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項羽肯過江東,他能否東山再起?

未來有沒有你我


雖然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一幕十分壯烈,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詠歎也傳唱了近千年。但很負責任的說,即使那一刻項羽想開了,拉下臉過了江東,他也沒有了翻盤的可能,唯一的懸念,就是他能在漢軍攻勢下繼續堅挺多久。

為何如此說?可以看看下面幾條原因。

首先一條,就是此時的項羽江東老家,已非他當年起兵時的光景。

當項羽在垓下之戰裡慘敗,艱難撤退到烏江邊時,江東老家的局勢,也是不停劇變:彭城和東海郡都已是劉邦的囊中物。閩中地區的越人也向漢王朝效忠。還有昔日項羽的部下週殷也反了水,把九江當厚禮送給了劉邦。這也就意味著,作為項羽最後家底的江東大地,已經處於劉邦的四面夾擊之中。

這樣的處境,項羽能堅持多久?

更重要一條是,就算江東子弟擁護項羽,團結一心再戰,一個客觀困難,更叫他們的戰鬥力打折:
江東貧窮落後的經濟條件。

跟現代富庶繁榮的江東大地不同,秦末漢初的江東大地,那是實打實的老少邊窮。以司馬遷《史記》裡的形容,一直到了西漢中葉時,江東的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戰國時代的《禹貢》,把天下的土地劃分為九等,江東地區是其中的下下等。當年項家振臂一呼,借的是天下風起雲湧的反秦大勢,此時退守江東,再打仗就是實實在在的拼消耗。以江東的家底,顯然耗不起。

何況,就算項羽有信心拼,江東的子弟們,還願不願意跟他拼呢?這就是最重要一條原因:此時項羽,就算在江東老家,也是人心盡失。

只要看看項羽當年做的事情,就知道他的人心喪失到了何等境地:滅秦稱霸後,項羽殺害了楚懷王,然後剛愎自用的他,也把麾下很多心腹氣的人心離散,連曾情若父子的范增都鬱鬱而終。比起野史裡眾星捧月的西楚霸王來,歷史上的項羽,在垓下大戰時,身邊的部下就紛紛叛變。帶八百騎兵突圍時,路上迷路時,都被田父胡亂指路。

由此可見,此時的他,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項羽的失敗,野史裡常被哀嘆運氣壞,但看看正史就知道,這是一個失敗的領袖,順理成章的結局。無論是否過江,都無法改變。

我們愛歷史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一句“無顏愧對江東父老”讓後人對項羽過江東留下了很多的遐想,然而卻很少有人去好好查一查看一看,江東其實並非項羽的老家,也不是它得以發跡的地方。

項羽是楚下相人,就是今天的江蘇宿遷,而江東是指長江在安徽蕪湖和江蘇南京向東北流向的這一段的長江南岸。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烏江鎮內,位於長江西岸,安徽江蘇二省交界處,而項羽起義的地方位於浙江紹興,這個地方都是屬於江東,但是看看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的起兵的故事,就知道江東人實際上未必感念他們的恩德,甚至會殺之而後快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這一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主動找到項梁對他說:"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是上天要亡秦啊,我也打算起兵反秦,想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項梁這個人卻想做首領,他表面答應了,當時桓楚正在逃亡,項梁說:"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羽知道。"項梁就出去找來項羽,讓他跟殷通說。呆了不大一會兒,項梁給項羽使了個眼色,項羽就拔劍斬下了郡守的頭。


之後,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腦袋,拿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見狀一片混亂,有忠誠的部下,想殺了項梁和項羽,但項羽武藝高強,一連殺了一百來人,敢於反抗者都被他殺了。接著項梁表示自己做郡守,他召集一些官員和豪強,並派人去接收會稽郡和下屬各縣的兵馬,並且拿府庫的錢糧招兵買馬,共得精兵八千人,開始征戰天下,這就是項羽所說的“江東八千子弟兵”了。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到,項梁項羽父子並未有恩於江東,他們殺掉會稽郡守取而代之,實際上是很不得人心的,只是後來項梁項羽的隊伍發展的越來越大,其中有不少8000子弟兵的功勞,所以江東人覺得跟著項梁項羽可能跟對了,後來項羽鉅鹿之戰打敗了秦朝軍隊,接著又西入咸陽做了西楚霸王,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了,這個時候的江東人應該是很驕傲的,然而後來項羽在和劉邦等人的戰爭中實力越打越小,最後垓下之戰一敗塗地,來到了烏江岸邊,不過只剩了一二百人,這個時候的他怎麼會有臉過烏江去江東?



