見到才子啊!這一招使得有效應,來長安趕考的書生大都住在客棧,很快就傳開了,前來圍觀的人們擁擠的水洩不通。大考時考官自然就會格外注重牛僧孺的文章,他也因此從眾人中脫穎而出。

那個時代,允許考生“上貨”也允許考前“炒作”

只要有真才實學,也懂得推銷自己,在那個時代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