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26年前的女性題材電影《香魂女》


重看26年前的女性題材電影《香魂女》


謝飛導演,曾拍過一部女性題材的電影《香魂女》,該片在柏林電影節上和李安導演的《喜宴》雙雙獲得金熊獎。

謝飛導演的《香魂女》拍攝於1992年,它反應了特定歷史時期下的女性命運:斯琴高娃飾演的香二嫂是被父親賣給婆家的童養媳,13歲做了媳婦,15歲生了孩子,和瘸子丈夫沒有愛情。香二嫂同時又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女強人”,她家榨的香油銷量最好,甚至日本人都來合作出口。這一情節很好得反應了當時的農村經濟化浪潮。

雖然香二嫂“手眼通天”,可是丈夫一天到晚只知道喝酒,大醉歸來也只知道“欺負”她。勞心勞力,情感上沒有寄託的香二嫂,與供貨商任忠實產生了感情,甚至有了私生女。悲劇的是,人到中年的他們最終忍痛分手。

重看26年前的女性題材電影《香魂女》


比這更悲劇的是香二嫂為了給自己的傻兒子討媳婦,不惜恩威並施、棒打鴛鴦。最終,兒媳環環成了下一個“香二嫂”……當香二嫂終於想通了,同意環環離婚的時候,環環只能哭訴著“誰還會要我”……這樣的悲劇命運雖然產生於特定歷史時期,但仔細想想,即便是當代社會,“無愛婚姻”也很普遍,這正是電影超脫歷史背景之處。

《香魂女》是一部戲劇衝突十分鮮明、主題非常深刻的電影。電影把生意上的事與家事融合在一起:供貨商精明能幹,與香二嫂登對,自然成了情夫;日本女強人到了中年還未結婚,享受到了女人的自由,代表了超前的女性意識。

同時,電影塑造人物非常成功,香二嫂是斯琴高娃熟悉的“女強人”角色,她的表演是整個影片成功的關鍵。但編劇與導演才是賦予了香二嫂靈魂的人:日本女商人與香二嫂單獨對話的一場戲是重中之重,在事業上同樣出色的兩個女性,在情感上卻天差地別,當香二嫂用中文向日本女人傾訴了自己的遭遇時,香二嫂這個角色立刻豐富起來。我們在此處看到了一個平時“看不到”的香二嫂。當她戴著日本女人贈送的頭巾給情夫打電話時,接到的卻是情夫陪孩子過生日的回覆,這一刻本該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時刻(丈夫從沒送過這麼貴的東西),卻也是她一生最失魂落魄的時刻。她此刻的表情是她整個人生的寫照。這一刻是編劇、導演、演員共同的勝利。

重看26年前的女性題材電影《香魂女》


電影在後半段才逐漸向觀眾透露香二嫂的女兒是和情夫的私生女,與前面的鉛筆盒、打電話等情節呼應,更加耐人尋味。

都說水最難拍,電影在白洋淀拍攝,故事裡叫做“香魂澱”。接天的湖水與一叢叢的蘆葦蕩,成了導演表達情感最好的“道具”。

香二嫂與任忠實在蘆葦蕩私會的時候,環環也在和男友嬉戲,這場戲之前,導演給了一個暮色中水面的廣闊空鏡頭,這是接下來“情事”的前奏或者序曲,這時的水,是有愛的。而香二嫂與兒媳環環在屋頂互相訴苦的一段戲之前,導演同樣也給出了夕陽水面的廣闊鏡頭,此時的水卻是哀怨的。可以說,謝飛導演把水用活了,把景融入進情,情景合一,更不用說打水仗的時候水代表了生命活力。

重看26年前的女性題材電影《香魂女》


也許是著重塑造女性的緣故吧,片中男性角色的情感世界沒有被深挖,彷彿只是給女性帶來悲劇命運的“功能性”角色。雷恪生飾演的老闆似乎有些“扁平化”,永遠一無是處。環環的男友也是“棒打鴛鴦”的受害者,他的內心卻沒有繼續挖掘,我們只看到他的“不捨”。陳寶國飾演的任忠實要豐滿很多,有正面的描繪也有側面的,可如果他和香二嫂的“前史”能夠更豐富一些,會帶來更多的認同感。

電影對男性處理不禁讓人思考:看似鐵石心腸、玩世不恭的男性,究竟是悲劇的締造者還是受害者,他們對生活的惡劣態度與女性形成了鮮明反差,可這難道不是對悲劇命運的另一種“反抗”?比如說,如果非要讓任忠實離婚的話,那對於他的妻子和孩子,不同樣是悲劇麼?因此,任忠實選擇與香二嫂分手已經是最有“擔當”的選擇。但即便是如此有“決斷”,他比瘸子、傻子高出的也只是個人品質,永遠高不過時代的天花板。因此悲劇的始作俑者是時代。

也許大家都看過陳寶國老師和斯琴高娃老師在《大宅門》裡演母子,在《香魂女》中演情侶也可以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