再者,即便他去了江東,江東父老會捧著他嗎?惶惶如喪家之犬無處藏身,誰還會把他奉若神明?所以最有可能的情況其實是痛打落水狗,把他捉起來獻給劉邦,項羽對於他所謂的江東父老並沒有什麼恩德,卻反而把8000江東子弟兵都葬送掉了,當這些人的親人看到只有項羽回來了的時候,一個個的向他要人怎麼辦?原先被他殺掉的那些人的親人朋友找他復仇怎麼辦?所以他既沒有臉回去,也不敢回去。

但是更重要的一項是,劉邦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嗎?根本不可能的!假設項羽能渡過烏江逃命,難道劉邦的大軍就不能渡過烏江?所以其實如果項羽能過烏江的話,他前腳上岸,後邊兒劉邦的漢軍也就跟著上岸了,追殺行動隨即就在江東展開,要知道,得到項羽的腦袋是可以封侯並賞萬金的,所以如果他過了烏江來到江東,面臨的境地不過是再多一些人來捉他罷了!

既然題主說是東山再起,我們再從項羽的性格上分析一下,項羽能夠重整旗鼓打敗劉邦嗎?同樣沒有可能性的,劉邦有韓信這樣千年難遇的兵神,項羽根本就不是對手,而且他的性格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至於本來都是他的手下的韓信陳平等人都投靠到了劉邦的手下,就連跟隨他們家族多年的范增都離他而去,這樣的眾叛親離怎麼能做成大事呢?

其實上天是非常眷顧楚霸王項羽的,鉅鹿之戰擊敗章邯後,天下諸侯畏懼項羽,項羽又西入咸陽收取了劉邦的勞動果實,並且殺掉了秦王子嬰,這個時候的項羽實際上是得到了天下的,然而他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種種不著調的舉措葬送了既有的大好局面,導致天下諸侯紛紛起來反對他,加上他自己導致的眾叛親離,最終兵敗垓下,來到烏江岸邊的時候,他不自刎還有更好的去處嗎?


科普大世界


江東這塊地對於項家來說十分重要,原因是江東屬於原來的楚國地盤,項羽的爺爺項燕又是楚國的名將,項燕為楚國立下過汗馬功勞,所以在楚地提到項家,他們都是望而生畏的,尤其是在江東這快地上生活的人們,對項家尤其的敬重。

這也就是為什麼項梁在秦末殺人之後,帶著項羽逃跑到江東去的原因。

畢竟這裡的群眾基礎比較好,是他們項家的粉絲,所以,他們在這裡可以得到民眾的擁護與支持,可以活的比較自在。

項梁當初起義的時候,從江東帶走的八千子弟兵,是整個項家軍團裡的核心成員。但是,這八千子弟兵,最後全部跟著項羽戰死了。

項羽經過垓下之戰,敗給了韓信。

在漢軍圍著楚軍大唱楚歌的那一夜,項羽帶著幾千人馬,趁著夜色突圍了出去。

後來他們又被劉邦的騎軍追趕,最後只剩下二十幾個人到達烏江。

在烏江項羽本來是可以逃跑的,因為烏江有一艘船,正在等著他渡河,這也是烏江邊上的唯一一艘船。

若是項羽上船逃走了,他又來到了江東,以他們項家在江東的威望,再拉起一直隊伍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杜牧有句詩說的好“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大家都知道,項羽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最擅長的是打以少勝多的戰役,無論是鉅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他都是用極少數的人馬,打敗了數倍於自己的敵人。

