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祕,網友:原來如此!

今年進入6月份以來,股市跳水、私募跑路、P2P暴雷,席捲整個投資界,哀聲遍野,在這一波當中,投資人所受的創傷可謂是六月飄雪,沙漠結霜,傷透了心,黯然神傷。

所謂雞蛋不要放在同個籃子裡,但這些籃子卻在同輛卡車上,而這卡車翻車了!

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秘,網友:原來如此!

多少人血本無歸,辛苦大半輩子掙的錢,卻發現被人耍了一圈捲走了,可恨!從1萬到300萬可能需要幾年,從300萬歸零隻需一瞬間

投資有風險,這個大家都知道,而面對股市、基金等投資虧損,為何獨獨P2P被罵得最狠?最遭人恨?影響最廣?波及最大?P2P冤枉不冤枉?它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筆者認為,這背後的最根本邏輯,在於信任2字,在談到P2P娛樂營銷之前,首先要清楚一下2個概念。

P2P的傻瓜式操作

P2P相比於股市、基金、資管、銀行理財等投資產品來說,正如它自己所宣傳的那樣,投資者不需要具備太高深的金融專業知識、起投門檻很低、收益率可觀、資金流動性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確實是這樣,傻瓜式的投資吸引大批的投資者,只需要簡單的一道數學計算題,你就能知道自己未來將收益多少!完全不需要去看什麼K線,日線,一堆什麼協議文書,所以這款產品,非常適合業餘投資者,也贏得了信任,因為看起來操作就跟餘額寶一樣,收益還比它高!

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秘,網友:原來如此!

P2P的尷尬地位

在P2P熱潮席捲全國的時候,神奇的是,居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嚴格監管,這不能不說神奇。要知道,P2P打的可是互聯網金融的旗號,既然有“金融”二字,那受到重視監管似乎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但事實上並沒有。就算是到了現在,轟轟烈烈喊了近1年的備案也並未落到實處,眾多P2P就像沒被認領的孩子一樣,彷徨迷茫,在苦苦支撐。

這看起來,P2P似乎一直遊離於金融體系之外,那這性質似乎就變成了商品市場中的一件交易商品,既然是商品了,那麼包裝,是很正常了。

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秘,網友:原來如此!

P2P的花樣娛樂營銷法

既然操作簡單廣受喜愛,又類似於商品進行包裝,那接下來的套路,自然而然的就是營銷,吸引更多的人過來投資。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娛樂營銷方式:

網絡廣告、明星代言、影視劇小劇場插播、某某類型贊助商、啥啥東東合作伙伴,可以想想,這是迄今為止,投資產品中唯一一種有如此眾多花樣的營銷,跟其他商品並無二致。

你見過股票到處宣傳、基金到處宣傳、或者銀行理財到處宣傳的嗎?沒有對吧,獨獨P2P它就全用上了。

於是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裡,抱著金元寶的財神老爺爺用3D效果砸了你滿頭滿臉的金幣,衣著鮮妍的明星大咖舉著手機向公眾兜售一個個互金平臺,向大眾輸出一個又一個P2P網貸App的大名。

大眾也宛如習慣快消品一般習慣著這些互金平臺的存在。甚至會因為對某些明星或是影視劇的好感而對平臺產生強烈信任感,公眾人物嘛!

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秘,網友:原來如此!

通過聘任代言人、邀請明星出席活動等形式與明星捆綁,利用明星效應收割粉絲經濟的同時,不斷拉高在民眾心中的信譽值,提升平臺認知度,將用戶對明星的喜愛和信任轉嫁到產品本身,進而在行業中佔據聲譽優勢。根據業內傳言,互金產品的代言人出價高達其餘App產品的3倍以上。

在高昂的代言費誘惑下,許多明星或是未審核清楚代言品牌的性質被“誆”上了賊船,紛紛跳下水。而那些因為明星的公信力洶湧而來的投資者也便因此,血本無歸。

​如果說互金平臺的廣告只是豐實了不少明星代言人的腰包,那具體到影視行業,便可謂是撐起了“中插行業”一片天的存在。

2016年,隨著網劇《老九門》的大火,在其中進行了中插廣告投放的愛錢進平臺收穫的大幅度聲量曝光又讓行業找到了和娛樂營銷繼續相親相愛的法則。

根據AdMaster SEI廣告效果評估數據顯示,《老九門》僅僅播出了兩期後“愛錢進”的品牌認知度便上升了220%,而品牌好感度也提升了3%。這樣的聲量數據在網貸領域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了無數互金平臺爭相入局。

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秘,網友:原來如此!

儘管價格高昂,一條廣告的費用便達到二三百萬,可仍有不少互金平臺爭破了頭想上車。畢竟和能夠帶來的源源不斷的投資相比,廣告花費根本不值一提。

2017年熱門網劇中插盤點

於是在2017年,各大熱門劇集的創意中插中幾乎都能看到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身影。

明星代言,P2P的“娛樂圈”營銷騙局大揭秘,網友:原來如此!

而視頻平臺也深諳“自保法則”,按照中插廣告的特徵,這種推廣形式並不會一直存在於電視劇中。許多中插廣告只會在電視劇播放結束後在網站平臺上保留幾個月,之後便會消失。這些“毀滅的證據”也是各大“媒人”安心作保的原因之一。

P2P娛樂營銷背後的邏輯

上面說過,由於P2P的操作簡便性與帶了點商品屬性,它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包裝,比如明星代言、網劇插播、銀行存管、上市公司等等,在這種包裝下,投資者忘記了P2P本身的性質與內在,或者說,是直接忽視了,不管P2P平臺是否合規,底層資產是否優質,他們只看一層外衣,並直接認為,肯花錢的平臺,資金實力肯定雄厚,然後忘了還有另外一句話,沒有用錢買不到的表皮包裝。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個真正的P2P只做借貸雙方的信息對接,中間賺點服務費,能不能盈虧平衡還是多數平臺考慮的重點,它哪來那麼多資金這麼投入呢?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結語

P2P能迅速壯大並傳播,有其優點與必然性,它彌補了傳統金融中的門檻高,專業強,阻隔了大部分人的投資理財需求,所以,它的出現,受到了大眾的追捧,這是市場,是趨勢使然。

但由於定位不清晰等原因,導致這本來好好的一個行業,硬生生的被“聰明人”給玩脫了,連帶著踏實埋頭苦幹的合規平臺跟著遭殃,在這一波雷潮中,投資者的信任跌到了谷底。

因為好用,所以選擇,因為信任,所以投資,在強包裝下,投資者不像傳統的股票與基金一樣,抱著可能會虧損,虧損了也沒辦的心態,進入P2P,全身心的信任,結果就是全身心的痛恨。

這也就是為什麼,股市中同樣存在詐騙股票,私募中同樣存在跑路現象卻沒像P2P一樣這麼遭人恨的原因,經過這一波,整個P2P行業似乎已在苟延殘喘,忽亮忽滅的狀態中艱難前行。

在投資產品屢屢暴雷的狀態下,投資者錢無可去,似乎只能流向樓市了,中國人本就習慣於存錢,因為一直有一種未來不可欺的被迫害妄想症,所以但凡有點錢的,都會想著去投資,去增值,而非消費。

但如果沒了P2P來彌補傳統金融的空缺,中小企業融資,長尾人群的借貸需求何去何從?

似乎監管應該儘快給P2P一個正式的名分,給真正經營的平臺一顆定心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