這也就是說,項羽若想捲土重來,不需要大規模的軍隊,僅僅有兩三萬人馬就可以抗衡劉邦的數百萬大軍了。

當然,項羽在垓下失敗,是敗在了整個劉邦集團的手中,劉邦集團的主要骨幹包括,韓信,張良,陳平,英布,彭越等人。

陳平負責離間計,離間了范增和項羽的關係,把項羽唯一的一個智囊范增給除去了,張良負責出謀劃策,韓信負責打。

正是這些人的有力結合,最終打敗了項羽。

若是項羽不想重蹈覆轍,他就必須要吸取教訓,不能在一意孤行了,需要幾個智囊團隊,為自己謀劃。

否則,即使捲土重來,等待他的也將是失敗的結局。

畢竟劉邦的陣營太強大了,文武官員全部都是一流的人才。

當然這時候項羽的手下也不是沒有人才了,至少鍾離眛和季布還在,這兩個人在項羽帳下的大將中,是可以排進前五名。

這也就是項羽可以和劉邦一戰,捲土重來的資本。

只要項羽在招募幾個一流的智囊,他又能聽取進意見,東山再起和劉邦再次奪取天下,鹿死誰手,真的不一定。

但是,最終項羽放棄了,他不想在打了,畢竟當初在江東領走的八千子弟兵,已經全部陣亡了,他要考慮的是,若是回到江東,如何給父老鄉親一個交代。

如何給死去的兄弟們一個叫交代,他不能說服自己,不能在看到兄弟們戰死的情況下,選擇獨活。

因為他是英雄,曾經的大哥,兄弟們都死了,所以,他只有選擇共患難。大概這就是他為何沒有東山再起的原因吧。

再說了國家始終是要統一的,既然劉邦差不多就要統一全國了,把這個位讓給劉邦,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因為劉邦也不是別人,是他的兄弟。


史學達人


有一句話是說“性格決定命運。”劉邦和項羽性格的不同決定了兩個人不同的結局。



先看劉邦,劉邦具有痞子的粘性。楚漢戰爭初期,劉邦敗多勝少,被項羽追的東奔西跑,有時要把自己的親爹和老婆押上,有時還要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車,才能逃跑,非常的狼狽。但劉邦有一個特點,能打則打,打不贏就跑,跑了回來再打,粘性十足,不放鬆,不放棄。再者,劉邦具有帝王的氣度,拉攏了一大批重要謀士和軍事人才在自己周圍,像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後來還拉攏了英布,彭越,最後在垓下對項羽完成了十面埋伏,項羽再也無能為力。劉邦組建了一個強大的團隊去對付項羽。即使項羽過了江東,他還要面對這個強大的團隊,基本上沒有勝算。



再看項羽,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武功絕冠,天下無雙,他率領的軍隊也是作風硬朗,戰鬥力非常強大。但是項羽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剛愎自用。他老是認為自己能擺平任何事,因此後來聽不進范增的意見,讓劉邦鑽了空子,一個離間計,讓近乎父子的項羽和范增分道揚鑣,范增受到排擠,出走後抑鬱而終,項羽對劉邦再也構不成威脅。假如最後項羽過了烏江,以他的性格依然無法組建一個團隊去和劉邦一絕雌雄。


在烏江邊上,虞姬為了不連累項羽拔劍自刎,項羽已是傷心欲絕,再加上八千江東弟子都葬送在自己手上,他已經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此時此刻,大局已定,過不過江東,項羽都沒了翻盤的可能,他是個英雄,也是個悲劇。


關山明月779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我不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了,不過我認為項羽就算回了江東,結局也會像這首詩一樣,難以東山再起。原因有三:

1、地理因素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楚國就是現在的南方區域,縱觀我國兩千年曆史,無疑是相互征伐的歷史,但仔細看就會發現,自古以來從北向南很容易奪取天下,而南往北打而取天下的幾乎沒有,這可能和經濟有關,畢竟宋朝經濟中心南移以前,北方要比南方富饒的多。


2、民心所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劉邦是得道者,萬民歸附,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全都歸了劉邦。而項羽殘暴不仁,坑殺降兵,天下怨聲載道,以至手下大將英布和彭越都投靠了劉邦,以此局勢,他怎麼可能東山再起?

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推翻秦朝,又來了4年的楚漢之爭,從軍的人皆是窮苦子弟,歸鄉心切,戰爭一將功成萬骨枯,受苦的終究是人民,既然劉邦仁慈愛民,人們又為什麼要跟著項羽再次打仗呢?

所以,即使項羽過了江東,他也絕對不可能捲土重來。


拭血論茶


性格使然,難撐一片天。 ――題記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一代英雄,至此隕落。

倘若項羽過了江東,東山再起也只是神話。

司馬遷《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小時候曾學習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學習劍術又沒學成;他說他要學習可以匹配萬人的兵法,剛剛學習一點,卻又又不肯學到底。項羽敗因之一是:他易半途而廢,沒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

有一次,秦始皇遊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與項羽一塊觀看,他道“彼可取而代也”,通俗點就是說“我可以取代他當皇帝”,而他的對手劉邦卻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體現的是理想抱負,是種追求,相反項羽體現是種野蠻,用殘暴的手段達到目的。所以說項羽雖有舉鼎之力,但還是無法成功。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每攻一座城都會屠城,叫城無遺類,而且一把大火,燒了阿房宮,百姓俱他。做了不得民心的事,恰恰劉邦最會安撫百姓,每到一個地方,找地方懂知識的人,宣揚他們是友好的,久而久之,百姓都希望劉邦當皇帝。而不是一個殘酷的人。


項羽不明白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群人在戰鬥。多次軍事上,不聽從他的大軍師(范增)的話,剛腹自用。憑著資本雄厚,總是一個傲慢的態度,可不曾想到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就算逃回江東,劉邦會立馬攻打江東,直至得到項羽項上人頭。又假如劉邦辦一次“鴻門宴”,項羽也必死無疑。
性格使然,難撐一片天。但一代英雄的豪情,為後人讚歎。


史話長廊


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不能。

項羽出身貴族,有遠大理想,是軍事奇才,常勝將軍,英雄!

鉅鹿之戰以少勝多,使秦朝主力盡喪。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無人能及!彼時,項羽年僅25歲。

在垓下只剩28人,分成四路衝殺,還能把劉邦的5000軍兵打到摸不著頭腦。

從點滴的歷史記錄中可以看到,項羽對虞姬的深情,對范增的尊重,對士兵的愛護,且遵守盟約、信守承諾。

項羽敗在性格,易怒、單純,對人無設防,過於自信和驕傲。

1、易怒:《史記.項羽本紀》中多處出現:項羽(項王)怒或大怒,人在大怒的時候,往往頭腦簡單,考慮問題不周全。

2、單純:劉邦在鴻門宴上謊話連篇,表現自己對項羽的尊崇,最後隨口一說: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你我發生誤會。項羽竟全信以為真,且告訴劉邦:這是沛公的左司馬(作死嗎?這個諧音有意思。)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麼生氣?劉邦逃回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曹無傷。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的單純和對人不設防,同時看不起曹無傷這樣的叛徒。

單純到甚至有點糊塗,比如項伯在他準備打劉邦的前夜,去見張良,後又在張良的介紹下見了劉邦,項羽居然沒有對項伯進行處分。項伯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項羽居然還是沒有半點責怪。

3、過於自信和驕傲:這個評價也許不夠準確,但是也想不出更合適的詞了。他尊范增為亞父,但是對於范增的進言卻聽之甚少,范增是一位優秀的謀士,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配上范增的謀略,在那個時代應該是無人能敵的。史記中少有記錄項羽聽了誰的進言,似乎只有在欲屠城時,聽了一個小孩兒的勸告。

他的對手劉邦並不強大,但懂的順勢而為,聽從謀士張良、陳平的謀略,得以成就自己。我覺得陳道明老師演繹的劉邦,非常符合想象,頭髮亂蓬蓬,衣服不整齊,眼神世故。


很多人認為項羽不識人,不會用人,陳平評價他用的都是項氏或妻子的兄弟。當年陳平和韓信都曾在他的帳下,沒有得到重用而離開。但我想以項羽的個性,陳平的謀略他不會接受,韓信有了戰功就討封,他也不會接受,只能說道不合不相為謀。

項羽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陳平並不高明的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鍾離昧的關係。此後無人為其謀劃,無人為其守住後方。

歷史沒有假設,某個人、某個細節就可能改寫歷史。

首先假設劉邦同樣遵守約定,按照楚河漢界的劃定,不去追殺項羽,那麼,又怎會有烏江自刎。

寶馬送亭長,頭顱送故人,拼力廝殺,受傷、自刎,胳膊腿被瓜分哄搶,心痛不已,31歲的英雄,就這樣……

不回江東是他的個性使然,自覺無法面對,也不願連累江東父老。

我開頭寫頭腦中的第一反應是不能東山再起,寫到這,忽然覺得也許會有機會,項羽實在太年輕了,貴族的身份和生活,導致他閱歷並不豐富,社會接觸面窄。如果重回江東,劉邦必會窮追不捨,項羽必會躲避,可能接觸更多社會層面,他的個性會有改變,年齡的增長也會讓他成熟,利用餘威,東山再起也未可知!


諾蘭科技


若項羽肯過江東,他也不可能東山再起,原因主要有:

1,項羽回到江東,以劉邦的個性,他不可能放任項羽在江東招兵買馬,因為劉邦絕對不會給項羽喘息的機會。項羽當初之所以反對秦朝非常順利,是因為趙高把握朝政,面對各地的情況,趙高沒有及時處理。而劉邦作為一個流氓,絕對不會給項羽喘息的機會。

2,項羽回到江東,只不過是身無分文的人。就像一個做生意失敗的人,此刻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資本東山再起。而劉邦此時已經成為行業的壟斷地位,以巨大的實力直接就可以將失敗的項羽進行實力的碾壓。所以,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項羽根本不可能。

3,項羽回到江東,此刻劉邦已經控制了全局。兵強馬壯,良將眾多。項羽雖猛,可是畢竟勢單力薄,面對此時的情景,劉邦絕對會繼續追殺項羽。項羽到那時根本無心無力改變結局,因為那時的項羽只能是逃亡的流寇。無力改變大局。

4,項羽如果回到江東,因為項羽以前暴虐,所以說江東的百姓也不會擁護項羽。並且此時的項羽,兵馬全無,身無分文,後邊有劉邦的追殺,根本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發展自己,只能是一味的被劉邦追殺。

所以說,項羽回江東,恐江東被屠戮,而身死劉邦手,根本無力迴天。



一聲有你555


雖然歷史是不可假設的,但是都別忘了一句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因為歷史有太多的偶然!

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被韓信十面埋伏,最終自刎於垓下,據傳有船伕意欲搭救霸王,雲: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是項羽,一生豪邁,不肯低頭,亦無顏見江東父老,力戰後自刎!才女李清照都不禁感嘆:西楚霸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但是,如果霸王項羽,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如越王勾踐般臥薪嚐膽,撤退至江東,誰敢說不會東山再起?!

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成王敗寇,總喜歡按著勝利者的姿態來描述未來。於是沛公威武,力斬白蛇,有勇有謀,識人善任等等成為標配!西楚霸王則有勇無謀,剛愎自用,殘暴無度,反覆無常等等成為標籤!勝者就是英明神武,敗者就是無能之輩!我呸!

承接前題,如果霸王項羽真的敢於過江東,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在乎一仗兩仗的勝負,總結經驗,臥薪嚐膽,以他的號召力影響力,那麼絕對是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當然,項羽即使能東山再起,必須有幾個必備條件。

一是,痛定思痛,完善自身!首先就要有大局觀。為了成就一番霸業,必須拋掉婦人之仁,當斷不斷,必留後患。關鍵時刻不可感情用事,尤其是面對競爭對手,不可放虎歸山失去良機,鴻門宴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二是,必須尋找出一位像亞父范增一樣的有真才實學的謀士,並且要委以重任!在重大事情上,不可獨斷專行,要集思廣益!

三是,要勤政愛民,不可濫殺無辜,像暴秦一樣天怒人怨!需要有一整套的建國方略,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當初推翻暴秦是如此,開創一個新的王朝亦需如此。

如果項羽過江東後,能真正臥薪嚐膽,做到以上三條!天下鹿死誰手,亦未可知。

其實,後世也有這樣的例子。典型的就是我黨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國民黨的800萬軍隊。要知道,北伐勝利後的國民黨如日中天,蔣介石也不可一世。但是當他們揮起屠刀時,我們沒有輕易認輸,堅持了理想信念,經歷了長征磨礪,抗戰的洗禮,臥薪嚐膽20年,終於從勝利走向勝利。


煙雨—任平生


我也覺得項籍沒啥機會了,一手好牌,被打的希爛。有幾點原因,一是殘暴屠城矯殺卿子冠軍,二是打壓劉邦,三是殺子嬰,四是殺秦人燒秦宮,五是分封不公,六是棄秦就彭城,七是輕視劉邦,打齊國,八是鴻溝對壘,後方無保障,九是殺義帝,十是任將不明,曹咎,龍狙。十一是沒大戰裸,死磕劉邦。十二是沒有早戰樂撤退,十三是連橫不成功,十四撤退規劃不好,被劉邦死咬著,等到韓信來了,跑也跑不掉了。

還有最能體現項籍殘暴自大的幾件事情,殺王陵母親,人家都自殺了,再煮一個老太太,有失人性。殺陬生,人家為你好,建議正確,只是刺了你一句沐猴而冠,你就煮人家,讓天下士大夫寒心。還差一點煮了劉邦滴老爹。是天下人拋棄了他,他也眾叛親離,這個時候,項羽換有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身死東城,為天下笑,這時還尚不自悟,還怨老天爺,剛愎自用的可以吧!

所以說,假如項羽逃到江東,一個人回去了,有幾個人可憐他,不把他捆起來送出去就不錯了。就算江東幾十萬人可憐他,讓他當霸王,他能當好嗎?你覺得他能打的過韓信,韓信帶幾十萬兵,打江東幾十萬老百姓,不用想,就笑了。除非是遊戲,江東人都能復活!

杜牧也就一詩人,寫寫詩可以,就他打仗,估計連人都帶不住。還是王安石說的好,再活幾天,也是垂死掙扎,死滴更難看,史遷都不好意思吹捧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